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郝景芳主題演講

郝景芳主題演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21 09:34:42

  

  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經被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籠罩。那個孩子從小學一年級的期末考試,就考年級第一,平時參加各種活動,該玩的都玩,到了高三高考,依然是年級第一名,畢業之後,又拿到碩士、博士和國際獎項。如果有這樣一個孩子,是不是很遭恨?

  很不幸,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遭恨的“别人家的孩子”。這點我平時都不敢講。但其實我自己知道,我心中的自我,和别人看到的這個“别人家的孩子”,絕對不一樣。

  我心中的成長歲月,失落多于驕傲。在我自己的眼中,成長并不是充滿成功,而是一條永遠朝向心中光亮奔跑卻跑不到的路途,我不斷靠近心中之光,可是一次次,總是達不到,而且離目标越來越遠。我在不斷失望的過程中鼓起勇氣,慢慢長大。我的自我感知,就是向遙遠的光亮奔跑的孩子。那光芒太遠,令我憂傷。

  1

  遙遠的光亮是什麼呢?是一種“未來我的人生要像這樣”的模糊的感覺。

  我在學業上一直有遙遠的光亮。但考試從不是我的主要目标。初中的時候,我平生最愛的語文老師給我們推薦了《火與冰》,我和幾個朋友後來一直追随先鋒文學。語文老師鼓勵我們自由寫作,我于是寫了幽默點評三國,也寫了諷刺現實,還寫了幾個羞怯的小說。那個時候的我,心裡野心勃勃想要高中的時候出版一本暢銷書。

  但高一之後,一系列閱讀讓我開始無法提筆。先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我當時就被驚呆了:怎麼還能有人寫得這麼好!他不動聲色的諷刺、突如其來的轉折、驚人的想象,一切都是更高級的寫作手法。

  跟馬爾克斯的現實諷刺相比,青年先鋒文學作家就顯得太淺白而抖機靈了,看我的寫作,更是幼稚得不忍直視。然後我讀到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又被驚呆了:怎麼還能有人如此輕靈又深刻!沒有任何炫耀學識的大段落,沒有厚重曆史,但就是能在每個章節讀出哲學的閃光,看出洞察。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的寫作就謙卑多了。還是試着寫了點小說,但一直沒有貿然發表。我心裡有了光,是馬爾克斯、卡爾維諾、羅曼羅蘭、福克納、塞林格、博爾赫斯、加缪。

  後來我嘗試在文章裡加一點馬爾克斯似的非現實元素,但一直不太成功。我寫細膩靈動的故事,遠沒有塞林格的微妙。寫短促尖銳的小說,也比博爾赫斯的睿智差太遠。少年作家的妄念打消了,我的全部願望變成能寫一些和我心中的偶像相提并論的作品。

  

  大學時期的郝景芳
這些是我文學上遙遠的光。為了貼近心中的光近一點,我從中學到大學一直嘗試,一直笨拙而艱苦地嘗試。不斷去讀文學作品,不斷嘗試新的筆法。

  大四開始寫小說之後,寫下的最早的科幻就是《祖母家的夏天》和《看不見的星球》,向博爾赫斯和卡爾維諾緻敬。

  因為心中有光存在,因此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成功。即使高考作文還不錯,即使出了書,即使得了雨果獎,在心裡仍然和那遙遠的光芒差得太遠太遠。至今我仍活在時常的氣餒中,但在氣餒中繼續給自己鼓起勇氣。

  2

  也有人問我,你這麼喜歡文學,高三又得了新概念作文一等獎,為什麼不讀中文系?

  一方面原因是,我沒覺得新概念作文獲獎就能證明自己有文學才能,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心裡當時還有另一個更遠、更強烈的光芒照亮。

  這要追溯到小學三年級,我愛上看《少年科學畫報》,被裡面趣味的機器人漫畫迷住了。後來讀《十萬個為什麼》,我在天文卷裡讀到,宇宙裡有一種奇特的星星:“中子星上面每一立方厘米物質,都需要一萬艘萬噸巨輪才能推動”。我當時驚呆了。後來不止一次跟人講過,每個人一生中可能都會有一些暈眩時刻,這就是讓我目瞪口呆的暈眩時刻。

  

  從九歲開始,我就想學天文學。中間雖有反複搖擺,但是最終我第一志願填了物理系。為什麼不報中文系?因為我最大的夢想是住在群星之巅啊!

