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減碳的建議?對于小張(化名)來說,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收集綠色“能量”通過線上支付、生活繳費、乘坐公共交通等綠色行為,用戶不光可以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标号召,還能換取積分提高信用卡額度,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關于減碳的建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對于小張(化名)來說,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收集綠色“能量”。通過線上支付、生活繳費、乘坐公共交通等綠色行為,用戶不光可以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标号召,還能換取積分提高信用卡額度。
今年以來,商業銀行持續推進個人碳賬戶落地。據統計,年内已有9家銀行布局個人碳賬戶。
銀行争相布局碳賬戶
如果個人碳賬戶聽起來比較陌生,那麼你聽說過螞蟻森林嗎?實際上,螞蟻森林通過鼓勵用戶積攢綠色能量種樹,激勵公衆參與碳減排的行為與個人碳賬戶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國産業發展研究院副秘書長、碳中和技術中心主任、“個人碳賬戶”研究課題組組長吳宏傑在“中國低碳城市發展論壇”上表示,“個人碳賬戶是通過監測個人碳排放或者有效的碳減排數據,基于專業的核算方法,監管個人碳排放或者實現碳減排數據權益兌換,最終實現個人碳管理的賬戶體系。”
個人碳賬戶能帶來什麼好處?以北京綠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綠色生活季”小程序為例,在外賣平台選擇“無需餐具”可獲得45.72g減排量,每騎行共享單車1公裡可獲得250g減排量,通過指定渠道購買綠色家電,并投入使用後最多一次可獲得375kg減排量……通過個人的綠色積分賬本,積分可以兌換電影票、鼎泰豐兌換券、30天美團暢騎卡、甜品禮券等。
廣州市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黃志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金融機構在落地個人碳賬戶方面存在巨大的優勢。“目前個人碳賬戶使用場景大多都是形成碳積分,用碳積分兌換出行、餐飲、電商等各類權益,屬于常見的營銷推廣手段,較難調動起用戶注冊和使用的積極性,對個人碳賬戶也未形成分級差異化服務。”
今年9月7日,建設銀行在官網發布公告稱,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有關要求,該行“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項目已完成登記,正式開始測試。打開建設銀行APP的界面輸入碳賬戶後,便會出現授權須知,界面中詳細記錄了用戶通過使用特定服務(如:ETC繳費、生活繳費、地鐵出行、公交出行、在線填單等)産生的碳減排量并記錄在個人碳賬本之中,同時提示相當于節省了多少石油。在綠色低碳行為發生之後7天内,用戶可主動領取綠色能量計入碳賬本,用于兌換相應的權益,比如信用卡額度升級、分期福利、銀行卡消費折扣、支付優惠、積分商城權益兌換等。
在國有大行中,建設銀行是率先在全國範圍内試水個人碳賬戶的銀行。此前,郵儲銀行湖南省分行曾推出過“C郵記”個人碳賬戶,而股份行和中小銀行在個人碳賬戶方面的實踐活動更豐富。
今年4月,中信銀行依托信用卡APP“動卡空間”面向個人用戶推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賬戶”,這是首個由國内銀行主導推出的個人碳賬戶,并于11月進行升級。用戶的金融低碳行為,可通過“中信碳賬戶”累計碳減排量,其中涵蓋無介質借記卡開通、線上轉賬、信秒貸辦理、信秒貸還款等四個碳減排場景。除此以外,還有針對電子信用卡、電子賬單、線上繳費(含水費、電費、燃氣費等)等金融場景的碳減排量核算。
