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兒童補鈣還需要補維生素d嗎?研究表明,全球人群的30%到50%存在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維生素D缺乏在兒童和成人中都非常普遍維生素D缺乏有骨性和非骨性并發症,骨性并發症以佝偻病和骨質疏松最為常見,佝偻病見于快速生長期的嬰兒,骨質疏松見于兒童和成年人佝偻病曾經在我國嬰幼兒中發病率較高,為兒科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兒童佝偻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但仍為兒童期間的多見病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近年來兒童佝偻病的發生率也明顯回升(約9/百萬),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7歲兒童補鈣還需要補維生素d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研究表明,全球人群的30%到50%存在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維生素D缺乏在兒童和成人中都非常普遍。維生素D缺乏有骨性和非骨性并發症,骨性并發症以佝偻病和骨質疏松最為常見,佝偻病見于快速生長期的嬰兒,骨質疏松見于兒童和成年人。佝偻病曾經在我國嬰幼兒中發病率較高,為兒科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兒童佝偻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但仍為兒童期間的多見病。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近年來兒童佝偻病的發生率也明顯回升(約9/百萬)。
軟骨病的全稱其實叫作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所以從這個病名中我們就可以知道軟骨病主要就是由于人體内缺乏維生素D導緻的。人體缺乏維生素D會導緻鈣和磷的代謝出現紊亂,而且骨骼鈣化也會發生障礙,因此就有了軟骨症。骨是由鈣、磷、鎂構成的結晶沉着于膠原組成的骨基質上共同構成的,骨基質與骨礦物質之間呈一定比例。如果骨基質無改變而骨化障礙稱為骨礦化不足,特點是新形成的類骨質鈣化障礙,發生在生長發育已完成的成年人為軟骨病,發生在兒童則為佝偻病。那麼軟骨病的症狀具體有哪些呢?
軟骨病發病的原因是什麼?
日光照射不足
機體維生素D來源有兩個方面,即内源性途徑和外源性途徑。人和動物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日光中紫外線照射後轉變為膽骨化醇即内源性維生素D3,是人體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外源性維生素D通過食物和藥物制劑獲得,食物主要包括肝、蛋、乳類食品等。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為維生素D3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轉化為骨化醇即維生素D2,維生素D3和維生素D2統稱為維生素D。每日的天然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D常不能滿足人體需要,主要還需要日光照射。但是地區緯度、季節、衣着及空氣污染等都影響紫外線照射強度。故北方、多雨多霧地區、冬季、戶外活動少、居住高層建築群區等,紫外線照射明顯不足,影響維生素D的形成。
維生素D攝入不足
維生素D的吸收、轉運、代謝與體内其他營養素水平有關,如果能量、蛋白、脂肪攝入低,可使維生素D攝入減少。因此以谷類喂養為主的小兒、食欲低下兒、偏食小兒易缺乏維生素D。牛乳含維生素D很少,鈣磷比例又不合适,故牛乳喂養的小兒易患佝偻病。
生長速度快
若妊娠婦女缺乏維生素D,體内胎兒儲存維生素D不足,小兒出生後生長發育速度快,需要維生素D多,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産、雙胎、低體重嬰兒更易發生。
疾病因素
維生素D3和維生素D2均無生物活性,被人體吸收進入血循環後,與血漿中的維生素D結合蛋白(DBP)結合,經過兩次羟化作用後才發揮生物效應。首先經肝細胞中的25-羟化酶作用轉化為25-羟維生素,它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是較弱。25-OH-D3,在腎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經1-a羟化酶的再次羟化,生成1,25-二羟維生素,具有很強的抗佝偻病生物活性。因此各種肝、腎疾病會影響維生素D的羟化,如肝炎、慢性腎炎等;腸道、膽道疾病會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都易導緻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藥物影響
抗驚厥藥物,幹擾維生素D的代謝,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糖皮質激素拮抗維生素D對鈣的轉運。
軟骨病的症狀有哪些?
