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包括恒力石化、東方盛虹等龍頭企業在内的民營大煉化企業,開始由石油煉化、輕烴裂解等領域轉向下遊新能源新材料方向發展。民營大煉化企業大多起家于化纖行業,搭乘當年政策之東風,以進軍上遊對二甲苯(PX)領域為契機,打造上下遊一體化全産業鍊新格局。如今,它們當中的領軍企業,又開始“順流而下”,積極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項目,掀起新一輪轉型潮。
新一輪轉型風潮 悄然興起
回溯民營大煉化企業的發展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就是2014年8月8日。這一天,國務院發布《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幹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意見》提出,地方和企業要做好恒力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并力争盡早開工。這是我國民營企業在重大煉化項目上的首次突破,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2015年12月9日,恒力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舉行開工儀式,成為我國第一家進入石油煉化領域的民營企業。
自此之後,很多來自化纖行業的民營企業,開始向上遊煉化領域轉型,他們當中的佼佼者更是打通煉化一體化産業鍊,實現了規模和利潤的飛躍。目前,民營大煉化闆塊已形成以恒力石化、榮盛石化、恒逸石化、東方盛虹、桐昆股份等龍頭企業為代表的強勢格局。數據顯示,這些龍頭企業具有強大的盈利能力。即使在曆史極端周期底部(2020年前三季度),這幾家龍頭企業仍然合計獲取約204億元利潤。
此外,下遊紡織企業向上遊拓展的這輪轉型,是當時政策引導下的大勢所趨。“國家對民營煉化項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民營煉油企業頻頻獲得政策紅利,得以解開上遊各類原料供給約束。”恒力石化相關負責人表示。而從2015年開始,油氣改革深入推進,原油進口“雙權”逐步放開,解決了煉化項目原材料的問題,也為民營企業大煉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而與上一輪有關鍵時間節點和項目節點的轉型不同,如今的民營大煉化,悄然興起新一輪轉型風潮。
盛虹集團作為民營煉化企業的龍頭之一,擁有國内單流程規模最大的年産16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該項目是國家石化産業規劃布局重點推進的項目。盛虹集團采用國際領先工藝技術,使緊缺型化工産品結構占比從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為後續“延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提供原料保障。
除了民營大煉化企業正在積極醞釀轉型,輕烴一體化龍頭衛星石化也開始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一體化項目。2021年3月20日,浙江衛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合作建設的年産175萬噸新材料新能源一體化項目舉行簽約儀式。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15億元,計劃在2024年6月前投産運營。
恒力集團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現場。 (企業供圖)
民營大煉化轉型 勢在必行
“‘雙碳’目标落地,将加速我國能源結構低碳化發展,對能化行業發展方式将産生重大影響,推動企業由傳統的能源消耗型向綠色新能源、高端新材料領域轉型。”盛虹集團相關負責人談到。在此形勢下,民營大煉化企業向下遊新能源新材料方向發展,是适應國家政策的最佳選擇。
民營大煉化企業向下遊新能源新材料領域轉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其産業鍊一體化優勢明顯。據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煉化所副所長宋豔萍介紹,榮盛石化、恒逸石化、桐昆股份等民營大煉化企業,大多數是以聚酯為“起點”,從下遊向上遊拓展。這些企業通常已具備“紡絲—聚酯—精對苯二甲酸—芳烴—煉化”完整産業鍊。
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長馬鳴表示,深度煉化一體化是民營大煉化向下遊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轉型的最大優勢。這種深度煉化一體化使煉化企業向“少油多化”方向轉型更具優勢,能夠實現工藝、能量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此外,深度煉化一體化企業彈性大、韌性好,産品具有多樣性、可靈活操作也是向下遊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轉型的優勢之一。民營煉化企業應将深度煉化一體化作為自己發展的目标和轉型的方向,實現企業進一步發展。
其次,得益于産業規模和技術優勢,民營大煉化企業在能耗能效等方面具有出色表現,這将使其更容易成為行業中的能效領跑者及綠色标杆企業。盛虹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盛虹集團已經啟動了部分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研究,探索碳減排前沿技術和長期實現零碳生産的技術路徑。2021年9月,盛虹集團與冰島碳循環國際公司達成合作,建設全球首條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産業鍊項目。該項目可将工業尾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回收,生産出光伏面闆的核心組件材料光伏級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樹脂,最終用于光伏發電。項目設計規模為15萬噸/年,回收的二氧化碳相當于15套大型石化裝置1年的排放量。
