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
露氣寒冷
凝結為雪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起點于每年公曆11月22日或23日,太陽位于赤緯-20°16',到達黃經240°。
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于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
此時陰氣下降,陽氣上升,而緻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
寒露有三候
一候虹藏不見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三候閉塞而成冬
其實,今天除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是美國人民的感恩節,同時還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下元節。
下元節,為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下元節的來曆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别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道教中的“三官大帝”:堯舜禹
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下元節
良露初冬十月半
牽砻團子齋三官
天地水府風調順
消災降福國民安
作為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曆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衆基礎。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着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就拿下元節來說,從古至今有着極有意義的節日活動,如修齋設醮、享祭祖先、祈願神靈等,即使這個節日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但象征着中國民間充沛的想象力,也具有獨特的精神意義:對生命曆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這難道不比在微博上轉發錦鯉更有意義麼?
當下,由于商家的炒作以及部分人群的文化不自信,導緻西方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日”泛濫。反觀很多中國的傳統節日卻被逐漸冷落。甚至有一些已經被人們遺忘。
【 西方“洋節日”與中國傳統節日 】
仔細分析一下“洋節日”,就可以發現它們本來是跟中國固有的本土文化是很難兼容的。
如聖誕節是典型的宗教節日,這跟中國這個大多數國民是無神論者的現實是差别甚大的;如情人節,是一個用語暧昧的情感節日,也是跟中國人注重家庭、情感含蓄的傳統有很大不同。
綜觀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是農耕文明留下來,以“驅邪”、農事、團圓為主題,以親情為主,有史以來對于傳統文化中注重親情的人群來說極有意義,對于現代的中老年人依然有吸引力。然而,對于注重玩樂的現代年輕人,主題就顯得過于沉重,形式也較為單調。
然而西方的“洋節”,經過商家造勢,其主調變的歡快、喜慶,形式也豐富多彩,比較迎合了年輕人愛玩愛熱鬧的心理。
其實,傳統節日并不分“東、西”,都是文化的載體。但如果讓“洋節日”過多地搶占了我們的文化印象和心靈,那麼,中國傳統的東方文化該如何保護和生存呢?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盤點,那些已然被淡忘的傳統節日,拾起舊時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記憶,感受其中獨特的魅力。
傳統節日
秋寒露重
請自添衣
寒食節
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禁煙火,隻吃冷食,所以也叫做 “禁煙節”、“冷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唐代詩人韓翃有《寒食》詩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上巳節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王羲之《蘭亭集序》記述的就是上巳節這天作者與謝安、孫綽等人遊山玩水的情景。
觀蓮節
傳說農曆六月廿四是荷花的生日。宋代已有此節。這一天有劃船、觀蓮等活動。凡有池塘種荷花的人,用紙做燈,内放蠟燭,點亮後置于水面、任其飄去.表示慶視。在水鄉澤國的江南一帶,此日是舉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流傳數代,遍染荷香,成為漢民族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
人日節
人日節,又稱“人勝節”“人慶節”等在農曆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人日”源于古老的創世神語傳說。據《占書》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最初,人日節的主要活動是單一的占ト活動。魏晉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内容的節日。到了唐朝,人日節最為盛行.這天皇帝賜群臣彩發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唐代以後,人日節日漸衰落。
尾牙節
傳說中,尾牙節是拜祭土地公的活動,這一節日主要流行于東南沿海、尤其是閩台地區。每年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也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大,商家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
中華傳統節日凝結着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傳統節日以情為紐帶顯示了團結的力量。它展示了濃濃的鄉情、親情或愛情;傳統節日還能以體育活動為擴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如端午節的劃龍舟比賽能強身健體,增強團結,它積澱了濃厚的愛國熱情,更是進行愛國主義的很好方式。
總之,我們要銘記和傳承中華傳統節日,保護好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所有傳統文化,因為他們飽含着豐富厚重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前進航行中的燈塔。
推薦閱讀
《漢字裡的中國》
作者:王紫薇,王鐵軍
内容簡介: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文字,它的産生和演變體現了先民的智慧和思維方式,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象征元素,也是中國 人最顯著的一張名片。
在悠久的曆史傳承中,漢字所承載的文化意 義不斷豐富、深化,借助漢字,我們可以窺見中華大地上的時空變 遷,體會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魅力。
本書以漢字為綱,織中國文化之網。書中選取最具中國文化代 表意義的 80 個漢字,涵蓋天地自然、操行修養、社會民生、宗教文化、物質文明五大主題,力求向讀者展現一幅中國曆史文化的生動圖景。
作者簡介:
王紫微,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博士。已出版著作:《中國古代懷古詩詞三百首》、《與古偕行》。中華書局《文史知識》雜志專欄作者。
王鐵軍,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專業博士,著有《詩詞寫作入門》。
《美人詩裡的中國史》
作者:周濱
内容簡介:
從卓文君、蔡文姬、薛濤、魚玄機、李季蘭到李清照、朱淑真、柳如是、董小宛……她們都是中國曆史上最美的女人,他們也留下了最經典的中國詩詞,而她們個人的故事,正如一串明珠,串起了整個民族曆史。漢武征西、三國争霸、魏晉風流、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南唐煙雨、北宋風華、靖康之恥、大明覆滅……這些曾改變了中國曆史的大事件,被镌刻在她們的生命和生活裡,成為永遠抹不去的記憶,和傷口。
作者簡介:
周濱:作家,茶文化學者,傳統文化研究者,原《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首席記者,共青團中央和行業新聞獎獲得者。出版有《中國白茶——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傳奇》,為圖書《全國百佳茶館經營指南》編委。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