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山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蘊。學校辦學特色鮮明,始終秉承“立校德為先、發展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科學發展、立德樹人”的辦學宗旨。傳承了“崇尚真理,愛國尚武”的百年建校精神。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指導,構建了以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内容的“真武”德育課程體系,對學生開展系列化的德育主題教育及實踐活動,使德育目标更加明确,教育有的放矢,工作有章可循。通過文化德育、行走德育、實踐德育三條德育路徑,将不同德育主體的教育力量有機整合在一起,發揮社會各界對學生品德發展的正面引導作用,實現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一、課程育人
特色課程促發展 提升素養育新才
學校組織上好1-5年級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傳統文化課程,分别通過認識、了解、理解、踐行、行動等方式,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入行,真正利用好國家課程進行德育教育。
開發《真武》德育校本“二十四節氣”課程。成立教研組,根據各學科特點與“二十四節氣”課程的文化特色,開展介紹節日曆史淵源、精神内涵、文化習俗、氣候農事、自然體驗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以節氣分篇章分為四篇,每篇有六課,總計二十四課。讓每個學生随着“二十四節氣”走過一年四季,認識、體驗和實踐“二十四節氣”,在體驗中有所收獲,有所感悟。開展“尋年味”年俗文化節、六一兒童節“春的旋律”彙報演出等活動。通過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實現語、數、科學、音、體、美等學科課程與德育有機融合,最終呈現“四季之歌”活動成果。
在語文、傳統文化、科學課上,學生通過閱讀、觀看視頻、講述故事、欣賞古詩、學習諺語、動手實驗、文學創作等方式,了解節氣的由來、特點,天氣的變化,知道與大自然的關系,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察與體驗。在數學課上,拓展學科裡觀察日曆上的節氣,記錄天氣的變化;在美術課上,學生結合節氣特點,用繪畫、手工等方式繪制自己心目中的二十四節氣。在音樂課上,學生通過《古詩吟唱》、《四季童趣》等歌曲表演大膽表達對節氣的喜愛。在體育課上學生通過舞龍等民間傳統體育遊戲增強體質,寓教于樂。
開發《真武》德育校本禮儀文化讀本,依據讀本,制作了《博山小學文明禮儀片》,結合傳統文化教材中的“禮記”篇,進一步完善、細化、深入開展博山小學禮儀教育,融傳統禮儀、文明禮儀、校園禮儀、少先隊禮儀于一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禮儀教育的魅力,感受中華文明,建立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組織歸屬感。根據學生學習與實踐情況評選文明學生、美德少年。
紮實做好勞動教育。進一步分年級科學設計、完善“博山小學學生勞動清單及評價”,與綜合實踐教材相結合,讓綜合實踐課落到實處。學生每學期學會1項家庭生活技能并逐步養成勞動習慣。建立落實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制度,組織勞動技能成果展示活動,以展示促提高。結合隊日活動、社會實踐、研學旅行等,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參加勞動。
開展勞動主題教育活動。在博山區“博菜衆嘗”——共享好“食”光擂台賽中榮獲“最佳技能獎”。博山小學的孩子們認真準備,并以創新思維精心設計,用自己的巧手,包出博山特色水餃——“元寶水餃”,并用紅綠藍三色元寶水餃拼出了博山小學的校徽;用博山名吃——“卷尖”拼出了栩栩如生的“孔雀”,孩子們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前程似錦》,象征着學富五車的才子們前程似錦,未來可期。
圍繞“學會自理”這一勞動目标,通過“百日微行派”活動培養博小自理自護小達人。
二、環境育人
潤物無聲 教育無形
學校以“崇尚真理,愛國尚武”為傳統,圍繞“真武”精神,着力打造“童化、詩化、動化”三化校園文化,創意主題走廊“詩•童年,夢•起航”、“英雄贊歌”、“尋根博山”、“悅動足球”,讓學校的牆壁、走廊成為展示學生特長、豐富學生知識的場域,讓學生在校園景觀文化、閱讀文化、優雅教室文化中,時時處處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接受革命教育,用文化引領學生走近真、善、美。
博山小學以“崇真求趣,守正出新”作為校訓,學校教學樓名曰“真武樓”。真,是科學之真,做人之真。崇真,就是追求真理,崇尚真誠的意思。武,習武樹德,以體育人,助力成長。真谛為團結拼搏,文武并舉,健康快樂,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真武學子”評選活動每年舉行一次,旨在“學習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向上向善”為目标,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基礎上,不拘泥于成績,從德、智、體、美、勞五方面展開競選,極大振奮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節日育人
豐富活動形式 強化與人過程
學校積極落實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挖掘傳統節日資源,開發傳統節日課程,形成傳統節日活動資源包,使傳統節日成為重要育人載體。圍繞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元旦、臘八節、尾牙、祭竈、除夕,了解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曆史淵源、美妙傳說、經典詩文、特色食品、趣味手工制作,獨特情趣。通過講故事、誦經典、品美食、做手工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我國傳統節日的美好,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四、研學育人
研學于路 素養于心
學校整合研學資源,分類整理博山區有研學價值的社會資源,把博山區内的名人故居、博物館、紀念館、文明實踐場館、知名企業、文明社區作為德育實踐基地,開展“重拾博山文化記憶”主題研學活動,開辟“尋根、鑄魂、追夢、揚帆”四個研學闆塊,讓學生深入了解博山,尋家鄉之根、鑄家鄉之魂、追家鄉之夢、揚立志之帆。通過學旅合一,知行合一的實踐體驗,笃行養德,體驗博山傳統文化之美,傳承博山紅色革命之魂,發現家鄉建設之策,樹立少年報國之志。學校通過研學手冊的完成情況,定期評選“博小研學之星”。
五、隊伍建設
加強隊伍建設 提高育人水平
班級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加強班級管理、健全有效的班級制度、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就需要打造一支優質的教育團隊。開展“互助德育之班(隊)會課”研究,開辟“相約星期一”班主任(輔導員)論壇,論壇與研究内容相結合,從班級管理、設計班(隊)會、班(隊)會課、班隊會課的呈現與評價、班(隊)會課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展開讨論,從一個點入手,引導班主任(輔導員)通過班(隊)會課的開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實現主題班(隊)會課的校本化。
今後,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德育隊伍建設,調動全體教師的德育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開展主題教育,以各種活動為載體,有力推進學校德育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