本病好發于3個月至2歲的小兒,主要表現為生長中的骨骼改變、肌肉松弛和神經興奮性改變。常在維生素D缺乏1~2個月内發病,其骨骼變化在數月後出現。本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臨床将其分為初期、激期、恢複期和後遺症期。
初期
多在出生後3個月左右起病,以非特異性的神經、精神症狀為主,如夜驚、多汗、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等,枕秃較常見。夜驚表現為睡眠不安,經常夜間啼哭或睡眠易醒。多汗表現為頭部易出汗,帶有酸臭味,且出汗與室溫、季節、衣着等無關。枕秃是由于汗液刺激頭部,常搖頭擦枕導緻枕部形成環形或片狀脫發區。
此期一般無明顯骨骼改變,X線檢查可正常或臨時鈣化帶模糊變薄、幹骺端稍增寬。血生化改變輕微,血鈣、血磷正常或稍降低,堿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激期
多見于3個月~2歲小兒,除明顯的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神經興奮症狀外,同時伴有骨骼改變、運動功能及智力發育遲緩。
(1)骨骼
①頭部小于6個月的嬰兒,以顱骨改變為主,表現為囟門增大(大于3cm×3cm),邊緣變軟,按壓枕颞部呈乒乓球樣彈性軟化,稱為乒乓顱。6個月齡後,顱骨軟化逐漸消失,至7~8個月齡時,額頂和枕頂骨向雙側呈對稱性隆起,稱方顱;或矢狀縫凹陷呈臀形,或冠狀縫凹陷呈鞍形,或均凹陷呈十字形。囟門晚閉,嚴重可延遲至2~3歲才閉合。出牙延遲、牙釉質缺乏并易患齲齒。
②胸部見于1歲左右患兒,兩側5~8肋骨與肋軟骨連接處骨樣組織增生呈鈍圓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狀稱佝偻病串珠;因肋骨軟化,膈肌附着處的肋骨受膈肌牽拉内陷,形成一條沿肋骨走向的橫溝,稱為郝氏溝;第7、8、9肋骨與胸骨相連處軟化内陷,緻胸骨柄前突,形成雞胸;如胸骨劍突向内凹陷,可形成漏鬥胸;這些胸廓病變均會影響呼吸功能。
③四肢6個月以上小兒手腕、足踝部骨骺類骨組織增生形成環狀鈍圓形隆起,稱為佝偻病手镯、足镯,小兒站立後因下肢骨軟化,可出現股骨、胫骨、腓骨彎曲,而形成膝内翻,稱“O”形腿;或膝外翻,稱“X”形腿。久坐者有脊柱後突或側突畸形,重症患兒可出現扁平骨盆。
(2)運動功能發育落後
由于鈣磷代謝障礙,使全身肌肉松弛,表現為頭頸無力,坐、立、行走等運動功能發育落後;腹部肌張力減低,韌帶松弛緻腹部膨隆形成蛙腹;韌帶松弛還導緻關節過度伸展。
(3)神經系統發育遲緩
重症患兒腦發育受累,條件反應形成緩慢,患兒表情淡漠,言語發展遲緩;免疫能力低下,常并發感染。
X線片可見幹骺端增寬,臨時鈣化帶模糊,邊緣不整呈毛刷狀、雲霧狀、杯口狀,骨幹密度普遍減低。血鈣稍低,血磷明顯低下,鈣、磷乘積降低,堿性磷酸酶升高。
恢複期
活動期經日光照射或維生素D治療後,臨床症狀減輕或接近消失,患兒精神活潑,肌張力恢複。血鈣、血磷濃度恢複正常,堿性磷酸酶在4~6周恢複正常。X線檢查骨骼異常明顯改善,臨時鈣化帶重現、增寬,密度加厚。
後遺症期
多見于3歲以後小兒,臨床症狀消失,血生化及骨骼X線檢查正常,僅遺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常喝純淨水會得“軟骨病”?
在水的傳言中,有一個被很多人轉發、提起的例子:“1997年,上海一對夫婦生下一男嬰,從生下兒子那天開始就用純淨水烹調、飲用。3年後,他們的兒子得了軟骨病,而且智商不發育。這對夫婦找到權威專家,才破解了謎底:一切都是純淨水惹的禍。自此以後,上海市政府強調中小學生一律禁止飲用純淨水。”
事實是這樣的嗎?海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并不知道相關情況。據了解,2012年11月,上海市教委宣布,将逐步規範全市中小學校(含中職)校園飲用水供水模式,同時計劃在2013年至2015年3年内,分别完成全市300所、400所、500所中小學校校園直飲水工程建設。據悉,目前上海已有近400所中小學校完成了校園直飲水供水模式建設。直飲水即通過安裝中央水處理器等形式,對自來水進行初濾、深濾、消毒、殺菌等深度處理後,提供可直接入口的飲用水。
那麼,飲用純淨水是否會影響人體對微量元素的吸收呢?其實并不會。人體吸收微量元素的途徑衆多,水隻是其中之一,且占比不大;人體吸收水的途徑也不少,比如飯菜、飲料等。
雖然純淨水中參與骨骼發育的鈣、鎂等重要礦物元素含量不足,但是人體攝入營養物質的主要途徑為飲食,多種食物如蛋類、魚類、動物肉類等均含豐富的鈣磷等元素,因此“常喝純淨水會引起軟骨病”這種說法不科學,傳言中提到的案例不可靠。
補夠了維D就萬事大吉?
