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以情境教學為根

以情境教學為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12:02:46

以情境教學為根?好的課程是什麼樣子?這是多年以來系在中國教育工作者心頭的一個問題伴随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标準的頒布,如何回應素養導向、綜合育人、實踐育人的時代要求,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問題近年來,深圳市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積極探索、深化課改,讓教學紮根在情境的土壤中,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以情境教學為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以情境教學為根(實施情境教學體驗驅動成長)1

以情境教學為根

好的課程是什麼樣子?這是多年以來系在中國教育工作者心頭的一個問題。伴随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标準的頒布,如何回應素養導向、綜合育人、實踐育人的時代要求,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問題。近年來,深圳市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積極探索、深化課改,讓教學紮根在情境的土壤中。

讓學習發生在真實世界的“切片”中

所謂情境教學,即為教學創設真實情境,好比是把世界“切”下一塊放到課堂中,讓學生在其中提前練習。情境教學讓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強調“體驗為王”,更好地培養學生面向真實世界的能力與情感。

在以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為标志的信息時代,基礎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必須快速适應并擁抱科技與社會的變遷,具備善于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以及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心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意識。課程的建構化、教學的情境化,成為必然的選擇。新版義務教育課标強調核心素養導向,要求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複雜問題的高階能力,能夠将已習得的能力遷移至新的問題情境中;倡導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實現知識的情境化,幫助學生形成跨學科思維與大觀念,強調學習應該是完整、真切的;提倡采取探究式學習方式,同樣意味着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解決真實問題,加深對世界的個性化理解。

課程整合在情境化樣态中實現

紅嶺實驗小學以“跨界融合、深度探究”的PBL(項目式學習)教學法實現課程體系的情境化。學校一至三年級的語文、科學、道德與法治、藝術跨學科主題學習課時遠超新版課标規定的10%。對于難以整合的知識,則另外安排課時分科授課。

如此高度融合的課程是如何産生的?答案是:逆向設計,以終為始。學校根據國家課程培養目标,重新整合不同學科的要素,并選定真實有效的探究主題,将各學科要素融于主題下的授課與實踐活動中,最後以此設計具體課程内容及教學方法。學校對國家課程要求掌握的知識、能力做到一個不漏,在主題探究的形式下,學生帶着具體問題學習,鍛煉了小組合作、自主思考、動手實踐能力,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知識的掌握更紮實、更深刻。

學校将探究主題分為“我與自然、我與社會、我與自己”三個闆塊,每年級一學年設定兩個主題,分别側重知識與品格,每個主題安排6個左右的探究活動,完成一個主題大約需要8周時間。這樣的課程設計,讓豐富多元的實踐探索成為學生積累知識、發展能力、形成素養的重要途徑,讓課堂直接切入問題發生的真實情境中。

以一年級新生開展的第一個探究主題“校園”為例。教師首先帶着學生逛校園,讓他們從“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三個問題出發,自主觀察校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認識與校園生活相關的字詞,并将三個問題的答案進行連貫的口語表達,這是語文的要素;組織列隊行進,這是體育的要素;來到各個場館,教師會介紹該處的行為規範,引導學生共同建立規則、形成集體意識,這是道德與法治的要素。接下來,學生通過校園采訪鍛煉交流表達能力,通過繪畫描述校園裡印象最深的場面提升藝術審美能力。

在真實情境中以問題驅動學生成長

在紅嶺實驗小學,每一個探究主題項目的具體實施都以問題為中心,教師用問題把探究活動串聯起來,引導學生一步步摸索出應對現實問題的方法策略。教師扮演“資源提供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适當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需掌握的知識,讓他們“跳一跳摘到桃子”。而學生則是“問題解決者”,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學習遷移能力,運用已習得的方法策略應對其他問題。

誠如法國數學家龐加萊所言,教學的關鍵不在于“答案是什麼”,而在于“問題是什麼”。在情境中以問題驅動成長,意味着教師要在問題設計上多下功夫,堅持學生視角,從學生的角度看世界。小學生是從整體認識世界的,因此割裂的、碎片化的教學有悖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想讓他們知道什麼是春天,就得先讓他們用手掌觸摸嫩芽、用眼睛看到花朵,再問他們:春天是什麼顔色的?你感覺到的春天是怎樣的?如此,學生的理解力、感受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才能在真實情境中自然提升,成為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作者系深圳市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0日第9版

作者:臧秀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