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道德經第一章标點

道德經第一章标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12:24:56

《史記·論六家要旨》雲:“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為什麼說道家典籍“其辭難知”呢?首先,解讀《道德經》是有秘訣的;其次,《道德經》與《陰符經》用字極其精煉,蘊含深奧隐晦,很多字詞以正常解讀古籍時的含義及用法是根本行不通的。而如果不明白其字詞含義,即便懂得了解讀經文的秘訣,也難以真正理解文意,更不要說确切地校勘與譯注了。

并且,僅僅以譯釋古籍時五種基本的字詞解注方法來譯釋《道德經》和《陰符經》也是不夠的,因此還要通權達變,适當尋找一些其它方法。下面就《道德經》和《陰符經》的字詞解注方法略作探讨。

(一)、注意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現象

如果隻懂得一個多義字詞的一種或兩種含義,或是一個多音字的一種讀音的含義,就有可能産生理解上的錯誤。這一點當然都明白,但在具體運用時往往會忽略。

如《陰符經》上篇“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的“盡”,有兩個讀音、多層含義;人皆以jìn的含義“全”、“都”來解釋,其實應該讀jǐn,意思是力求達到最大限度。“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做到天人相應,故“盡矣”翻譯過來就是:就達到天人相應的最大限度了。

又如《道德經》第六章“玄牝之門”的“牝”,孔、孔竅的意思;如“鈎牝”,指衣帶鈎子的孔。此喻訣竅或竅門。“玄牝”意即玄妙的訣竅。門,境界,指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所表現的情況;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以聖人春夏養和,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長生之門。”《<陰符經>十家集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張子房曰:萬慮不能感,求死不可得,長生之門於斯可緻(長生的境界由此可以達到)。”而“玄牝之門”意思就是這玄妙訣竅的境界。

又如三十八章“攘臂而扔之”的“攘”,揮動、揮舞之意,“攘臂”就是揮動、揮舞手臂。如《後漢書·匈奴傳論》:“及關東稍定,隴蜀已清,其猛夫扞将,莫不頓足攘手,争言衛霍之事。”其中“頓足攘手”意思就是以腳跺地、揮舞着手臂,形容激憤貌。“攘臂”與“攘手”同義;如宋·葉适《郭氏種德庵記》:“一夫攘臂,萬人裂其肘矣。”又如:攘臂高呼;攘臂嗔目(揮舞着手臂,瞪着眼睛)。若以《孟子·盡心下》“馮婦攘臂下車”中“挽袖伸臂”的詞義來解釋,顯然不太确切。

至于清代丘逢甲《汕頭海關歌·寄伯瑤》中“瓜分之圖日見報,定有旁人思攘臂”的“攘臂”,猶“奮臂”,意思是振臂而起,常指舉大事。因為國家利益、權益被洋人瓜分了,所以有志之士才想振臂而起,捍衛國家的利益和權益。

而七十一章“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的“攘”,則是抵禦的意思。“無”也不是說沒有,而是指看不到或不用。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行動而不見隊伍,抵禦而不見臂膊,執掌戰場形勢而不用兵器,這樣就會所向無敵了。如果理解為行動卻沒有隊伍、想要奮臂(或捋起袖子)卻沒有胳膊、手裡拿着的卻不是兵器,就是根本錯誤的;這樣的話怎麼可能“乃無敵”呢!

道德經第一章标點(道德經與陰符經的字詞解注方法)1

(二)、組詞

組詞這種方法在譯釋古籍時是常用的,不過所組之詞一般都是現代漢語詞彙。此處所言的組詞,所組之詞現在已不常用或已基本不用,人們通過第一印象可能想象不到。這樣組詞後,再根據所組之詞的含義來譯釋,就會很貼切。

如《陰符經》“執天之行”,其所有含義在這裡都不适用,組為執行、執掌亦不恰當。但是“執”還可以組為“執據”,意思是遵照、依據。“執天之行”直譯就是遵照天體的運行(而行動);結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翻譯過來就是:行動依據天象的昭示。

《道德經》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的“執”也是執據——遵照、依據的意思。而“象”,象則,猶法則。“執大象”意思就是遵照(養生修道的)大法則(去修煉)。

再如《道德經》四十章“明道若費,進道若退,夷道若類”的“夷”和“類”。“明”即明白,“費”為費解,基本上反義;“進”與“退”也是反義,因此“夷”與“類”也應該是反義的。但是嚴格來講這兩個字并沒有相反的含義;而通過組詞這種方式,則可賦予它們這種含義。夷,夷庭,平正、平直的意思;或組為“夷直”亦可,平直。類,頗類,偏頗不平。“夷道若類”意思就是修道非常平正的人行為好像是有所偏頗,即有所為(養生修道)有所不為(追逐名利物欲),與常人不同。

不隻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結構助詞亦可通過組詞的方式以明了其意。

如《道德經》一章“玄之有玄”的“之”,可組為“之中”或“之内”。

又如五章“不仁”的“不”,可組為“不存”,即不存在;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亦可組為“不計”:不計較,不考慮;如:不計成本;不計個人得失。“天地不仁”就是天地不存在仁德意識;“聖人不仁”就是聖人不考慮仁德方面的事情。還有七章的“不自生”,不考慮自己的生存。

又如“已”,本為副詞或動詞。而在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這句話中,“已”的這兩種詞性的所有含義均不适用。此可組為“也已”,語氣助詞,表示肯定。

将“已”視為“也已”作為語氣助詞,在古籍中亦有先例;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書證篇》雲:“也是語已及助句之辭,《史記·太史公自序》‘皆失其本已’【索隐】:‘已者語終之辭也;也已合言,仍為語終之詞。’”

