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老朽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Jiangsu Yencheng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Rare Birds)又稱鹽城生物圈保護區(簡稱鹽城保護區),位于鹽城市區正東方向40km,地跨響水、濱海、射陽、大豐、東台五縣( 市)[1] ,地理坐标為:東經119°53′45″~121°18′12″,北緯32°48′47″~34°29′28″之間,區域面積為247260 公頃,1983年成立江蘇省鹽城地區省級沿海灘塗珍禽自然保護區,1992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更名為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灘塗濕地生态系統。
在中國曆史上被公認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給丹頂鶴賦予了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補服,一品文官繡丹頂鶴,把它列為僅次于皇家專用的龍鳳的重要标識,因而人們也稱鶴為“一品鳥”。人們也把鶴作為高官的象征。一幅鶴立在潮頭岩石上的吉祥紋圖,取“潮”與“朝”的諧音,象征像宰相一樣“一品當朝”;仙鶴在雲中飛翔的紋圖,象征“一品高升”;日出時仙鶴飛翔的紋圖,象征“指日高升”。[7]
丹頂鶴體長約160厘米,翼展240厘米,體重約10公斤。全身幾純白色,頭頂裸露無羽、呈朱紅色,額和眼先微具黑羽,眼後方耳羽至枕白色,頰、喉和頸黑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黑色,三級飛羽長而彎曲,呈弓狀,覆蓋于尾上,因此,站立時尾部黑色,實際是三級飛羽,而尾、初級飛羽和整個體羽全為白色,飛翔時極明顯。嘴較長,呈淡綠灰色,頸、腿也都很長,兩翅中間長而彎曲的飛羽為黑色,并且在站立時整個飛羽都蓋在尾部,常常使人誤認為它有一個黑色的尾羽。雌雄相似。[1]
虹膜褐色,嘴灰綠色,尖端黃色。胫裸露部分和跗蹠及趾灰黑色,爪灰色。[1]
雛鳥被有黃褐色的絨羽,背部的顔色淺,腹部較深,肩部為乳白色,嘴和腿均是肉紅色,3~4月後體羽逐漸變成潔白的顔色,頭頂部的裸露部分則要到10個月以後才出現紅色。[1]
丹頂鶴的骨骼外堅内空,強度是人類骨骼的7倍,而且它在遷徙的時候,常常排成巧妙的楔形,使後面的個體能夠依次利用前面個體扇翅時所産生的氣流,從而進行快速、省力、持久的飛行,時速可達40公裡左右,飛行高度可以超過5400米以上,而且能夠邊飛邊鳴。[1]
大小量度:體重♂7000~9000g,♀9000~10500g;體長1200~1520mm;嘴峰♂151~167mm,♀135~167mm;翅♂560~670mm,♀557~635mm;尾300mm;跗蹠♂267~301mm,♀255~297mm。[1]
丹頂鶴(學名:Grus japonensis)是鶴類中的一種,大型涉禽,體長120~160厘米。頸、腳較長,通體大多白色,頭頂鮮紅色,喉和頸黑色,耳至頭枕白色,腳黑色,站立時頸、尾部飛羽和腳黑色,頭頂紅色,其餘全為白色;飛翔時僅次級和三級飛羽以及頸、腳黑色,其餘全白色,特征極明顯,極易識别。幼鳥頭、頸棕褐色,體羽白色而綴栗色。常成對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動。遷徙季節和冬季,常由數個或數十個家族群結成較大的群體。有時集群多達40~50隻,甚至100多隻。但活動時仍在一定區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動。夜間多栖息于四周環水的淺灘上或葦塘邊,主要以魚、蝦、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蝌蚪、沙蠶、蛤蜊、釘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莖、葉、塊根、球莖和果實為食。分布于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裡江東岸,朝鮮,韓國和日本北海道。
鳴聲
丹頂鶴高亢、宏亮的鳴叫聲,與其特殊的發音器官有關。它的頸長,鳴管也長,長達約1米以上,是人類氣管長度的五六倍,末端卷成環狀,盤曲于胸骨之間,就像西洋樂中的銅管樂器一樣,發音時能引起強烈的共鳴,聲音可以傳到3~5公裡以外。[2]
丹頂鶴鳴聲的音調和頻率因性别、年齡、行為、環境條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一般鳴聲成串或單一,不僅在起飛時和在空中飛翔的時候鳴叫,而且在地面上取食和栖宿時也在鳴叫。一年四季,幾乎每天每時都能聽到它的鳴聲,但以黎明前後最為頻繁。每天在破曉之前,隻要有一隻率先啟鳴,便會有第二隻立即應聲作答,而後群體中就一連串地彼此呼應,歡鬧不止,直至日出。叫聲不僅是配偶間和群體成員之間的傳情和聯絡,而且也常用來表示騷動和對危險的警戒,但更重要的則是作為婚偶舞蹈的伴奏曲。[2]
