古人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不少成語,雖然成語字數稀少,但能夠表達較為複雜的意思。
曾經我國的語言分為白話和文言,後來随着時間的推移,文言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白話則逐漸流行了起來。誠然白話的表述确實要比文言簡單很多,但在表達某些事情的時候,人們還是會慣常使用成語。
在競選某一職務的時候,可能就會有參選者表示:我便“毛遂自薦”一番吧。衆所周知,曆史上的毛遂便是在自薦後便成就了一番事業,但卻沒有人知道他後來死得有多慘。
毛遂自薦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較為混亂,同時也是非常絢爛的時期。公元前260年,秦國出兵攻趙,但由于當時趙國任用的将領是廉頗,因此秦軍沒能得到一點好處。
為了“吃下”趙國,秦國使計策離間了趙王和廉頗,原本趙國的國力就比較弱,擅長打仗的廉頗又被革除了帶兵的權利。就這樣,趙國最終敗在了秦國手上。
公元前258年,趙國邯鄲被秦國圍困,為了保全自己,趙國一邊頑強抵抗,一邊向别的國家求援。
時任趙國國君的是趙孝成王,他派遣平原君趙勝前往楚國求援。當時趙勝想方設法地找到了19名口才一流,思維敏捷的說客,但奈何這最後一人始終找不到,于是趙勝便将“現需要1名願意前往秦國的說客”消息傳了出去。
毛遂來自薦了
在得知平原君的消息之後,毛遂立即動身前去拜見趙勝,向趙勝推薦了自己。
當然了,趙勝在一開始也不覺得毛遂有多厲害,畢竟如果毛遂真的有能力,也不至于一直籍籍無名。而對此毛遂則表示
“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毛遂此話的意思簡單翻譯就是:我今天才來到你這裡,要是我早就來的話,就能夠像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從布袋中露出來,而不是稍稍露一個尖。言下之意就是你放心,我能行。由于當時趙勝也實在找不到旁人,于是便允了毛遂的自我推薦。
毛遂确實厲害
毛遂跟着趙勝來到楚國之後,便一直按着腰間的寶劍走來走去,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忽然披劍上堂,質問楚王為什麼這麼拖沓。
楚王原本想要生氣,結果硬是被毛遂軟硬兼施的手段以及出色的口才給說動了,之後楚國便答應了“合縱連橫”的提議。
此次事情之後,毛遂便得到了重用,原本以為毛遂能夠一直活躍在趙國朝堂之上,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釀成了毛遂的悲劇。
當時趙國的世仇燕國趁着趙國元氣大傷,跑來攻打趙國。由于那時候的趙國已經陷入無将可派的窘況,于是在衆人的提一下,趙王希望毛遂能夠領兵打仗。
毛遂在百般請辭不成之後,隻能披挂上陣,開始了自己明明是個文官但要幹武官活的日子。所謂“術業有專攻”,毛遂雖然嘴皮子非常利索,但他也确實沒有調兵遣将的天賦和能力,這就導緻趙國軍隊一直節節敗退。
毛遂的結局
毛遂在慘敗之後,自己覺得自己對不起趙王,再加上擔心回去之後會受到懲罰,于是便在一個山林中選擇了拔劍自刎,可謂是結局凄慘。
我們不得不承認“毛遂自薦”時的那種自信以及沉穩确實值得我們學習,但同時也得注意一下所領職務是不是在我們能力範圍内。曆史老師們在教學生涯中也會給學生們講述“毛遂自薦”的故事,但絕對不會告訴大家毛遂的結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