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乳腺癌發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頭号殺手”。
乳腺超聲因其對乳腺組織出色的成像效果及便捷的檢查方式,已成為我國乳腺癌篩查最常用的影像學手段。然而大多數患者并不清楚乳腺超聲報告中的含義,有些患者一看到“結節”二字便過分擔心,心生質疑:“醫生,我的乳腺問題是不是很嚴重?”“怎麼要她做超聲檢查,而要我做钼靶檢查?”“BI-RADS是什麼意思啊?” ……接下來我們就同您聊聊有關乳腺超聲檢查的幾個問題
1. 超聲和X線钼靶有什麼區别?
超聲和X線钼靶是臨床檢查乳腺病變最常用的影像學方法,分别以超聲波和X線作為成像媒介,其中钼靶檢查具有一定的放射損傷,但二者對乳腺的顯像各有側重,并可互補。
钼靶可清晰的顯示乳腺整體,尤其是對乳腺癌病竈較為特異的征象“微鈣化”的識别率高,但若遇到緻密的乳腺組織,钼靶的檢查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乳腺超聲對鈣化的顯示能力不及钼靶,但靈活的掃查方式使其能精确定位病竈部位,實時引導下可實現對腫物的定位以及穿刺活檢明确診斷。對緻密型乳腺組織,超聲也保持着較好的顯像能力。亞洲女性乳腺腺體多較歐美女性緻密、脂肪組織少,因此超聲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
總之,兩種方法均各有利弊,因此在臨床中有時需要聯合多種檢查方法評估乳腺病竈,提高診斷準确性。
2. 超聲可以看什麼?
超聲可以顯示乳腺從皮膚表層到腺體後方肌肉的結構,通過組織回聲的不同發現腺體内的病竈,繼而觀察它的各項“指标”:大小,形态、邊界,并通過彩色多普勒(CDFI)觀察其内部和周邊的血供情況,這樣就對病竈有了整體的評估,良惡性的判斷以此為依據。
此外,腋窩淋巴結往往是乳腺癌最先波及的區域,因此臨床乳腺超聲往往會連同腋窩一并檢查,減低漏誤診率。
3. 超聲報告裡的術語是什麼意思?
我們經常會看到超聲報告裡最常見出現“低、等、高、無回聲”,他們是什麼意思呢?
回聲是對組織聲學特征的一種客觀描述,反映組織的物理特性,人體内的不同結構通常都具有特定的回聲強度(即無、低、等、高回聲)。
舉個例子,乳腺囊腫是一種囊性結節,可以在超聲上表現為無回聲,但是無回聲内若出現沉積物或者結節是實性成分,則可表現為低、等、高回聲。
病變組織往往會表現出與周圍正常組織不同的回聲強度,這也是醫生發現病竈最直接的依據。
4. 篩查出乳腺結節,就會是乳腺癌嗎?
針對乳腺結節,良惡性的判斷與它的形态有很大關系。
簡單地說,如果超聲報告裡描述結節如形态規則、邊界清楚這樣的征象,那麼良性的概率相對較大,反之若提示結節形态不規則、邊緣有毛刺、成角,就要考慮惡性的可能。
當然,這隻是較為樸素的理解,現實中乳腺結節是複雜多樣的,其良惡性不能僅通過上述表現進行簡單的判斷,仍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特點,包括年齡、病史,以及醫生的專業知識才能進行正确診斷。
5. 如何判斷乳腺病變的程度?
關于乳腺病變程度的評價,便涉及到了BI-RADS。
“BI-RADS”是什麼意思?幾乎每份乳腺超聲報告都會提到BI-RADS分類,它源自美國放射學會制定的“乳腺影像報告與數據系統(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應用的乳腺病變分級評價标準,根據病竈的嚴重程度予以分類并提出相應的處理意見,讓乳腺疾病的診斷更加規範、準确。
● BI-RADS 0類:指超聲不能全面評估,需要其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評估或與之前的影像學檢查相比較。簡單來說就是超聲檢查未發現或不能明确是否存在病變,但患者又有相關的症狀,例如摸到了乳腺腫塊,有乳頭溢液等,需要結合乳腺钼靶、MRI 等其他檢查全面評估。
● BI-RADS 1類:指臨床上無異常體征,超聲檢查正常,患者無需處理,保持該年齡段的常規篩查即可。
● BI-RADS 2類:提示良性病變,一般建議常規篩查或6~12個月定期複查。
● BI-RADS 3類:提示可能良性(惡性概率≤2%),可能是大家最為常見的分類,超聲檢查中橢圓形、邊界清楚的結節往往分在此類,一般建議3~6個月定期複查。
● BI-RADS 4類:可疑的惡性病竈,風險為2%~95%不等,一旦分為4類,就有考慮組織病理學檢查的必要。其根據風險高低又進一步分為4a(危險性2%~10%)、4b(危險性10%~50%)、4c(危險性50%~95%),這種情況下應咨詢乳腺外科的醫生,密切觀察或選擇手術進一步治療。
● BI-RADS 5類:高度懷疑惡性(≥95%),應及時咨詢醫生,明确診斷、盡快處理,防止延誤病情。
● BI-RADS 6類:是指已被病理明确證實惡性的結節。
總之:
超聲檢查作為一種便捷、靈活、安全、高效的影像學方法,在乳腺癌的早期發現和評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中國女性乳腺檢查的首選方式。
25歲以上的女性,建議您每年都需進行乳腺的健康體檢,當乳腺出現有關症狀例如觸摸到腫塊、乳頭溢液、皮膚顔色改變等,請及時就醫,早篩早診,共同防禦乳腺癌。
緻謝
本期《協和醫學雜志》健康科普行動專欄主創
張睿 供稿
01 作 者
牛梓涵
北京協和醫院超聲醫學科2017級碩士研究生,師從姜玉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淺表器官、婦産超聲等。
01 審 校
楊萌
北京協和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助理,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擅長 : 熟練掌握乳腺、甲狀腺、血管、腹部、婦産科、介入治療等各方面常見疾病及多種疑難疾病的超聲診療技術。
工作期間發表專業論文90餘篇,參與《超聲醫學專科醫師教材》、《胎兒産前診斷教程》等十餘部教材及專業書籍的編寫。參與的科研課題包括:“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863”國家科技項目,衛生部科研基金,承擔國自然、北自然傑青等基金9項,以及衛生部科研基金課題等。
協和醫學雜志已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文章轉自公衆号 協和醫學雜志。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超聲醫學科 牛梓涵
審校:北京協和醫院超聲醫學科 楊萌 副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