5月,平安銀行通過“平安口袋銀行APP”便民生活闆塊,上線全國首個借信雙卡碳賬戶平台“低碳家園”。“低碳家園”用戶可以通過乘坐公交、地鐵、共享單車或步行,以及信用卡在線消費、還款、借記卡數字賬戶等18種綠色行為積累綠色能量。12月5日“國際志願者日”,平安銀行為每一位廣東注冊志願者開通“低碳家園”個人碳賬戶,“志願者服務時長”作為第19項綠色行為納入個人碳賬戶,優享相應福利。
從已布局個人碳賬戶的銀行來看,個人低碳行為主要涵蓋公交出行、生活繳費、綠色消費等生活常見情景,而碳積分的優惠多用于積分商城權益、信用卡額度等物質層面,以激發客戶的積極性。
黃志海認為,銀行擁有大量借記卡用戶和信用卡用戶,更容易讓個人碳賬戶落地,除了提供差異化的貸款産品外,金融機構還可以探索差異化的投資理财、保險等金融産品。
銀行争相布局個人碳賬戶,不僅是我國實現“3060”目标的重要基礎和手段,而且從銀行的角度看,捕捉客戶生活場景,串聯自身的各類線上場景,也是提高用戶活躍度和粘性的好方法。
易觀分析認為,在當前金融脫碳的困境下,個人碳賬戶的應用将有助于銀行對客戶生活場景的滲透,捕捉客戶金融服務需求,從而驅動渠道端的生态場景建設;相應地,渠道場景建設也可為客戶提供更多種類的綠色金融業務,構建全面的綠色生活軌迹,形成有益循環。
搭建統一的數據互認平台
小小的個人碳賬戶對于環境的正面影響不可忽視。按照風險可控原則合理确定用戶範圍和服務規模,建設銀行測算,預計年服務個人客戶100萬,可減少碳排放10噸。
但目前個人碳賬戶的使用還未完全鋪開。根據杭州銀行碳賬戶的數據,約17%的活躍用戶訪問了碳賬戶頁面,其中29%的訪問用戶參與了碳積分答題活動和權益兌換。為了引導更多用戶參與,除了線上宣傳的模式,該行7個網點同步開展了線下宣傳,用戶不僅能在手機銀行查詢碳積分、兌換獎品,還能在試點網點的碳賬戶宣傳區了解相關信息。
“站在銀行的角度,希望通過個人碳賬戶提升用戶在各類業務場景的滲透和使用頻率,搭建一站式碳減排積分體系,但這種運營思路在用戶側并不現實。”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坦言,站在用戶的角度,金融交易産生的碳積分隻是一種錦上添花的附帶品,對用戶交易行為和平台選擇的牽引作用很弱,用戶依舊會在多家金融機構進行交易,導緻金融交易碳積分的分散化,分散會降低金融碳積分的吸引力,進一步削弱其對用戶行為的牽引和引導作用,最終結果可能是金融機構的碳賬戶創新走向平庸,與常見的簽到送積分等運營活動無異。
此外,在收集用戶碳行為的數據時,背後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視,并且數據的統一治理、打破平台聯動還需進一步的努力。
“目前打通各平台之間的個人碳賬戶數據是非常難的事情,可以從跨界合作開始,比如平台碳賬戶和金融機構合作,雙方數據互認互通,不斷融合。”黃志海舉例說,希望像廣州數據交易所等政府建設的數據平台多關注個人碳賬戶,由這類權威性的數據平台來推動個人碳賬戶數據的收集及互聯互通工作。
他表示:“在個人碳賬戶中如何界定減碳場景、如何收集用戶數據、如何量化計算用戶數據,都需要進一步建立完善統一、被認可的标準,也需要建立一套個人碳減排量可評估、可量化價值的體系,才能實現相互通兌。”
實際上,個人碳賬戶的實踐已有多年,也獲得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12月5日,《上海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出台。其中提到,到2025年,探索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在部分區域先行開展個人減排場景可行性評估和申報評估試點工作,定期對各類減排場景進行評估,将個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中有效的低碳行為逐步開發為标準化的個人減排場景。
“目前碳賬戶建立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在個人碳賬戶方面,很多機構在各自的領域上推出相關産品,雖然存在着許多不足,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也是要大力鼓勵去做的事情。”黃志海說。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