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四度梅花獎獲得者是誰

四度梅花獎獲得者是誰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4 01:15:13

四度梅花獎獲得者是誰(桃花梅花相映紅)1

在一個夏季酷暑的7月,很難遇到清爽宜人的天氣。那日一大早我乘車前往忻州,采訪“梅花獎”獲得者賈粉桃。之前與其電話溝通過,電話中的她話語不多,隻用兩三個字回應我,這讓我對這次采訪有了一絲忐忑。一個半小時後,在忻州市藝術研究院的辦公樓裡我和她如約見面。這一面讓我着實有些吃驚,假如不經人介紹我真的不會把她當成是著名的“梅花獎”演員。因為“梅花獎”演員的光環在戲劇界還是非常閃亮的,至少在我心裡“梅花獎”演員應該是讓人矚目的,是與衆不同的。而站在我面前的她外表着實的平凡,簡單的裝束,樸實的面容,完全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性。一件灰黑相間的斜紋短袖,配着一條黑色中褲,長發簡單随意地紮在腦後,素面朝天不施粉黛。說話也是低聲軟語,可以說不顯山不露水,面前的她和我心中構想的她完全不一樣。在我們的交談中,我數次的暗中打量她,想從她的舉止言談中發現一些名演員的氣勢,但我看到的總是她身上的一種淡然的态度,也許這就是她的不同之處。讓我想起了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一句話:“台下是小姑娘,台上是大演員。

小姑娘變大演員

1967年,一聲稚嫩清亮的啼哭劃破了冬日的天空,一個女嬰降生在山西省原平市神山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給這家人帶來了溫暖與喜悅。家裡人一定不會想到這個剛出生的女嬰在十幾年後會成為山西省著名的北路梆子演員。粉桃的家鄉神山地處美麗富饒的滹沱河畔,是原平有名的民間藝術之鄉。光鼓樂班子就有好幾個,在農村來說,也算得上是一個人文荟萃的好地方。粉桃的幼年正逢“莺歌燕舞”時期,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充盈城鄉。她不僅熟悉了鄉村古會上北路梆子那激越穿空、豪邁奔騰的氣勢,也聽慣了鼓樂班子中唢呐笙管吹奏的音韻。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小小年紀的她便喜歡唱歌了,村中喇叭裡放的樣闆戲更讓她聽得入迷,而且還學會了不少歌曲和戲曲片段。五歲時她就被村幹部抱到地頭上唱起了《紅燈記》,童音雖然稚嫩,但她甜美的嗓音赢得了鄉親們的贊許。小學期間,她便成了班裡的小歌星,每逢上音樂課,就替老師教同學們唱歌。正是童年時期與藝術結下的不解之緣,在她選擇戲劇這條人生道路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979年,适逢戲校招生,12歲的粉桃以她甜美清亮的歌喉如願以償地考入山西省戲曲學校忻州地區分校戲曲表演班,從此開始了她期待中的學藝生涯。不愛多言,腼腆害羞的小粉桃,卻有着一種堅韌不服輸的毅力。壓腿、下腰、練聲等基本功訓練她從不懈怠,各方面進步很快,入學兩三年後她的藝術オ華就顯露出來,猶如一隻露角的小荷。

1983年開始排戲後,她的開蒙戲是唱功戲《教子》。戲曲界有句話;“男怕《斬子》,女怕《教子)"。可見《教子》這個折子戲的分量。戲中她飾演王春娥,在老師們的辛勤教授下,她一方面把前輩的一招一式、一闆一眼,一絲不苟地學到手;一方面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唱腔中有意識地運用了歌曲和其他劇種的優美曲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初步顯露出她以甜美見長的演唱特點。憑借此劇她獲得了山西省第二屆教學劇目彙演表演一等獎。有評委看後感慨地說:"賈粉桃的演唱給北路梆子吹來了一縷清風”。這次獲獎,使她引起了省内專家和同行的注目。這一年她15歲。

三年後的1986年,在山西省第三屆教學劇自彙演中,賈粉桃在《釋怨請纓》中飾演穆桂英,獲得表演等獎。同年,她以不俗的成績畢業分配到忻州地區北路梆子一團。畢業後的第二年,即1987年,在振興北路梆子調演中,她又以《教子》獲主角金牌獎及山西省廣播賽“杏花獎”。北路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賈桂林,觀看了她的演出後興奮地說:"北路梆子後繼有人了,小賈超過老賈了!”前輩名家這些溫暖的話語,深深地激勵着粉桃在藝術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

