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

汽車 更新时间:2024-12-19 17:19:17

  (報告出品方/作者:廣發證券,闫俊剛、張樂、李爽)

  一、政策端、需求端和供給端助力線控底盤加速發展 (一)政策導向明确、終端需求升級和車企内在驅動力提升,線控底盤發 展提速

  政策端、需求端、供給端共同促進線控底盤發展。其中: (1)政策端:頂層設計推動線控底盤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明确指出要加快研發 線控底盤和智能終端等關鍵部件; (2)需求端:用戶對安全、舒适和個性化需求升級,線控底盤可實現更高效的 響應速度和更舒适的消費者體驗; (3)供給端:車企具備降成本、縮短開發周期和布局智能駕駛的内在驅動力, 加速布局線控底盤領域。 線控底盤作為新能源和智能汽車兩條賽道的交彙點,在新能源加速滲透及智能 化升級趨勢下有望同步向上。

  1. 政策端:頂層設計推動,線控底盤是實現電動化、智能化的關鍵

  我國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長期導向政策明顯。近年來,政策端對新能源、 智能網聯的推動作用凸顯,線控底盤受益于長期政策導向,有望進入快速增長期。 2018年12月,工信部發布的《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行動計劃》強 調要加快推動高性能車輛智能驅動、線控制動、線控轉向、電子穩定系統的開發和 産業化,重點突破車輛平台、線控等核心技術。

  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提出“三橫三縱”的技術架構;倡導研發新一代模塊化高性能整車平台,攻關底盤 一體化設計、突破整車輕量化節能技術,強調線控執行系統是智能網聯的核心技術。 2021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标綱要》明确指出要加快研發智能(網聯)汽車基礎技術平台及軟硬件系 統、智能線控底盤和智能終端等關鍵部件。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1)

  2. 需求端:更安全、更舒适、更個性三重需求引領底盤領域變革

  消費者對安全、舒适和個性化需求升級,線控底盤可實現更高效的響應速度和 更舒适的消費者體驗。 安全:通過線控底盤實現更快速、高效的響應,進一步降低失效概率,通過多重 冗餘提高安全等級。 舒适:通過線控懸架和動态阻尼控制實現車身的主動控制,實現全場景的智能 駕駛,提供更舒适的駕乘體驗;通過底盤域多系統協調,實現更精準的車輛控制,提 升駕乘舒适性。 個性化:底盤域智能網聯技術為個性化服務賦能。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 能等數字技術助力汽車底盤轉型升級,通過OTA實現個性化、定制化設定等的功能。

  3. 供給端:車企具備降成本、縮短開發周期及升級智能駕駛的内在驅動力,加速 布局線控底盤

  當前汽車行業處于深刻變革期,其中軟硬件解耦是實現智能化的必要條件。車 企推動線控底盤發展,可以實現降低供應商轉換成本以及溢價能力提升下的采購成 本,同時可以大幅縮短開發周期和布局智能駕駛。 降低總成本:通過底盤域各系統集成,實現模塊化甚至一體化的開發,減少零 部件數量,開發的線控底盤能夠适配不同車型,有效降低開發總成本。同時軟硬件 解耦可以有效助力車企降低采購成本和供應商轉換成本。 縮短開發周期:基于模塊化、一體化平台,可以實現開發周期的大幅縮短,提高 更新叠代速度,從而能夠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提升車型競争力。 布局智能駕駛:底盤系統快速響應、精确執行是智能駕駛級别提升的前提條件, 布局線控底盤有助于車企提升智駕能力。

  (二)線控底盤市場空間廣闊,其中線控制動先行,線控轉向接力

  1. 線控底盤發展路徑:線控制動先行,線控轉向接力

  新能源汽車加速滲透與智能網聯快速發展趨勢下,底盤領域正發生深刻變革。 基于中長期視角,我們對底盤域的變革趨勢作出如下研判:

