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偕老》一詩出自《詩經·鄘風》,和位于其前的幾首作品一樣,都是諷刺衛宣公的夫人宣姜的作品。
有所不同的是,《新台》、《二子乘舟》、《牆有茨》等等打擊面比較廣,宣姜隻不過是主角之一,而這首《君子偕老》卻是專門為了諷刺宣姜的。
全詩的中心隻有四個字: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一詩共三章,但每一章字數都不一樣,第一章七句,第二章九句,第三章八句,這在《詩經》當中是比較少見的。
第一章中,寫了宣姜身上所穿着的非常莊重華美的禮服: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wēi)委佗(tuó)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雲如之何?
在這一章中,宣姜身上所穿的衣服并不是日常的服飾,而是用于祭祀的禮服,也被稱為“天子命服”,即依據禮制所穿戴的最為正式的服裝。
開篇即提到,這首詩歌裡的主人公是君子的夫人,她應該與君子同德,所以才能與君子同服天子命服。關于這個服飾的樣子,不同的解釋者有不同的說法,因為誰也沒見過,隻能憑想象。
這一章主要是突出這種服飾的儀式感,它是莊嚴而不可侵犯的。
但結尾處卻又提到,詩歌所歌詠的對象似乎配不上如此華美的服飾,那麼她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在第二章中,詩歌的重點就從“象服”本身轉移到了身着祭祀禮服的宣姜身上:
玼(cǐ)兮玼兮,其之翟(dí)也。鬒(zhěn)發如雲,不屑髢(dí)也;玉之瑱(tiàn)也,象之揥(tì)也,揚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這一章言辭比較華美,但主要是寫其身上所佩戴的首飾、衣衫上所帶有的紋飾,無一不和宣姜美麗的外貌相合,似乎隻有這樣的美人才能配得上如此華美的服飾。
所以,詩中感歎,這位身着禮服的女子是天上的神仙吧?即使是神仙,也必然是天帝的女兒,身份極為尊崇。
那麼,是因為“象服”的緣故,才使得宣姜如此美麗的嗎?
于是在第三章中,詩歌描寫的就是宣姜換了一身服飾之後的樣子:
瑳(cuō)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zhòu)絺(chī),是绁(xiè)袢(fán)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顔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這一章是寫宣姜脫去禮服,以淡妝見賓客的樣子,依然是非常美麗的,“邦之媛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傾國傾城”。
似乎讀到這一層,很多讀者還看不出有“諷刺”的含義。
但需要注意的是,詩中從始至終都在大肆渲染宣姜外表的美麗,對于其内在德行絲毫沒有提及,這是不正常的。古人重實輕華,隻有外表被歌詠的時候,那麼往往意味着其德行是有缺的。
想要真正讀得懂這首《君子偕老》,還需要了解宣姜從齊國嫁到衛國之後的諸般劣迹,也需要深挖一下這首詩歌裡的諸多細節。
通篇誇贊之詞,卻隐藏着辛辣的諷刺
這首詩有一個非常奇怪的地方,那就是第一章中所提到服飾與穿著者不匹配的矛盾,以及“君子偕老”一句與其他詩句的脫節。
這就需要了解一下,宣姜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衛國向齊國下聘,衛宣公為自己的兒子公子伋迎娶齊僖公之女、齊襄公和齊桓公的姊妹宣姜。然而最終,宣姜卻嫁給了衛宣公自己,這一點得到了宣姜自己的默許。
公子伋雖然是衛國儲君,但卻是衛宣公與自己父親愛姬夷姜私通後所誕下的子嗣,出身不正,難以服衆,所以才需要迎娶宣姜,得到齊國的助力。
而當衛宣公見到宣姜之後,被其美貌所吸引,決意自己迎娶宣姜,而宣姜默許了他的行為,畢竟嫁給衛宣公要比嫁給一個私生子要好得多。于是,她從公子伋未婚妻的身份,變成了公子伋的後母。
所以,《君子偕老》一詩中所描寫的“象服”就是宣姜的服飾,這是“天子命服”,國君的正妻才能穿着。
而宣姜自身的品德并不好,尤其是她為自己的兒子争奪儲君之位,還殺死了公子伋,害死了自己的兒子公子壽。
這樣一來,“君子偕老”一句就顯得非常諷刺了,她不與君子同德,又怎麼能與“君子偕老”呢?
所以在第一章中才有“子之不淑,雲如之何”的感歎,就是在說宣姜無德,配不上這一身“象服”。
因此,第二章中将其外貌描寫得越華美,就越能彰顯宣姜在道德上的醜陋行徑,這是“嘲諷”的話術,而不是真正的誇贊。
從第二章到第三章的過渡,則是又諷刺了宣姜的一件“無德”品行。
衛宣公死後,宣姜的兒子公子朔即位,是為衛惠公。為了穩固其地位,壓制衛國内部對衛惠公的反對,尤其是公子伋和公子壽的門人,宣姜改嫁了。
女子改嫁在當時隻能說是“小過”,并非大惡,那為什麼宣姜就要遭受批判呢?因為她再嫁所選擇的對象可以說是“驚世駭俗”。
宣姜再嫁給了公子頑,也就是衛昭伯。他是公子伋的同母弟,即衛宣公和夷姜的兒子。按輩分,公子頑是衛惠公的哥哥,應該管宣姜叫“母後”。
以宣姜的兩次出嫁來說,都打破了倫理的邊界,第一次嫁給了未婚夫的父親,第二次嫁給了自己兒子的哥哥。
這與《君子偕老》中兩次穿着的變化相對應,以服飾的改變來喻指宣姜身份的不同。
如此一來,“君子偕老”一句又從何談起呢?是與公子伋偕老,還是與衛宣公偕老,又或者與公子頑偕老?
這是《詩經》中的“春秋筆法”,“鄘”地後來并入了衛國,所以“鄘風”中的很多詩歌都是講述衛國的事情,其作者也和衛國有關系。
從這些作品的風格來說,無論是《牆有茨》還是《君子偕老》等,都沒有選擇直接批判衛國公室,但又都以這種委婉的表達來表露了嘲諷的态度。
讀“邶”、“鄘”等國風,還是需要結合當時的史事記載,才能真正了解詩歌真正所要表達的内容。
未來在黑夜隐匿,于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于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