繼《教子》之後,她先後在《花亭會》中飾演張梅英,榮獲1989年山西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彙演主角金牌獎,在《玉玺恨》中飾王玉梅,榮獲1990年忻州地區青年演員“山花杯”調演表演一等獎。1992年北路梆子青年團進京演出,此時已經是青年團台柱子的賈粉桃帶着她精心排演的演出進京彙報演出。《舍子》中她飾演王桂英、《殺廟》中的秦香蓮。《探母》飾佘太君,《醒醉記》中飾長孫皇後。這幾個段的演出企業成功。尤其是《舍子》的唱腔的,繼承了傳統闆式結構,以及民歌、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使以高昂激越、粗犷豪放見長,極少纏綿悱恻的北路梆子,增添了低回婉轉、柔美華麗的旋律。著名戲曲音樂家、唱腔設計師劉吉典說:“賈粉桃音質美、嗓音寬厚、有穿透力,真假聲巧妙結合,聲音自然流暢,充分發揮了女性的聲腔優勢。”戲劇評論家劉厚生觀看後,給了賈粉桃這樣的評價:“台下小姑娘,台上大演員。”

确實,此時的賈粉桃雖然隻有20多歲,但她以其獨特的唱腔和細膩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王春娥、王桂英、秦香蓮等不同性格的古代婦女形象。她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認真勤奮和對藝術的感悟。

傲雪寒梅迎春開

寒梅曆來是被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詠歎它不畏嚴寒,可以說是花中之冠,是那堅毅傲骨和零落成泥香如故的永恒品格。中國戲劇表演獎之冠以梅花命名,也寓意着這些梅花是在汗水血水和淚水澆灌後的綻放。

任何一位“梅花”得主在摘取這個桂冠的路上,都會付出很多艱辛,都有一段生動的故事。對于一個演員來說,能夠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更是終生難忘的大事。賈粉桃是第十五屆戲劇“梅花獎”得主。她的奪梅經曆也并非一帆風順。1992年進京演出,憑借她的實力原本也該摘得一朵梅花,但受一些客觀條件的制約,她沒能如願。直到1997年底,又經過五年的舞台實踐與藝術積累,在她的精心準備下,帶着《殺廟》、《文姬歸漢》、《祭樁》三個折子戲和一台大戲《王寶钏》再次踏上了奪梅征程。這三個折子戲代表了北路梆子三個階段的不同風貌。而戲中的三個女主人公,從身世、命運、遭遇、性格上各不相同,人物形象反差很大,給表演增加了很大難度,對演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祭樁)中的王桂英是個大家閨秀,《殺廟》中的秦香蓮是受盡欺淩的下層婦女;《文姬歸漢》中的蔡文姬則是古代官宦閨秀,又是匈奴左賢王的妻子,而且還是個愛國的才女。特别是後者、對北路梆子來說更是個全新的舞合藝術形象、沒有娴熟的藝術功力和對人物正确的理解是很難演好的。

《殺廟》也是賈粉桃當年打磨的一出戲,她在戲中借鑒了《教子》、《舍子》中成功的聲腔和唱法,使整個唱段如泣如訴、痛徹心扉,演員在合上哭着唱,觀衆在合下哭着着。加之在表演上運用了“射雁、探海、大甩腰、滑跪、搶背”等表演形式,更使之面目一新,逼真感人。将一個被陳世美逼得走投無路的苦命棄婦的痛苦表演得淋漓盡緻,感天地而泣鬼神。這出戲在1992年就曾參加文化部舉辦的秦、晉、豫“金三角”調演,獲得最高獎“金三角”優秀表演獎。如今又經過幾年的磨練,粉桃的表演更加成熟和和精彩。

《王寶钏》是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藝術家賈桂林的代表劇目,已經是一個精品。自賈桂林以來,已經成固定的模式、從未作任何改動、唱好并有所實破很不容易。賈粉桃在這個建上下了很大功夫,對核心唱段,從台詞、唱法和表演上,做了精心的處理。尤其是《拜壽》場,由原來的小鑼穗子上場唱【二性自咬倒闆,改為【流水】,在甩腔上吸收了花腔女高音的唱法,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幕後一句“旭日東升霞光照”,由傳統的【介闆】改為直接進入【流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把觀衆引入一種無比歡快而又充滿想象的意境之中。這一聲唱,像一輪紅日蓬勃升起,霞光四射。把十八年籠罩在王寶钏頭上的陰霾一掃而光。整個唱段,酣暢淋漓,舒展優美,新穎感人。此外在對人物的把握上,做到了喜怒得當,酸甜适度。既要演得鮮活,又不能為迎合觀衆顯得粗俗過頭。如舊戲中《武家坡》和《拜壽》中有兩處罵魏虎,既于藝術無補,又損人物形象。賈粉桃在演出時,不但去掉了“武家坡戲妻”那一段,而且對罵魏虎的唱詞也做了删節和修改。嬌而不媚,恨而不狂。喜而不飄,怒而不暴,淨化了人物形象。較好地保持了王寶钏出身相府,自重、自愛、自貴的高尚品德。王寶钏這個舞台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标志着賈粉桃的表演藝術逐步走向成熟。

