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鬼,又名小氣鬼、孤寒鬼。指非常小氣的人。就是過分愛惜自己的财物,但又不用或者不願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的人。
歐洲文學中有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裡哀喜劇《吝啬鬼》裡的阿巴貢,巴爾紮克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說《死魂靈》裡的潑留希金。
無獨有偶,中國文學史也有四大吝啬鬼:分别是:
吳敬梓《儒林外史》裡的嚴監生,他在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着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
徐複祚的《一文錢》裡的富豪盧至,他财帛如山而又吝啬異常,在途中拾到一文錢,引出了一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還有錢鐘書《圍城》裡的李梅亭,莊子《莊子·外物篇》裡的監河侯。
文學雖然是虛構的,但又是來自實踐,高于實踐,文學人物都是現實人物的典型再現。文學著作中刻畫的吝啬鬼,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生動身影。
中國曆史上就有四個著名的吝啬鬼。最出名的是魏晉名士王戎,他身居高位,富有且吝啬。
《世說新語》上說他,“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但吝啬成性的他,每夜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燈下數錢。為省幾個銅闆錢,即便一根小牙簽,還要親手做。
家裡種出上好李子,他高價出售,害怕别人用他的李子做種子栽培出好李子,就把李子裡面的核給拿掉。
還有三國人物曹洪,富可敵國,卻十分吝啬,為此得罪侄子曹丕,差點丢了小命。
五代時期的大詞人韋莊,其吝啬與他的詞一樣著名。他很有錢,但每次做飯下米、燒柴,他要親自過秤,多一點他都會生氣。
後漢時期,吏部侍郎張允以吝啬出名。他害怕妻子兒女偷偷拿他的錢用,就把各種鑰匙别在腰間,走起路來叮當亂響,乍一聽,像是身上挂了很多耳環首飾的女人。
如今,能稱上吝啬的名人也不在少數。
齊白石的小氣就很有名,他待客時常擺出一碟月餅和一碟帶殼的花生,都是放得很久的,客人們誰也不會動,他也沒有讓人真吃的意思。
著名主持趙忠祥,也是億萬富翁,可是他在家裡待客,不論地位有多尊貴,關系有多鐵,永遠是一碗炸醬面——當然這也是他的廚藝一絕。好友倪萍曾吐槽說,劇組的剩米飯被他拿回家放冰箱裡,第二天炒炒吃。
著名作家賈平凹,小說賣錢,書法更賣錢,那家資也是相當可觀的。但外地朋友來訪,他常常是以街頭小店的“葫蘆頭”來款待。
當然,這“葫蘆頭”一個是味道确實不錯,二是西安名吃,拿來招待朋友不算丢人,最主要還是便宜。
吝啬的源頭是節儉,節儉是做人美德,但從節儉發展到吝啬,就是哲學上所言,真理多走了一步就成了謬誤。
有時候,節儉與吝啬很難區分,因為表現形式都是一樣的。
一次,辛棄疾去看望老友朱熹。
兩人很久沒見面了,朱熹很熱情地給辛棄疾接風。酒端上來了,卻沒下酒菜,辛棄疾說:“幹喝沒意思。”
朱熹就讓仆人用鹽水煮了一碟子黃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黃豆。因為他平時一直就是這樣的飲食,經常少油無鹽的,二是因為囊中羞澀。辛棄疾深知朱熹脾性,并不以為忤,仍高談闊論,指點江山,臧否人物。兩人是酒逢知己,盡歡而歸。朱熹這就是節儉,而非吝啬。
家裡如果有這個條件,卻摳門之極,不舍得拿出來享用,或對自己大方,對他人小氣,那才叫吝啬。
吝啬成性者,就升級為吝啬鬼,弄不好也會史上留名,與葛朗台、嚴貢生為伍。
當然這是臭名,但用東晉權臣桓溫的話來說,不能流芳百世,甯可遺臭萬年。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 End -
隻為蒼生說人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