  第一,線控底盤作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兩條賽道的交彙點,在新能源汽車 加速滲透及智能化升級趨勢下或提速發展。線控底盤具有響應速度快、控制精度高、 能夠實現更高的能量回收和滿足高級别智能駕駛性能要求等特點。線控制動新能源 和智能化的發展高度相關,有望加速向上。

  第二,線控制動系統已處于大規模滲透前夜,國産供應商或迎來替代機會。EHB 方案或是未來幾年發展的主流:其中Two-box是目前的主流方案,具有冗餘的技術優 勢;One-box方案集成度更高,具有成本、能量回收(提升續航)的優勢。随着智能 駕駛向高級别發展,我們判斷EHB Two-box解耦方案、EHB One-box 電子冗餘方 案、有冗餘的EMB方案或是未來線控制動發展的主流方向。

  第三,我們預計随智能駕駛級别的逐步進階,線控轉向(SBW)滲透率有望實 現快速提升。當前電子助力轉向(EPS)已經随法規約束基本完成滲透,未來一定時 期内主要是幾種技術路徑的份額變遷,R-EPS和DP-EPS的份額有望持續增大;同時 随智能駕駛向高級别發展,有冗餘的電子助力轉向滲透率将逐步提升。線控轉向 (SBW)是EPS的升級,占用空間更少,操縱穩定性更佳,主動和被動安全性更高, 能夠适應更高等級的智能駕駛需求,線控轉向滲透率随智能駕駛升級有望持續提升。

  第四,線控底盤系統的高階升級及大規模應用或率先在運營場景完成,逐步滲 透到非運營場景。智能駕駛系統取代人工能大幅降低商用場景的運營成本,線控底 盤作為智能駕駛的必備有望受益于智能駕駛推廣快速發展。智能駕駛技術率先在幹 線物流、港口、礦山、智能駕駛出租等商業領域普及已逐漸成為共識,作為高級别智 能駕駛必備的線控底盤技術在特定商用場景的落地有望加速。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2)

  2. 線控底盤市場規模測算:千億規模市場,2022-2030年複合增速預計達22.1%

  線控底盤與新能源、智能化高度相關,将随新能源及智能化同步向上,加速滲 透。同時底盤智能化、線控化帶來單車價值量的顯著提升,線控底盤市場空間廣闊。 線控底盤市場規模測算包括:線控制動、線控轉向、線控懸架、線控換擋、線控 油門五個部分。 基于以下關鍵假設,我們預計2026年國内線控底盤市場規模為721億元,2030 年國内線控底盤市場規模為1420元,2022-2030年CAGR預計達22.1%。

  關鍵假設:

  (1)中國市場乘用車産量增速:過去十幾年我國快速增長的經濟總量和人均可 支配收入帶來乘用車的快速增長,07-11、12-14、15-19年乘用車終端銷量年均複合 增速分别為22.6%、14.7%、6.4%(累計銷量複合增速),考慮到我國人均可支配收 入有望進一步增長以及乘用車千人保有量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我們預計2022- 2030年中國市場乘用車産銷量複合增速為2.9%。

  (2)線控制動:綜合考慮到線控制動的性能優勢和不同價格區間内車型對成本 承受能力的差異,我們預計線控制動在EV、PHEV、HEV車型中的滲透率2026年将 為57.3%,2030年将為74.4%(因線控制動與高壓混動汽車也高度相關,假設線控制 動滲透率在高壓混動車型中與新能源汽車保持一緻);預計線控制動在燃油車中的滲 透率2026年将為25.6%,2030年将為37.0%。

  (3)線控轉向:單車價值量4000元;随智能駕駛進階,我們預計其2026年的滲 透率為8%,2030年的滲透率為30%。

  (4)線控懸架:單車價值量10000元;綜合考慮終端需求和不同價格區間成本 承受能力的差異,我們預計其2026年的滲透率為12%,2030年的滲透率為20%。

  (5)線控換擋:單車價值量400元;基于其當前的滲透率位置和變化趨勢,我 們預計其2026年的滲透率為60%,2030年的滲透率為84%。

  (6)線控油門滲透率:單車價值量150元;預計維持目前100%的滲透率。(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3)