由于她的出色表演,終于圓了她多年追求的梅花夢奪得了第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繼承傳統創新腔

任何事物創新都是很難的,戲曲唱腔的創新就更難了。難在它不能另起爐竈重創新腔,它必須在遵循本劇種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尋求改變,以适應時代發展和人們欣賞習慣的變化。還難在創新要有膽識和能力,戲曲的很多傳統唱腔和表演,都是經過前輩藝術家多年打磨的經典,可以說近乎完美,已經被很多觀衆所接受,突破經典何其難。

但是,賈粉桃在北路梆子青衣唱腔的創新上做出表率,并且取得了成功。可以說,她是北路梆子唱腔創新的改革派。她的唱腔在繼承北路梆子前輩名家藝術精華的基礎上,緊跟時代的審美變化,不斷地探索、創新。在北路梆子高亢激越的韻味中,糅進了低回婉轉、柔媚俏麗的旋律和新腔,形成了一種以現代美聲唱法為基礎,以突出的時代感為特征的委婉、深沉、舒展、甜美見長的新唱腔,為北路梆子青衣唱腔開辟了新天地,走出了一條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藝術之路。

在近百年的曆史中,北路梆子造就了許多有成就的演員。尤其是北路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賈桂林,她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出色的表演,在北路梆子舞台上獨領風騷數十年。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多元文化、各類藝術紛至沓來,原來頗受觀衆喜愛的名家經典唱段也漸受冷落。觀衆選擇的餘地增大了,欣賞水平提高了,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各類藝術在保持其特點的同時,互相學習、交流、借鑒已經成為新的發展态勢。對于戲曲演員來說,可借鑒的其他藝術門類也增多了。尤其在唱腔方面,現代音樂的吸納和科學發聲的滲入,極大地縮短了演員與觀衆的距離。要想使北路梆子更好地發展,必須順應社會的這種新變化,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來适應觀衆。雖然戲曲改革是多方面的,但是對于保存和發展一個劇種來說,唱腔創新比其他的改革更具有實質性。

賈粉桃敏銳地覺察到了這種發展趨勢,并積極參與其中。在幾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的唱腔發展由不自覺到自覺,再到朝着一個明确的目标而一直走下去,經曆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探索過程。可謂“三十春秋風和雨,八千裡路雲和月”。

她曾經多次受到著名歌唱家李元華、山西大學聲樂系教授孟亨全的指導,不僅較好地掌握了聲樂的發聲方法,把聲樂和戲曲的發聲融為一體,而且還學習京劇、評劇等其他兄弟劇種的優秀唱段,抑其他劇種唱腔上的一些演唱方法融合到自己的唱腔中,這對她形成自己有個性的聲腔和唱腔創新,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對于她的這種改革,有贊同也有反對,這使她曾經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向哪個方向邁步。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她開始尋找一種既有時代美感,又有劇種特色的契合點,作為自己的方向。她是執著的,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她便義無反顧地走上這條藝術革新之路。藝術上的創新就是這樣不斷摸索總結的過程。

她有一段話說得很好:創新有一個繞不過的門坎,就是經典唱段。凡是經典唱段無不代表當時的最高成就。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經典唱段也不例外。在它表現着鮮活的時代美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隐匿着時代的局限性。它的時代美和它的局限性就像雙胞胎一樣,與生俱來。所以,唱腔創新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就是因為她有了這樣的認識和理解,她才敢于在固有模式中尋求突破。

上世紀90年代,就有評論家拿賈粉桃和北路梆子名家賈桂林相比,稱她二人為老賈和小賈。這不僅因為他們都姓賈還都是北路梆子青衣澳員,更因為她們代表了不同時代北譯梆子的曆史進程。她們雖然沒有親緣慶系,卻有藝術上的淵源關系,老賈對小賈的關懷與提攜,至今粉桃提起還記憶猶新且念念不忘,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老賈代表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路梆子青衣的最高水平,而小賈則是新時期北路梆子青衣的領軍人物。賈桂林嗓音寬厚嘹亮、穿透力強。而粉桃的嗓音則比較純正、甜美,可塑性強。有人曾做過這樣的比較,賈桂林的唱,似大河奔騰,砰崖轉石,令人聽得回腸蕩氣,人聽後如飲瓊漿。老百姓說:有嚼頭。換一種說法就是一個偏重陽剛,一個偏重陰柔。因為兩個人的風格,形成于不同的曆史時期。賈桂林所處時期,受客觀條件制約,沒有擴音設備,她是用命向聽衆奉獻自己的藝術,這也是賈桂林唱腔高亢激昂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成長在新時期的賈粉桃就要幸運得多了。

