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象棋的常識?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0月20日報道,奧地利棋手威廉·施泰尼茨于1886年奪得首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時年49歲現任國際象棋世界冠軍、挪威人芒努斯·卡爾森則是最年輕的世界冠軍,他在達成這一目标時離23歲生日還有幾天時間以上兩個是極端案例,但對施泰尼茨勝利以來數以百萬計的走棋的研究卻指出這樣一個趨勢,即雖然認知表現達到最佳的年齡越來越小,但與130年前一樣的是,智力的這一特殊表現形式依舊在35歲達到頂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國際象棋的常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0月20日報道,奧地利棋手威廉·施泰尼茨于1886年奪得首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時年49歲。現任國際象棋世界冠軍、挪威人芒努斯·卡爾森則是最年輕的世界冠軍,他在達成這一目标時離23歲生日還有幾天時間。以上兩個是極端案例,但對施泰尼茨勝利以來數以百萬計的走棋的研究卻指出這樣一個趨勢,即雖然認知表現達到最佳的年齡越來越小,但與130年前一樣的是,智力的這一特殊表現形式依舊在35歲達到頂峰。
德國慕尼黑大學研究員烏韋·松德表示:“國際象棋是一項認知要求極高的任務。”松德與另外兩位經濟學家一起收集了世界國際象棋冠軍賽舉辦以來的所有棋譜。他們的目标是利用這些棋譜來衡量認知能力随時間推移的變化情況,以及不同輩分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松德表示,除了這個“不因時間推移而改變”的遊戲外,沒有任何工具可以衡量智力在如此長的時間内的演變情況。而且,冠軍賽還記錄了這些傑出棋手在各自職業生涯中如何走棋的所有信息。
他們分析了1890年至2014年的冠軍賽中超過2.4萬盤棋局的所有走棋(除了前10步),涉及20位世界冠軍和821位對手的160多萬步走棋。為确定每盤棋局的質量,他們将最優棋步交由一台強大的機器評判。松德指出:“使用國際象棋(計算機)系統讓我們得以擁有衡量認知能力的客觀标記。”
這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科學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兩種實際上普遍存在的現象。一方面,他們檢測到認知表現的演變情況呈駝峰狀:走棋表現在頭幾年不斷提升,直到35歲左右達到頂峰,然後平穩但實質地下降。松德強調稱:“其次,這一特征在我們數據庫的所有棋手中都以實質相似的方式重現,并且時期效應(特定時期的走法)似乎沒有造成影響。”
報道稱,随着時間推移,這條駝峰狀曲線逐漸變寬。松德說:“當我們按出生年份分組時,發現年輕群體的整體表現更好,并且更早地進入高峰期。”駝峰還在,也是在35歲左右,但前後接近20年。此外,年輕一代的平均成績高于前輩。研究指出,生于19世紀最後幾十年的棋手的走棋中,有44%被機器認為是最優棋步。而在1970年以後出生的幾代棋手當中,這一比例上升至52%。
報道指出,研究作者否認他們削弱了經驗的相關性,但他們的确認為,經驗與年齡的關聯逐漸走弱。松德認為:“我們的研究結果并沒有質疑經驗的價值,事實恰恰相反。我們知道,随着計算機和國際象棋程序的出現,國際象棋的備戰和練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我們的數據表明,人們現在成長的條件,包括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都會影響到他們認知能力的發展。”(編譯/李子健)
來源:參考消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