  二、線控制動:滲透率加速提升,多種發展路徑并存 綜合考慮當前線控制動的發展情況及相關企業對線控制動産品的布局,我們對 線控制動技術變革趨勢作出如下研判:

  (1)新能源發展和智能駕駛升級将驅動線控制動滲透率加速提升。線控制動與 新能源、智能化高度相關,同步向上,即将迎來高速發展。

  (2)高級别智能駕駛要求制動系統具備電子冗餘,不能單獨依靠機械冗餘,否 則要求駕駛員在短時間内接管車輛會陷入責任劃分的困境。高級别智能駕駛需具備 電子冗餘系統,該系統仍由ECU控制,響應速度快,可靠度高。

  (3)制動系統的技術變遷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推動下,制動系統向線控制動進階。其中,Twobox方案有較長時間技術積累且具有冗餘優勢,One-box方案具有降低成本和提升續 航裡程的優勢。 第二階段:随着智能駕駛向高級别發展,EHB Two-box解耦方案、EHB Onebox 電子冗餘方案、有冗餘的EMB方案或是未來線控制動發展的主流方向。

  (4)國内線控制動供應商有望實現彎道超車。當前國内制動企業陸續推出線控 制動産品并實現在自主車型的搭載,同時考慮當前多種技術路徑并存下的機遇,國 産供應商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4)

  (一)驅動因素:新能源車滲透率提升及智能駕駛升級提速

  新能源車滲透率提升、智能駕駛升級驅動線控制動加速發展。線控制動解決了 新能源汽車缺乏真空助力源的問題,且能夠大幅提高能量回收效率(提升續航);同 時,線控制動響應速度快、能夠通過汽車電子控制單元(ECU)主動建壓實現常規 制動,是高級别智能駕駛的必備條件和提升制動安全的必由之路。

  1.新能源車滲透率加速提升,線控制動有望同步實現高增長

  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加速提升。根據中汽協和中機中心的統計數據,2015年起 新能源滲透率呈現逐年提升态勢,2021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車批發口徑、批發口徑(剔 除出口)、終端口徑滲透率同比顯著提升: 根據中汽協,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達331.2萬輛,同比增長181.0%; 批發口徑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為15.5%,同比增長9.3pct; 根據中機中心,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終端銷量口徑滲透率為14.2%,同比增長 8.3pct。 中長期視角下,新能源是汽車行業變革的确定方向。從政策層面看,發展新能 源導向明确;從供給層面看,各家車企的新能源優質供給不斷增加,同時車企新能 源規劃相繼發布;此外,消費者對新能源車需求不斷提升。随優質供給車型的不斷 增加,我們預計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将繼續上行。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5)

  線控制動相較傳統制動在新能源汽車中表現出以下兩大優勢,随新能源車滲透 率向上成為确定性趨勢:

  第一,線控制動能有效解決新能源汽車真空源缺失問題。傳統液壓制動依靠發 動機獲得真空助力,純電動汽車沒有裝配發動機、混合動力汽車發動機時常啟停, 都無法獲得穩定的真空源。雖采用電子真空泵(EVP)可解決真空源缺失的問題,但 EVP存在工作穩定性不足、壽命較短、噪音較大、能量回收效率較低等缺點,并非解 決新能源乘用車制動問題的最佳方案。線控制動通過電子助力器取代真空助力直接 建壓,可以避免EVP的性能缺陷,有效解決新能源車缺乏真空助力源的問題。