當賈粉桃以她新穎獨特的唱腔引起大家關注之時,我省著名劇作家武承仁就曾撰文:“如果老觀衆多喜歡老賈唱腔之慷慨激昂與棱角分明的話,小賈唱腔的柔美、圓潤則赢得了青年觀衆,赢得了未來。”一晃将近二十年,武老師已經作古。如今賈粉桃的唱腔已為越來越多的青年觀衆所接受,北路梆子的許多青年演員争相效仿。我們高興地看到,武承仁老師當年的預言已經變成現實

牡丹的華貴不能代替春蘭的幽香。唱腔作為一種個性藝術,它的不同,緣于演員條件的差異。藝術是個無邊的海洋。不管前人有多大的成就,在浩瀚的藝術之海中,隻能是一簇浪花。巨大的空間永遠是留給後人來填充的。

走下舞台譜新篇

賈粉桃在圓了自己的梅花夢之後,仍然以一顆平常心看待自己,不事張揚,本分做人,踏實做事,認直演戲。無論是小演員,還是成為名演員,她一貫保持看自己這條做人做的原則。不喜張揚的個性使得台下的賈粉桃看起來是那樣樸素平凡,而對戲曲的摯愛又使台上的賈粉桃那樣明豔動人。

在多年的舞台實踐中,賈粉演出的全部是古裝戲,而2001年,粉桃演出了自己的首個現代戲《香火),在劇中擔任女主角,飾演蜜桃。向現代戲的成功轉變使她獲得全國“五個工程獎”及“中國人口文化獎”。正當她的演藝事業蒸蒸日上之時,由于身體的原因,需要做一個大手術,她不得不離開自己鐘愛的戲曲舞台,而轉到了幕後。遺憾是有的,對于一個演員來說,離開自己熱愛的舞台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情,那種失落可想而知;對于觀衆來說,他們不能再經常聽到那委婉甜美的北路梆子新腔,也不能經常看到舞台上自己喜愛的演員了。但是遺憾之後,賈粉桃已經淡然地接受了這樣的轉變。

2004年,她調入忻州市藝術研究院。從舞台上走下來的賈粉桃跨入了戲劇研究領域,她有了足夠的時間研究、整理、修改自己多年來的唱段。幾十年來,她演出過24個劇目:《教子》飾王春娥、《殺廟》飾秦香蓮、《舍子》飾王桂英、《文姬歸漢》飾蔡文姬、《王寶钏》飾王寶钏、《血手印》飾王桂英、《金水橋》飾銀屏公主、《皇娘記》飾淑妃娘娘、《秦雪梅吊孝》飾秦雪梅、《醒醉記》飾長孫皇後、《香火》飾蜜桃、《探妻》飾孟金榜、《三上轎》飾崔秀英、《走山》飾曹玉蓮、《玉玺恨》飾王玉梅、《見皇姑 》飾秦香蓮、《勸宮》飾皇後、《五女拜壽》飾楊三春、《四郎探母》飾佘太君、《魂斷明宮》飾周後、《河東出帥》飾穆桂英、《富貴圖》飾尹碧蓮、《遊西湖》飾李慧娘、《花亭會》飾張梅英….

目前她已有22個唱段錄制成光盤。這些唱段多數是從她演出過的那些劇目中節選出來的,每一個唱段在錄制之前,都程度不同的做了一些潤色和修改,把原有的唱段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并且充分發揮自己的聲腔優勢,有了更加明顯的個人特色。其中《蔡文姬》、《詠桃》、《雁門贊》是根據自己的音色和多年形成的演唱風格,自行創作的。

在整理唱段的過程中,她結合自己多年的舞台實踐,撰寫了《唱腔創新中的藝術思考》、《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唱腔的創新與聲腔的發展》、《新秀的培養與戲曲的繁榮》等文章。這些論文以唱腔的繼承與創新為主題,回顧和總結了自己20多年的唱腔創新曆程,對一些問題做了客觀的評價和分析。她多年的舞台實踐與思考和戲劇理論的結合,将會使她在戲劇研究領域有更大的建樹。

她在戲劇領域的突出貢獻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先後擔任過山西省政協委員、忻州市人大代表、全國婦女代表、忻州市青聯副主席,并被評為忻州市十大女傑、山西省跨世紀傑出人オ、山西省三八紅旗手和跨世紀戲新星等。

面對這一個個證書、一張張獎狀,她始終淡然處之,依然保持着樸實無華的本性,她的内心是一個充滿理想和陽光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屬于她酷愛的戲曲藝術的,因此美麗而充實

(文 于小軍 山西省戲劇研究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