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患者出院準備度越高,出院後适應能力越好,越有利于疾病的康複。案例
這幾天遇到了一位患者,80歲,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院治療,治療一周後病人病情基本穩定,但是家中無人照顧,害怕回家,醫生隻要讓她出院,她就開始哭,然後就氣急胸悶發作,反反複複多次,後來醫生及時和家屬聯系,希望家中留人照顧患者,患者子女五人後商議輪流照顧,并做好了患者的工作,患者才出院回家。
1、出院準備不完善
随着醫院住院床位日的縮短,從患者住院到出院,有部分患者是完全康複,也有部分患者在出院時仍處于恢複階段而未完全康複。以下的情況不知大家在是否遇到:
1、患者出院不久又再次入院。
2、糖尿病患者出院後未掌握血糖監測的方法、胰島素注射方法不正确,導緻血糖控制不好。
3、腦卒中病人急性發作後肢體偏癱,生活能力下降,擔心自己出院無人照顧不願意出院。
4、帶鼻飼管出院的病人在家喂食後出現返流發生吸入性肺炎又再次入院。
5、外科手術病人手術後出院又再次因為并發症入院。
6、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後、搭橋術後的病人擔心掌握的健康教育的知識不夠,活動能力下降,出院後無法有效應對疾病。
諸如類似的這些問題,可能就是因為出院準備不完善,特别是一些需要繼續功能恢複的病人,病人出院後怎樣安置,是在家進行居家照料還是到養護機構,為妥善安排這些問題,出院準備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很多的醫療機構對出院準備度的重視并不高,所以患者出院後再入院的風險明顯增高,增加了醫療費用的支出,不利于病人健康的恢複。
2、 出院準備度
出院準備度(Readiness for hospitaldischarge)由Fenwick在1979年提出,是指患者具備離開醫院、回歸社會、進一步康複和複健能力的程度。由醫務人員在患者出院時綜合評估其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健康狀況。對患者離開醫療機構後進一步康複能力的評價,是患者對是否準備好出院的一種感知,是患者出院後能否有效康複的預測因素之一。對患者的住院準備度進行評估,可避免患者過早出院,降低其出院後的并發症發生率及再入院率,節約醫療資源和成本,幫助患者及家屬減輕負擔。
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生理狀況的穩定、實現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自我效能感、可獲得的社會支持、醫療衛生及社區資源等、心理社會因素等。可使用不同的《出院準備度量表》對不同疾病患者的出院準備度進行評估。
3、跟進出院病人準備
患者出院準備度如何?如何準确判斷患者出院準備情況?如何做好出院準備服務,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改善患者出院準備情況?已經越來越成為成為臨床醫務人員關注焦點,我們也在嘗試采取以下措施跟進出院病人準備:
1、病人住院就開始提供持續整體性的照料,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随時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和問題,提供所需要的服務,為順利出院打下基礎。
2、入院後制定健康教育計劃,針對不同的病人進行有效的宣教。
3、及早康複訓練和鍛煉,為日後患者重返崗位和回歸家庭做準備。
4、使用評估工具,如出院評估準備度量表,評估患者狀況、家庭照料情況、心理适應狀況、康複和自護的能力等。可以為患者整合醫療、社會資源,為出院後患者提供持續幫助。
5、成立醫患之間的微信群,患者出院後可以在微信群内咨詢疾病相關的問題,醫護人員也可在群内發布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
6、預出院管理:病人出院前一天對出院帶藥、服用方法,注意事項進行講解。對于患者回家後需要自行操作的如胰島素注射、鼻飼等進行詳細的告知。
7、 對出院病人及時進行随訪管理。跟蹤患者出院後的情況,提供持續性照顧咨詢服務,了解患者的病情、服藥情況及康複情況,及時回答患者問題,打消疑慮。
提供出院準備服務,将更好地延伸住院患者的服務,服務到家庭,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1]LAU D, Padwal RS, Majumdar SR, Pederson JL, et al Patient-Reported Discharge Readiness and 30-Day Risk of Readmission or Death: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Am J Me2016.129.89-95[2]章雪芳,鄭林宏,吳謙.患者出院準備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7,33(3):233-238.[3]劉歡,甯甯,田永明.出院準備度護理研究新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7,33(17):1357-1360.,[4]王冰花,汪晖,楊純子,等.冠心病患者出院準備度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 2017(02):138-14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