  第二,線控制動助力實現協調式回收,能夠滿足新能源汽車不斷提升的能量回 收需求(續航)。傳統燃油車依靠摩擦力消耗車輛動能進行制動,将動能轉化為熱能 耗散,但在“每一公裡都珍貴”的新能源汽車中,制動能量回收是提升續航裡程的 重要手段。傳統液壓制動系統踏闆位移與制動力傳導耦合,踩下制動踏闆時,電機 回饋制動與摩擦制動同時作用,隻能實現疊加式回收,能量回收效率較低。線控制 動踏闆力與制動力解耦,優先電機回饋制動,制動力不夠時摩擦制動才介入,可以實現協調式回收,能量回收效率高,有效提升續航裡程。

  2.智能駕駛升級趨勢下,制動系統向線控制動升級趨勢明顯

  乘用車标配L2功能車型滲透率持續提升,智能駕駛升級提速。根據中機中心, 标配L2功能(1V1R)的乘用車2022年3月終端銷量滲透率提升至31.9%,同比增長 12.7pct,滲透率加速趨勢顯著。此外,硬件能力支持L2 功能的車型終端銷量滲透率 2022年3月為6.8%,同比增長4.3pct,智能駕駛逐漸向高級别進階。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6)

  随着智能駕駛的逐步進階,線控制動滲透率有望實現上行,主要是因為線控制 動相較傳統制動系統實現了以下兩點突破:

  第一,線控制動由電子控制單元(ECU)取代駕駛員主動建壓,實現常規主動 制動,滿足高級别智能駕駛要求。在智能駕駛感知-決策-執行的設計範式中,線控制 動屬于執行層部件。高級别智能駕駛要求制動系統可以脫離人力,由ECU控制主動 建壓,實現滿足制動力、減速度法規要求的常規制動。因而,線控制動是L3級别以 上智能駕駛的必備條件。

  第二,線控制動可以大幅縮短響應時間,縮短制動距離。電信号的傳遞遠快于 機械傳遞,線控制動相較傳統的液壓制動,響應時間大幅縮短,EHB産品響應時間 可以從常規制動400-600ms縮短到150ms以内,EMB進一步将響應時間縮短到 100ms以内。線控制動的響應速度能夠滿足智能化趨勢下對執行端快速響應的要求, 助力更高級别智能駕駛。

  (二)線控制動技術發展路徑探讨:EHB Two-box 解耦方案、EHB Onebox 電子冗餘方案、有冗餘的 EMB 方案并存

  線控制動系統根據建壓模式可分為液壓式線控制動系統(Electro-Hydraulic Brake, EHB)和機械式線控制動系統(Electro-Mechanical Brake, EMB)。 EHB是目前主流的線控制動方案。液壓線控制動以液壓制動為基礎,采用綜合 制動模塊取代傳統制動系統中的助力器、壓力調節器、防抱死系統(ABS)和電子穩 定系統(ESC)等。通過踏闆傳感器給電子控制單元(ECU)輸入制動信号,ECU 根據踏闆傳感器信号及車速等信息,對制動電機輸出命令使其通過制動液建壓,産 生所需制動力。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7)

  EHB Two-box:電子助力器與ESC分立,能滿足一定條件下的冗餘要求;分為 解耦方案和非解耦方案,非解耦方案成本相對低,解耦方案能夠實現協調式能量回 收策略。 EHB One-box:與EHB Two-box相比,減少了1個ECU與1個制動單元,集成度 更高,成本更低;由于實現了踏闆力與制動力的完全解耦,能夠實現協調式回收,能 量回收效率更高,可實現約10%-30%的續航裡程的增長(根據駕駛工況有所區别, 城市工況下能量回收更高,對續航裡程的提升更顯著)。同時One-box疊加電子冗餘 模塊能夠滿足高級别智能駕駛對冗餘的要求,随智能駕駛的升級有望進一步發展。

  當前線控制動呈現賣方市場,技術壁壘高。線控制動産品屬于新能源和智能汽 車的關鍵零部件,購買方主要為傳統整車廠與新能源車企,産能較為稀缺,短期内 呈現賣方市場。同時,線控制動存在較高技術壁壘,系統研發需要較長時間的技術 積累,如EHB One-Box方案集成了ESC功能,要求供應商有ESC研發基礎,因此線 控制動核心技術的突破較難。