需要注意的是,所組之詞最好前人曾經使用過,說明此字确實可以這樣組詞,并且所組之詞也确有其義;或者說在古籍中有這個詞彙,雖然釋義有所不同,但是從字面上能夠很直觀地看出确實可以這樣解釋,而不能根據個人臆想胡編亂造。

道德經第一章标點(道德經與陰符經的字詞解注方法)2

(三)、拆解

拆解也是解讀古籍的常用方法之一。有些我們現在認為的所謂的詞,其實在古籍中未必就是一個詞,而是兩個單字,各有各的含義,因此不能以現代漢語中的詞義來解注。

當然,有些确實可以作為一個詞來看待,但是也要通過拆解才能明确其義。

如《陰符經》“迅雷烈風,莫不蠢然”的“蠢然”,僮然蠢生,謂萬物開始萌動孶生。《易維乾坤鑿度·卷上·大象八》“畫坤為人門,萬物蠢然,俱受防育”中的“蠢然”亦是此意。蠢,蠢生,謂萬物萌動而生。然,僮然,物始生貌。若以其它古籍中“蠢然”一詞的“動貌”或“笨拙遲鈍的樣子”等含義解之,顯然是不确切的。

再如《道德經》十章中“明白四達”的“明白”,也不能以現代漢語中“明白”一詞的詞義解之。其實,明,明确;白,顯著,如《荀子·天論》:“禮義不加于國,則功名不白。”此句譯文:(功德能力)明确顯著通達四方。

又如三十三章“強行者有志也”的“強行”,意思是堅決實行。強,音qiáng,古通“彊”,剛強、堅決。若以“強行”的強制進行或勉強行走等含義解之,也不正确或者說不太确切。

又如五十五章“骨弱筋柔而握固”的“握固”,謂牢牢把握自己的生命。以“屈指成拳”來解釋是不正确的。握,把握、掌握;聖人修道的目的是為養生,修煉出真身與世長存,故此處“握”理應理解為把握自己的生命。固,有“牢牢”的意思,如“固扃”,牢牢關閉;其中“扃”是關閉之意。

道德經第一章标點(道德經與陰符經的字詞解注方法)3

再如“是以”

“是”與“以”在古籍中經常連用,一般是因此、所以的意思;有時亦可作“或許、可能”講。而在某些語境下,“是以”又是賓語前置,“是”為代詞,這、這個原因;“以”為介詞,因為、由于,“是”作為介詞“以”的賓語而構成介賓前置。《道德經》中“是以”共出現25次,其中22次都是因此、所以之意。

但在十二章“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辎重”以及三十九章“夫是以侯王自謂曰:孤寡不毂,此其賤之本與?非也”這幾句中,“是以”的這些含義及用法都不适用或者說都不太确切。因此可以肯定,“是以”應該還有另外一種用法、另外一層含義,這就需要通過拆解來明确:是,但是、可是;以,則、卻之意,合之就是“但是(可是)……則(卻)……”,這樣譯釋起來才貼切通順。

而在八十一章“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于人”這句話中,“是以”的以上這些含義及用法又都不适用了。此處不能作為一個詞來看待,這句話應該這樣讀: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于人。是,适合,适合的。以,采用,采取。右,尊崇,崇尚;如:右文(崇尚文治),右武(崇尚武功),右賢(尚賢,尊崇賢能)。介,留存,擱置;如:介意,介懷。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适合采取聖人那種崇尚擱置的做法而不發洩出去責罰于人。

又如“無所”

“無所”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格式,基本解釋為:1. 沒有地方、沒有處所,如二十章“恍呵其若無所止”的“無所”;2. 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3. 表示沒有,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沒有什麼”,如二十章“累呵如無所歸”的“無所”。

但是在六十七章“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這句話中,“無所”的這些含義及用法也都不适用。解釋為沒有什麼,顯然不恰當;解釋為沒有地方、沒有處所,也不正确,因為有車的地方就有路,有舟的地方就有水。此處“無所”就應該拆解:無,不。所,宜、适宜的、為其所需的;如《易·系辭下》:“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無所”意思就是不适宜、不适合。

道德經第一章标點(道德經與陰符經的字詞解注方法)4

(四)、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是中國古籍的用字現象之一,本質上屬于錯字别字,但這屬于正常的文言現象。

如《陰符經》“至靜性廉”與《道德經》五十八章“廉而不刺”的“廉”,古通“兼”;而“兼”,兼容,指同時容納各個方面,并代表包容和配合的意思。“至靜性廉”意思就是最大的清靜是性情寬厚兼容并包,“廉而不刺”意即相兼容而不相矛盾。

再如《道德經》三十八章“夫禮者,忠信之薄也”的“忠”,由忠,猶“由衷”。忠,通“衷”。“忠信”意即由衷信奉。

又如五十章“皆之死地”的“皆”,古通“偕”,一同、一并。“皆之死地”意思就是相偕或一同至于死亡的境地。如果将“皆”理解為全部、都,意思就變成民衆全都至于死地了,這還得了嘛!

(五)、引申

引申義就是詞語由本義引申而成的新義,因此必須與本義有某種意義上的關聯,而不能盲目地胡亂引申。

如《道德經》一章“以觀其所徼”的“徼”,音jiǎo,徼繞,纏繞、錯綜之意;“徼”通“繳”。此處引申為交感,意思是相互感應,以表現“人在道中,道在人中”的那種錯綜複雜的關系。

又如二十七章“是謂揲明”的“揲”,音yè,意為拉,牽引。此處引申為“引導”,“揲明”意思就是引導人的明白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