  高三的時候,我偶然看到一些有關量子力學的科普作品,被深深吸引住了。後來,順着這條線,我讀到了玻爾、海森堡和薛定谔。

  在這個時候,我正式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偶像:薛定谔。讀到他的一篇文章,有關宇宙與人的意識,讓我一下子有開竅的感覺。有關意識的本質,有關感官與現實的關系。

  在那之後,我熱烈愛上科學哲學。又找了薛定谔和笛卡爾、萊布尼茨、牛頓的一些文章。我後來了解到,薛定谔三十幾歲發表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他寫的一本小冊子《生命是什麼》直接影響到克裡克發現DNA。他對古典哲學和古印度哲學有深入研究。他懂六國語言,曾經把《荷馬史詩》從古希臘語翻譯成德語,他業餘時間喜歡寫詩,喜歡雕塑,喜歡和生物學家友人一起散步,讨論生命哲學。他低調、内斂、思辨,對經曆的二戰磨難講得雲淡風輕。

  他就是我最想成為的那類人:洞悉世界,洗盡鉛華。

  

  大學時最大的失落就是發現,我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成果,恐怕永遠也趕不上偶像的衣服一角了。我對物理實驗現象的理解隻能做到皮毛,沒辦法參透出更高層次的規律。我的數學能力也很局限,心裡的圖景,完全沒法用數學語言表達。這時才知道偶像輕描淡寫的方程有多不容易。

  有人問我,大學時的失落和焦慮是不是因為在班裡排名不好。這隻是很少一部分原因,我心裡巨大的憂傷,是發現自己一輩子也達不到偶像的思維境界了。

  3

  我的成長就是這樣,與不斷的憂傷相伴。永遠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心中的光很遙遠,隻能做到期望的一小部分。如果目标是100,那麼我的人生成就,無論是清華、出書,還是雨果獎加起來,也到不了10。

  我的努力是因為心中有光,憂傷也是因為心中的光。我從來沒覺得自己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因為我心中也有“别人家的孩子”,他們是真正值得追尋的光。

  在這樣反反複複失落和憂傷的過程中,我卻有了意想不到的所得。

  

  如果你給自己設定的目标是100,最後哪怕隻做到10,内心失落,但也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很拿不出手的成績已經比環境的要求高一些了。對周圍來說,做到10已然不錯。

  我心中對高考的感覺就是這樣。我知道自己需要通過高考,但從來沒有把高考當作目标。高考隻是我摘星之夢的一小步,距離洞悉宇宙的秘密,還有十萬八千裡。我渴望找到宇宙的寶藏,因此必須學一些基本技能。雖然最後的結果顯示,我可能永遠找不到宇宙的秘密了,但由此積累的技能,應付高考還是綽綽有餘了。

  這是我近期才想明白的事:把夢做大一點沒壞處,夢做大了,現實中的挑戰都是小事。即使充滿失落和憂傷,在别人看來也已經挺成功了。

  如果希望我給後來的孩子們一些建議,那可能隻有這一點:把夢做大一點,看得遠一點,即使做不到也沒關系。即使到不了宇宙盡頭,也強于隻看到水塘盡頭。

  現在回想起來,所有的憂傷都是值得的。憂傷是因為有追求。

  

  4

  那我是如何生成這種自我推動的夢想呢?

  “我也沒怎麼特别培養,平時都不管她,她都是自己學的。”我母親總是這樣說。

  我母親說的話并不是藏着掖着,也不是假話,我父母确實從小不怎麼管我,基本上任由我自己長大。

  從小到大,父母沒有檢查過我寫作業,也不會催我寫作業。放學先在樓底下跟小朋友玩,寫完作業看動畫片和電視劇到十點多。不會做的題并不問父母,都在學校自己想辦法解決。除了學校推薦的輔導班,父母不曾給我報培訓班。高考報考專業父母也沒有任何幹預。

  但我的父母是完全放養,毫不過問我的成長嗎?或者說,放養就是父母的養育密碼嗎?