  機械式線控制動系統(EMB)完全摒棄了傳統液壓裝置,采用電機直接給刹車 碟施加制動力。EMB包括制動執行機構、電子控制單元、中心控制單元、制動踏闆 模拟機構、傳感器和電源等主要組成部分。EMB具有響應速度極快、質量輕,集成 度高的優勢。但目前其技術成熟度不夠高,綜合成本較EHB方案較高,對底盤改造 大,短期内難以在乘用車中實現大批量量産裝車。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8)

  随供應商研發提速和積極布局,EMB或率先在商用車中搭載。EMB國外參與者 主要有Brembo、Bosch、Continental、Mando、Siemens等;國内參與者主要有瀚 德萬安、長城旗下的精工底盤等。商用車相較乘用車具有安裝空間大、底盤改裝難 度較小等方面的優勢,我們判斷EMB在商用車中的發展或相對較快。根據中國汽車 工程學會《線控制動技術路線圖》征求意見稿,2025年将實現EMB在商用車中批量 裝載,裝載率或超10%。 當前零部件廠商加快布局EMB産品研發,技術突破在即。21年12月Brembo推出 其首創的全新智能制動系統SENSIFY;Mando在2021年CES展上也發布了EMB線 控制動技術。國内制動廠商中,瀚德萬安已推出商用車EMB産品,長城旗下的精工 底盤也已于2021年4月上海車展期間發布針對乘用車的EMB産品。

  (三)線控制動市場空間廣闊,國産替代供應商未來可期

  在新能源汽車及智能駕駛技術快速發展趨勢下,與新能源、智能化高度相關的 線控制動有望迎來較快增長,市場空間廣闊。 (1)價:線控制動産品相較傳統的制動産品單車價值量提升顯著。線控制動産 品目前的單車價值量約為2000元,較傳統制動600-1000元的單車價值量有顯著提升。 (2)量:随新能源滲透率提升和智能駕駛的進階提速,線控制動銷量有望實現 快速提升。我們判斷未來幾年線控制動在新能源中的滲透率仍将高于傳統汽車:傳 統燃油車能夠獲取穩定的真空源且能量回收需求較新能源汽車低,因而線控制動系 統在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車中的滲透率仍将呈現出一定差别。

  線控制動滲透率預測如下:綜合考慮到線控制動的性能優勢和不同價格區間内 車型對成本承受能力的差異,我們預計線控制動在EV、PHEV、HEV車型中的滲透 率2026年将為57.3%,2030年将為74.4%(因線控制動與高壓混動汽車也高度相關, 假設線控制動滲透率在高壓混動車型中與新能源汽車保持一緻);預計線控制動在燃 油車中的滲透率2026年将為25.6%,2030年将為37.0%。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9)

  基于以下關鍵假設,我們預計2026年國内線控制動市場規模為211億元,2030 年國内線控制動市場規模為359元,2022-2030年CAGR預計達21.7%。 關鍵假設:

  (1)中國市場乘用車産量增速:過去十幾年我國快速增長的經濟總量和人均可 支配收入帶來乘用車的快速增長,07-11、12-14、15-19年乘用車終端銷量年均複合 增速分别為22.6%、14.7%、6.4%(累計銷量複合增速),考慮到我國人均可支配收 入有望進一步增長以及我國乘用車千人保有量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我們預計2022- 2030年中國市場乘用車産量複合增速為2.9%。

  (2)乘用車驅動技術路徑變化及預測:在面臨法規約束和消費升級的背景下, 混動化、電動化是車企平衡法規與需求下的最優解,我們預計高壓混動和純電動的 市場份額将加速上行。預計2026年EV PHEV HEV占比為46%,2030年占比為70%; 預計2026年傳統燃油車占比為54%,2030年占比為30%。

