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小企9999
地球這顆星球之所以呈現蔚藍的迷人色彩,是因為有占表面積71%的海洋。雖然人類的射電望眼鏡已經可以窺探到太陽系外,人類的探測器已經登錄水星火星,人類的腳步也早已踏上月球,但是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卻還很膚淺,根據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預計大約有2萬種。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
就拿沿海居民常吃的海鮮來說,其實大多數人所品嘗過的品種還極限于非常有限的範圍。不信請往下看,這個帖子隻是我作為一個喜歡記錄的吃貨收集的中國沿海一小部分,但大多數人,恐怕還是有許多見都沒見過,更不用說吃啦。
豬雜牛雜羊雜碎,深受廣大吃貨朋友喜愛,魚泡也有不少愛好者。如果要論魚雜,恐怕就得離海很近且有勇敢嘗試精神的人才有體驗了。
上圖皺褶猶如牛百葉的東西其實是鲨魚肚。它比牛肚薄,但嚼頭非常好。
這種叫做“蛎蓮”的生物雖然也附着生長在礁石上,不過跟海蛎看起來和沒半點親緣關系。
蒸蛎蓮:肉質有的部分脆,有的部分綿糯,層次感很好。
松茸雞湯汆漳港蚌:傳統福建名菜雞湯汆海蚌裡的海蚌特指福州長樂沿海的漳港蚌,别的地方雖也有類似的出産,但吃起來還真是明顯不如漳港蚌,所以這種帶有地域标稱的海蚌能賣出高得多的價格。
蛏煎。海蛎煎太尋常,蛏煎更好吃,如果碰上了,切記别錯過。
刀蛏(又稱劍蛏)是甯德地區特有的品種,體型一側有斧足,另一側有道明顯的弧形收口,這是刀蛏外觀區别于一般蛏子最明顯之處。
這種稀罕的蛏口味鮮中帶甜,感覺明顯勝過其他品種,似有蜜味。
大隻的活目魚(烏賊)片肉蘸芥末醬油生吃,那種質感和天然的鮮甜,吃過才知道。
小的鱿魚比筷子頭粗不了多少
讓它吐淨墨汁後整隻夾起來蘸芥末醬油吃,妙不可言。
魚子醬,這是國産的,可惜我沒吃過貴比黃金的伊朗和俄羅斯裡海的魚子醬。
醬油水煮血鳗,血鳗隻有一根半軟半硬的脊骨,加上為保留據說補血效能很高的鳗血,要先用熱水浸泡,使血液凝住不流失,所以口感很特别。
蒸藤壺:藤壺是礁石上的附生動物,肉不多,不過鮮味很濃烈,多吃幾個會覺得口渴,因此适合搭配淡口的啤酒猛灌。
學名鵝頸藤壺的東西長相猙獰,有“來自地獄的美味”之稱,俗名有筆架、龜足、狗爪螺等:一般水煮或蒸熟即可,炒着吃多少有點畫蛇添足的矯情,畢竟能吃的那點肉被鎖子甲嚴嚴實實封着呢。
寄居蟹:這種東西到海邊撿過貝殼的大多見過,不過一般都是很小很小不适合食用的。所以應該有不少人不覺得它是一種食材。吃這個非得挑大個不可,還得先砸碎外殼才能弄出來。
寄居蟹炖脊骨:湯味有一點微麻,但麻過之後會覺得味蕾暫時變得更加敏感。
也是寄居蟹,因為長相怪異,在膠東半島也被叫做海怪。
上圖是清蒸“海怪”。
中國對蝦:且看蝦背上那一條紅色的,可不是蝦的泥腸,那是蝦膏!即使是稀罕的中國對蝦,也隻能4-5月份才有膏。
海邊人見過海星不稀奇,吃過的可就不是很多啦。
海腸,學名單環刺螠,長得很萌的一種環節動物。
膠東半島的烤海腸是異常鮮美的滋味,說是烤,其實隻是在火上快速燎一會兒,幾乎還是純生的質地。
鍋貝:湯味類似鮑魚,比鮑魚更鮮。
有些食材人們沒吃過或許是因為不敢吃。最簡單的例子非河豚莫屬。這種魚雖美味,但吃着個對很多人來說會被“冒死”的巨大陰影所籠罩,所以看過,但沒吃過很普遍。
這一盆特别的養殖魚與福清山羊肉強強聯合而成的魚羊鮮,羊肉下鍋高湯煮沸後,再加入肌肉仍在顫動的鮮活魚肉與魚肝。
适時即起,品嘗魚肉的彈性,魚肝的粉嫩、再搭配一塊層次感豐富的羊肉,最後一飲而盡碗中湯,對于“鮮”字的理解,就此更上一層樓!
必須給它開個單間!
魚常見,西施乳可不常見。這東西須是體格偉健的雄魚長過兩三年才會有。
宋代《雲麓漫鈔》:“河豚腹脹而斑狀甚醜,腹中有白曰讷,最甘肥,吳人甚珍之,目為西施乳。“
越鮮美的食材往往烹制方法越簡單。西施乳最佳做法便是直接煮湯,甘膩滑嫩,完全沒有腥膻味。難怪饕客先驅這麼說“嘗過魚白,百魚無味”。
海洋實在太過浩大,海産實在太多龐雜,雖然我算有口福的人,如果繼續碼這樣的帖,庫存至少還能湊十篇。但其實沒吃過的也仍有無數,且待閑時再做記錄吧。
如果繼續碼這樣的帖,庫存至少還能湊十篇。但其實沒吃過的也仍有無數,且待閑時再做記錄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