  并不是的。父母不管我,但他們做到了助推。去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獲得者泰勒有一本書叫《助推》,就是講用一些無形的方式引導,讓人不知不覺中行為被改變。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孩子覺得:這一切都是我自己做到的。

  父母對我的最重要助推是什麼呢?回想我的成長經曆,文學、物理的追求都是因為閱讀。父母最重要的助推就是帶我閱讀。

  

  從我一兩歲的時候,母親就每天給我讀故事。三歲開始,母親開始一邊讀故事一邊教我識字,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就讓我自己讀一段。這樣不知不覺間,到了小學一年級,我已經可以獨立閱讀純文字的故事書了。

  在閱讀方面,母親并沒有強求教育意義。她知道,興趣才最重要。我在小學一二年級的全部閱讀都是童話,讀完了《格林童話》,讀《紅色童話》,還有《一千零一夜》。

  三年級之後,母親在預算很有限的情況下仍然常給我買書,例如《少年科學畫報》,還有一套常看不衰的連環畫版《中國通史》和連環畫版《紅樓夢》。

  到了四年級我們跟随父親去英國訪學,母親帶我去的第一個玩的地方就是圖書館,在那裡,母親推薦給我《簡愛》。從這一本書開始,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發現了寶庫:是少年簡裝版世界名著,比原文好讀。《雙城記》、《蝴蝶夢》都是我那時候的最愛。我還看完了館藏的所有克裡斯蒂偵探小說。

  後面的人生已經不用父母推動。我因為書而樹立夢想,從書中學習,以讀書來自我提升。這個世界上,隻要一個孩子掉進了書的海洋,他/她的一輩子基本上并不用擔心走不好。因為這個世界的智慧,都是用書來傳承的。

  

  5

  父母的助推,還體現在并不限制我的興趣,讓我廣泛接觸,自我選擇。

  我博士階段為什麼又轉到經濟學。追溯源頭,要追到小學五年級。我從小喜歡畫畫,五年級發現了日本漫畫,開始臨摹。很快,一類曆史浪漫主義漫畫闖入眼簾,先是《凡爾賽玫瑰》,讓我了解瑪麗.安東瓦内特,聯系到《雙城記》,讓我對法國大革命充滿好奇。然後我讀到最喜歡的《花冠安琪兒》,看到傳奇動蕩的文藝複興,随着冒險的女孩,一路遇到博學風趣的達芬奇,年輕浪漫的拉斐爾,還有教皇和私生子、騎士和藝術家,所有這一切,在少年心裡種下文藝複興的種子。

  我感謝父母從來沒有禁止我看漫畫。通過漫畫,我愛上曆史。中學時最喜歡的就是追溯曆史上真實的法國大革命和文藝複興,常找相關的書,樂此不疲。因為這方面的閱讀,遇到令我追索多年的李約瑟問題:為何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在大學之後,開始閱讀阿克頓的《法國大革命講稿》、波蘭尼的《大轉折》、以賽亞.伯林的《浪漫主義的根源》和《啟蒙的時代》,開始思索人類曆史上“現代化”的大轉折,後來,越來越發覺經濟曆史研究中強烈的吸引力。再後來,我就選擇了轉讀經濟學博士。

  正是父母的允許,讓我得以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在我的心目中,閱讀類型并沒有高下,隻有類型中作品的優劣。隻要會讀書、讀好書,能從一切閱讀中獲得知識和見識的給養。廣泛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各個類型之間往往産生奇妙的碰撞,産生跨學科思維。

  跨學科思維,總在我意料之外給我幫助。高三去參加新概念作文競賽的火車上,我癡迷于海德格爾的《人,詩意的栖居》,結果現場看到三維屏幕保護程序,就寫了有關人的自我身份、對存在的認知、宇宙不确定性的文章,後來獲獎。

  在讀博士期間,我去參加IMF北京辦公室的面試,以物理引力場的概念闡述我對國際貿易的想法,也當場獲得了專家認可。我寫作《北京折疊》的最初靈感,是在國家大劇院聽《布蘭詩歌》音樂會,眼前浮現北京上空遼闊的灰色畫面。其實所謂靈感,并不神秘,隻是吸收的信息在頭腦中相遇的火花。

  