  (3)單車價值量:不考慮年降,線控制動單車價值量中樞為2000元。

  (4) 在EV PHEV HEV車型中的滲透率:綜合考慮到線控制動可以解決新能 源車缺乏真空助力源的問題、能夠大幅提高能量回收效率(提升續航),同時具備響 應速度快等優勢,基于不同價格區間内車型對成本承受能力的差異,我們預計2026 年其在EV、PHEV、HEV車型中的滲透率将為57.3%,2030年滲透率将為74.4%(因 線控制動與高壓混動汽車也高度相關,假設線控制動滲透率在高壓混動車型中與新 能源汽車保持一緻)

  (5) 線控制動在燃油車中的滲透率:考慮到智能駕駛進階和線控制動可以大 幅提高安全性能,基于不同價格區間内車型對成本承受能力的差異,我們預計2026 年其在燃油車中的滲透率将為25.6%,2030年的滲透率将為37.0%。

  三、線控轉向:EPS 向高性能發展,SBW 随智能駕駛升級逐步滲透 電子助力轉向(EPS)為當前轉向系統主流方案,逐步向線控轉向(SBW)發 展。綜合目前轉向系統發展現狀及供應商與整車廠對線控轉向的布局,我們對制動 系統技術變革作出如下研判:

  (1)線控轉向系統量價齊升,有望成為新藍海:線控轉向單車價值量超4000元, 帶來ASP中樞2000元左右的增長;同時,随智能駕駛級别逐步進階,線控轉向(SBW) 滲透有望加速。

  (2)轉向系統的技術變遷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電子助力轉向(EPS)已随法規約束基本完成滲透,未來一定時期内 主要是幾種技術路徑的份額變遷,傳動效率更高的高性能R-EPS和DP-EPS滲透率 有望進一步提升。 第二階段:随着智能駕駛向高級别進階,線控轉向(SBW)滲透或将加速。(具 備電子冗餘)線控轉向、高性能EPS或是未來轉向領域發展的主流方向。其中,高級 别智能駕駛要求線控轉向具備電子冗餘。

  (3)随着法規端的開放,線控轉向研發、應用或将加速。國标GB 17675-2021 《汽車轉向系基本要求》删除了“不得使用全動力轉向機構”的要求,标志着法規端 開放了線控轉向的應用,有助于線控轉向的發展。

  (4)具有深厚技術積累的生産商有望在轉向系統的進階變革中維持優勢地位。 轉向系統作為汽車核心零部件,安全性能要求較高,行業進入壁壘高,具有深厚技 術積累的生産商有望在轉向系統的進階變革中維持優勢地位。(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10)

  (一)電動助力轉向(EPS):R-EPS、DP-EPS 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轉向系統按轉向系統能量來源可分為機械轉向系統和助力轉向系統。機械轉向 系統(MS)完全靠駕駛員體力操縱,助力轉向系統則借助發動機或電機的動力進行 轉向輔助。助力轉向系統在機械轉向系統基礎上加設一套轉向助力裝置,可分為三 類:機械液壓助力轉向系統(HPS)、電子液壓助力轉向系統(EHPS)和電動助力 轉向系統(EPS)。 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向高性能EPS升級趨勢明顯。

  根據助力電機裝配位 置的不同,EPS可以分為轉向柱助力式 (C-EPS)、小齒輪助力式(P-EPS)、齒條 助力式(R-EPS)和雙小齒輪助力式(DP-EPS)四種。電子助力轉向的布置中,電 機越靠近轉向器,助力傳動效率越高,因而傳動效率R-EPS和DP-EPS P-EPS C-EPS。傳動效率越高,則代表性能表現越好,随着新能源汽車加速滲透以及智能 化、高端化發展的快速發展,轉向系統逐步向R-EPS和DP-EPS升級。