最後,大煉化企業在人才、資金等方面也具有相當的優勢。尤其在人才方面,馬鳴認為,無論是民營煉化企業還是國營煉化企業,在資金方面相對充沛,因此人才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凸顯。民營大煉化企業可以重點引進一些高端人才,更高效地幫助企業實現轉型和發展。
新能源新材料發展 “危”“機”并存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随着産品結構向下遊高附加值方向深度轉型,民營大煉化企業的估值也将得到顯著提升。
國金證券研報顯示,當前民營大煉化闆塊主營業務仍集中于原油—對二甲苯—精對苯二甲酸—化纖長絲及大宗化工品産業鍊,其靜态市盈率倍數基本為6~13倍。而伴随民營大煉化企業持續向下遊産業鍊深加工項目布局,終端産品有望逐步從大宗化工品轉為用于半導體、光伏、新能源等産業新材料。而新能源及光伏産業鍊相關行業及公司靜态市盈率平均水平超過30倍,光學膜及離型膜平均市盈率超過20倍,锂電隔膜(濕法)行業受益于锂電池下遊行業持續高增長,行業靜态市盈率維持在90倍水平,市盈率倍數均顯著高于民營煉化闆塊市盈率倍數。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高端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正在持續增長。根據平安研究發布的行業報告,2022年化工新材料将迎來投資機遇,民營大煉化将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該份報告指出,在“雙碳”背景下,新材料将成為驅動民營煉化企業成長的主要動力。預計乙烷裂解憑借其成本優勢将長期保持高盈利能力,有利于産業龍頭布局下遊的氫能源和化工新材料業務。新材料方面,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細化學品,将是“十四五”期間的兩大重點任務,目前該領域受到政策大力支持和資本的助力,有望加速發展。
此外,近期剛剛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以及“一帶一路”的潛在增量市場等,也将帶動高端新材料産業的發展。可以說,民營大煉化企業正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的一片廣闊藍海。
需求體量的提升、貿易壁壘的降低,除了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也帶來了切實的競争升級。恒力負責人談到,在轉型過程中,民營大煉化企業面臨着産品同質化嚴重、高端化短缺的結構不平衡問題。“這些雖然是挑戰,但同樣也是機遇,民營煉化企業可以通過新技術、新工藝的突破,在下遊産品差異化、高端化、精細化、高附加值化等方面下功夫,尋求新的發展高地。”該負責人對未來的競争報以積極應對态度。
宋豔萍也關注到競争的問題。“外資正全面進入中國,布局發展新材料,行業競争越來越激烈。”宋豔萍表示,外資企業将産品生産基地遷入中國後,可以消除高額的關稅影響、規避外彙風險,以及節省運費支出,提高了外資企業産品的競争力。同時,外企可以運用其研發能力與技術優勢,貼合下遊市場的需求開展更有針對性的研發與生産。随着RCEP協議正式生效,加上我國正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這種來自外企的競争将更加激烈,國内企業将承受更大的壓力。
“新能源新材料是世界化工強國和跨國公司競争的戰略高地之一。我國新能源新材料市場龐大,但相關方面一大批前沿技術有待突破,‘卡脖子’問題依然嚴峻,需要企業具備進行靈活調整産業需求、快速反應的研發和生産能力。”盛虹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技術在大國博弈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西方國家對我國高新技術長期封鎖壓制不會改變,我國對這些新材料高端技術的引進難度也比較大。這将會制約民營大煉化企業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鍊接:
2021年9月14日,恒力(長三角)國際新材料産業基地項目在蘇州市吳江區開工。項目總投資200億元,主要建設年産100萬噸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工程塑料項目以及研發、倉儲、營銷中心,全面運營後可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
2021年12月21日,浙江榮盛控股集團與舟山市政府簽約金塘新材料園區項目。根據合作協議,該項目投資總額約500億元,将利用舟山綠色石化基地年産4000萬噸的煉化能力,主要投資建設7條化工産業鍊項目以及配套工程,預計總産品量達到450萬噸。
2021年12月28日,由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福建福化古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福建恒海新材料有限公司舉行成立揭牌儀式。該公司計劃在古雷投資年産240萬噸新型智能化功能性纖維及20萬噸滌綸低彈絲差别化纖維項目,總投資超百億元。
2022年1月26日,恒力石化公告稱其下屬公司恒力石化(大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資約240億元建設年産160萬噸高性能樹脂及新材料項目、年産260萬噸高性能聚酯工程,向精細化工新材料下遊再擴張。
近期,東方盛虹對斯爾邦100%股權的收購也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這一收購标志着東方盛虹正式進軍化工新材料領域。斯爾邦是國内最大的光伏級EVA樹脂生産企業。作為承載盛虹集團戰略轉型的一個重要平台,斯爾邦正在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産業布局。此筆交易完成後,東方盛虹正式進軍化工新材料領域,形成“煉化 聚酯 新材料”的産業矩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