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公元1074年(熙甯七年)蘇轼差知密州。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别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水調歌頭 蘇轼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整首詞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雲流水般的詞句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出來。理清上片對月徘徊,下片對月懷人,便可輕松理解并記憶全詞。
問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問出對宇宙和人生的哲思,顯露出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
徘徊: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恐”表現詞人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弄”寫出了自己的孤獨寂寞。整句詞表達了詞人留戀人間、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望月: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幾個動詞寫出月光的移動,夜已深沉。一個問句表達了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怅。
懷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遠隔千裡之人,同處在這美好的月光之下,雖不能團聚,也能有所安慰。表現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也表現了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
#頭條創作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