  其中,新能源汽車由于裝載電池後重量大幅提升,對轉向助力性能要求提升, 傾向于配套助力效率更高的R-EPS和DP-EPS;同時随着技術成熟及成本下降,REPS和DP-EPS的應用範圍将進一步擴大。因此,高性能R-EPS及DP-EPS滲透率有 望進一步提升。

  根據智研咨詢,2019年中國乘用車EPS滲透率已達到86.5%,電動助力轉向系 統(EPS)是目前乘用車轉向系統的主流方案。其中,R-EPS和DP-EPS由于助力效 率更高,滲透率逐步提升。根據Marklines,2021年中國乘用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的 份額較為集中,主要參與者包括博世、耐世特、采埃孚等。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11)

  (二)線控轉向(SBW):智能駕駛進階及底盤域升級推動線控轉向發展

  線控轉向系統(SBW)是指取消中間傳動軸,方向盤與轉向機構之間隻通過電 信号傳輸的車輛轉向系統。線控轉向動力來源完全由人手以外的動力提供,故又稱 為全動力轉向。線控轉向主要具備以下六點優勢:

  (1)提高安全性能:線控轉向取消了轉向柱後,可避免事故中轉向柱對駕駛員 的傷害;在駕駛員駕駛模式下,線控轉向ECU根據行駛狀态能夠判斷駕駛員操作是 否合理,做出一定的調整,提升駕駛穩定性。

  (2)助力底盤一體化發展,降低OEM生産配套成本:目前不同車型裝備不同的 轉向系統,各車型轉向系統無法通用。線控轉向由于實現了機械解耦,空間布置靈 活,可以适用不同車型,OEM生産配套成本降低。

  (3)助力高級别智能駕駛:線控轉向系統取消了傳統轉向系統的中間軸的機械 連接,可以實現由電子控制單元ECU主動決策執行轉向操作;并可在轉向過程中保 持方向盤靜默,方便駕駛員接管。

  (4)實現随速可變轉向比:傳統轉向系統采用機械連接,轉向比一般固定,由 齒輪等機械結構決定。線控轉向沒有機械連接,轉向比完全可以靠軟件随時調節, 實現随速度變化的傳動比變化。

  (5)提供更大的車内空間:線控轉向取消轉向柱後,方向盤下方空間增加,能 夠提供更大的腿部空間,提高駕駛位的自由度和進出的方便性。

  (6)提供個性化的路感反饋:線控轉向沒有機械連接,路感來源于模拟器,區 别于過去路感調校好後不可改變的特性,線控轉向可以提供個性化的路感反饋。

  汽車底盤線控系統包括(汽車線控底盤行業研究)(12)

  法規端開放線控轉向應用,線控轉向滲透或将提速。目前,國标GB 17675-2021 《汽車轉向系基本要求》删除了“不得使用全動力轉向機構”的要求,代表着法規端 開放了線控轉向的應用,利于線控轉向發展。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2022年度公布 的《線控轉向征求意見稿》指出2030年線控轉向将需滿足全速域自動駕駛場景應用, 實現一般道路脫手行駛、自動變道、自動跟蹤等功能,滲透率達30%。

  2021年4月上海車展豐田首發了由豐田與Subaru共同研發的“TOYOTA bZ4X CONCEPT”概念車,搭載線控轉向系統;2021年10月,量産版的bZ4X也正式發布, 将于2022年年中上市,可選裝線控轉向系統。2021年7月,長城汽車公開“智慧線 控底盤”技術方案,線控底盤技術方案中包含線控轉向,宣布在2023年正式投入商 用,預計2025年前裝滲透率達到40%。目前,各大主流車企加速線控轉向布局,線 控轉向的量産搭載或将提速。

  線控轉向技術壁壘高,具有深厚技術積累的生産商有望在轉向系統的進階變革 中維持優勢地位。線控轉向産品是汽車的關鍵零部件,存在較高技術壁壘,系統研 發需要較長時間的技術積累,目前線控轉向參與者主要為在轉向領域具有深厚技術 積累、技術研發能力強的國内外轉向供應商。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