繁殖期的雄鳥在與雌鳥對鳴時,頭部朝天,雙翅頻頻振動,在一個節拍裡發出一個高昂悠長的單音,雌鳥的頭部也擡向天空,但不振翅,在一個節拍裡發出兩三個短促尖細的複音。這種“二重唱”不僅是對愛情的表白,也是對企圖入侵者的警告,而且還能促使雄鳥和雌鳥性行為的同步,保證繁殖的成功。雛鳥的鳴叫聲主要有索取食物,保持聯系和也許是出于某種生理需要的使勁鳴叫等3種。1歲齡的幼鳥在離開雙親後,有保衛領地以及無目的的鳴叫。2歲以後則有齊鳴、交尾前的鳴叫。此外還有在召喚起飛和報警時的鳴叫,營巢時的鳴叫等等。[2]
鶴舞
每年3月末4月初,當丹頂鶴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配對和占領巢域,雄鳥和雌鳥彼此通過在巢域内的不斷鳴叫來宣布對領域的占有。求偶時也伴随着鳴叫,而且常常是雄鳥嘴尖朝上,昂起頭頸,仰向天空,雙翅聳立,引吭高歌,發出“呵,呵,呵”的嘹亮聲音。雌鳥則高聲應和,然後彼此對鳴、跳躍和舞蹈。舞姿也很優美,或伸頸揚頭,或曲膝彎腰,或原地踏步,或跳躍空中,有時還叼起小石子或小樹枝抛向空中。[3]
丹頂鶴的舞蹈大多是由幾十個、幾百個動作的連續變幻,舞蹈的主要動作有伸腰擡頭、彎腰、跳躍、跳踢、展翅行走、屈背、鞠躬、銜物等,但姿勢、幅度、快慢有所不同。而這些動作及其後續動作,又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彎腰——伸腰擡頭——頭急速上下擺動;展翅——伸腰擡頭——彎腰;伸腰擡頭——彎腰——腳朝下跳躍;展翅彎腰——彎腰行走——頸部和身體呈“八”字形展翅銜物——展翅行走;銜物——跳躍抛物——不變位的體旋轉,靠腿力或扇翅做跳躍,彎腰動作等。這些動作大多都有比較明确的目的,例如鞠躬一般表示友好和愛情;全身繃緊的低頭敬禮,有表示自身的存在、炫耀、恐吓之意;彎腰和展翅則表示怡然自得、閑适消遣;亮翅有時表示歡快的心情等。
吉祥符号
在中國曆史上被公認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給丹頂鶴賦予了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補服,一品文官繡丹頂鶴,把它列為僅次于皇家專用的龍鳳的重要标識,因而人們也稱鶴為“一品鳥”。人們也把鶴作為高官的象征。一幅鶴立在潮頭岩石上的吉祥紋圖,取“潮”與“朝”的諧音,象征像宰相一樣“一品當朝”;仙鶴在雲中飛翔的紋圖,象征“一品高升”;日出時仙鶴飛翔的紋圖,象征“指日高升”。[7]
其實,傳說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它是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一種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濕地之神”的美稱。它與生長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樹毫無緣份。但是由于丹頂鶴壽命長達50~60年,人們常把它和松樹繪在一起,作為長壽的象征。[7]
東亞地區的居民,用丹頂鶴象征幸福、吉祥、長壽和忠貞。在各國的文學和美術作品中屢有出現,殷商時代的墓葬中,就有鶴的形象出現在雕塑中。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鐘,鶴體造型的禮器就已出現。
黃老道學在東漢興盛起來。由道家發展成為道教,成立教團組織,創始人是1900年前的張道陵(公元34~156年)。他說太上道君(即老子)降臨,授他“天師”稱号,創立了五鬥米道。他學道的地方就是鶴鳴山,這裡還有待鶴軒、聽鶴亭等建築。道教著作《雲笈七簽》中說張道陵可騎鶴往來。佛教是修來世,而道教是修今生。道教認為人這個生命,經過修煉,靈魂和肉體可以升天,長生不死,從而達到神仙的境界,“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7]
2003年,中國國家林業局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啟動了國鳥評選活動,并成立了專家評選小組和确定了評選标準。2004年5至6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新聞社、新浪網聯合全國20多家新聞網站舉辦了網上推舉國鳥活動。在候選的10種鳥類中,丹頂鶴獲得500萬網民中64.92%的選票,遙遙領先于其它競争者。中國國家林業局把丹頂鶴作為唯一的國鳥候選鳥上報國務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