  6

  回想這麼多,我最想說的就是閱讀的意義。

  我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求知,都是因為閱讀。我以閱讀愛上知識,再進入學校學習,這是我學習主要的動力來源。

  在閱讀的世界裡,我能了解廣博宇宙,知道知識的聯系和範圍。學校的考點是知識海洋的小島,先見到海洋,再學習小島,自然不覺得費力。

  在閱讀的世界裡,我能見到千奇百怪的人生,知道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人,内心追求的是什麼價值。我讀到什麼是尴尬、什麼是沖突、什麼是怆痛,也讀到外表下的思緒的水流。這讓我明白什麼是好的文學作品,也讓我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更容易建立心的溝通。

  在閱讀的世界裡,我能見到這個世界上真正傑出的人、了不起的思想、偉大的作品都是什麼樣。因為有這些參照,自己永遠有追求的目标。這些目标讓我謙卑,不會因為現實中的一點點成績自喜,會知道,那些真正傑出的靈魂,是絕不屑于為這點成績而自得。這些目标也讓我收獲人生,即使失落而憂傷,追求也仍然高于現實。

  

  7

  我現在有了女兒,也開始像母親曾經給我讀書那樣,給她讀書。

  我給她看各種各樣類型的書,有趣味圖片書,有純粹的童話,有情感哲思書,也有很多科學知識書。我挑選書的品質,但并不限定書的類型。最終她會在各種書中挑出她最愛的,反複閱讀,反複探索。故事是所有孩子天性中的摯愛。這是最好的思維啟蒙。

  我女兒聽故事的時候,會不知不覺記住其中的詞彙和表達。她很喜歡《木偶奇遇記》,有時候突然蹦出來一句“我是在自欺欺人”,讓我吓一跳,但仔細回想,其實是書中的詞彙。她也會記得很多故事裡的知識,例如地球表面下是粘稠的地幔。

  這樣的積累,是無形的學習。我喜歡在講故事的時候和女兒對話:你覺得他為什麼這麼做啊?你覺得他現在心裡怎麼想?如果你是他會怎麼做?也喜歡在講故事的時候閑聊知識:你知道他們在海上航行喝的水從哪兒來嗎?你知道後來的恐龍都去哪兒了嗎?孩子喜歡聽,甚至主動要求講。

  這是文學和科學的雙重啟蒙。

  

  再回想我閱讀的三個階段,或者說,母親對我啟蒙的三個階段:

  帶我讀書:通過每天溫馨的夜讀,讓故事從耳朵進入我心裡,讓我愛上故事;

  讓我尋找閱讀的樂趣:在我的童年,讓我自主閱讀喜歡的書,從興趣愛上閱讀;

  帶我接觸更好的書籍:到我已經把讀書當成習慣的時候,幫我找到文學經典。

  後面的所有人生追求,都是由此順理成章的事情。我的所有夢想與失落、憂傷與堅強,都源于閱讀。閱讀讓我有驕傲的夢想,也讓我有謙卑的自知,讓我知道,自己沒有做到的,永遠比做到的多得多的多。

  8

  想到這些,我想把我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父母和孩子。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抱有對未來的期望和人生理想,那麼最好的辦法絕不是拿孩子去比較“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帶他走入一片更廣闊的宇宙空間。

  與“别人家的孩子”比較,隻會帶來眼光狹窄、目标局限、自信心缺失,若有成績也容易眼高于頂。而進入更廣闊的宇宙,會知道這個世界真正的智慧在哪裡,世界的深邃和美在哪裡。能感受到世界的大、智慧的高,才有無限自我提升的勇氣。

  我很希望能讓更多孩子進入書的世界,愛上閱讀,感受到書裡的文學、科學、曆史文明。我想帶着孩子們一起讀故事,就像我小時候愛上故事那樣,以故事為起點,通過故事,進入更廣闊的知識海洋。我希望成為一座橋梁,搭在孩子懵懂的童年和自主的少年之間,讓他們不知不覺熟悉書的世界,愛上書的世界。

  *作者介紹:郝景芳,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曾獲得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财富雜志40名40歲以下商界精英之一,《人物》雜志評選的中國十大人物,也是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她是一生寫故事的人,也是3歲女兒晴晴的媽媽。

  本文轉自WePlan童行計劃,作者郝景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