有的家長想,那幹脆給孩子補足夠的維生素D就不會得佝偻病了。其實這是過于迷信各種營養補充劑,以為補充了足量的營養補充劑就萬事大吉,而忽視了孩子的日常膳食和足夠的戶外活動。佝偻病的預防還需要讓孩子曬足夠多的太陽。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促進皮膚下維生素D的合成,這種人體自身合成的維生素D更易被人體利用和吸收。
是否能得到足夠日照與佝偻病的發病率有密切關系。在一些緯度較高的城市,由于日照時間短,兒童佝偻病的發病率可達40%以上。冬天由于日照時間短,而且孩子戶外活動少,佝偻病的發病率也要比夏天高。
Tips
曬太陽的時間建議在10:00~15:00,長度大約在30分鐘以上。曬太陽時間長度應根據地域、膚色、季節不同調整。美國白人曬15分鐘就好了,我們黃皮膚的要曬30分鐘以上,西藏人可能需要曬一小時以上;季節上,冬天建議兒童每天室外活動2小時以上;
再記住曬太陽的地點:空曠、沒有高樓遮擋的樹蔭下或向陽的屋檐下。例如公園空曠路邊的樹蔭下,有縷縷的陽光穿過。盡可能多裸露一些皮膚,也不要隔着玻璃曬太陽。
過了一歲就不用補維D?
有的家長會走另一個極端,覺得孩子過了一歲,戶外活動增加了,就不需要再補維生素D了。有的家長還會說,我們小時候什麼都沒補,也沒得佝偻病啊。這也是一種誤讀。其實5歲以下兒童、孕婦、乳母都是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而維生素D在天然食品中存在較少,足夠的日曬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可惜的是,大城市中的高建築可阻擋日光照射,大氣污染也會吸收部分紫外線,特别是像最近的廣州已持續多日陰雨天氣,孩子自身通過日照合成的維生素D可能不足。再加之一些社會因素,孩子們在幼兒園中的戶外活動也越來越少。這些都與20年前的情況不同。現在的孩子仍有适量補充維生素D的必要。
正常成年人需要補充維生素D嗎?
正常成年人一般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優先通過曬太陽、食用奶制品等其他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食物保證每天約600~800單位的維生素D需要量。
維生素D主要儲存于肝髒和脂肪中,且25-OH-維生素D的半衰期很長,接近一個月,隻要維生素D儲量足夠,不需要每天補充維生素D。很多人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全年幾乎見不到太陽的,建議每天補充600單位以上的維生素D,如果還是老年人則應該補充更多。這類人群建議檢測血清25-OH-維生素D水平由醫生評估額外補充維生素D的劑量。
如何治療軟骨病?
治療目的在于控制活動期,防止骨骼畸形,控制病情活動,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1.活動期合理喂養,多曬太陽;治療以口服維生素D制劑為主,劑量為每日2000~4000IU,根據臨床和X線片改善情況,于2~4周後改為維生素D預防量。對無法口服者或不能堅持口服者,可采用一次肌肉注射維生素D20~30萬IU,間隔1個月,可再給l~2次;同時給鈣劑每次0.5~1.0克,每日2~3次,連服2~3個月。2~3個月後改口服維生素D預防量。
2.恢複期一般可不用維生素D,多曬太陽,改善營養即可。在冬春季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可給維生素D的預防量。
3.後遺症期加強體格鍛煉,采取主動或被動運動矯正。輕度骨骼畸形随佝偻病治愈,可在生長過程中自行矯正。對已有嚴重骨骼畸形的後遺症期患兒,在佝偻病治愈後,可進行外科手術矯治。
如何預防軟骨病?
在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補充維生素D一事上,最新版(第四版)的兒童保健學,認為采用美國兒科學會2008年11月的新指南更加合适。美國兒科學會2008年新指南,提前和延長了補充維生素D的年齡段,預防劑量也有所提高。
新指南的推薦:
1.新生兒從出生後數日開始補充維生素D400IU/d,一直持續到兒童和青少年階段;
2.任何母乳喂養的嬰兒,無論是否添加配方奶粉,均需要補充維生素D400IU/d;
3.妊娠後期和母乳期婦女無論任何季節都要補充維生素D不少于400IU/d。
推薦的理由:
1.維生素D缺乏症狀可以在嬰兒早期出現,尤其是在母親缺乏維生素D時;
2.未補充維生素D的純母乳喂養嬰兒血清25-(OH)D3水平普遍低下,尤其是母親缺乏維生素D和嬰兒在冬季出生時;
3.目前還不能精确測定使嬰兒到達足夠血清25-(OH)D3水平的日光照射量;
4.補充維生素D400IU/d可以使純母乳喂養嬰兒的血清25-(OH)D3水平>50nmol/L;
5.嬰兒必須每天攝入約1000ml的配方奶粉才能攝入維生素D400IU,但攝入如此大量的配方奶粉幾乎不現實;
維生素AD制劑 Or 天然深海魚肝油,該選哪個?
兩者主要成分維生素A和D的比例為3:1,原料不同,維生素AD制劑通常是“藥”字頭(藥品),天然深海魚肝油都是“健”字頭(保健品),膠囊包裝的劑量,前者每個膠囊中維生素D含量常見為500或600IU,後者每個膠囊中維生素D含量常見為300IU。排除生産廠家的因素,理論上兩者皆可選,如果對深海魚肝油過敏,可改用維生素AD制劑,根據膠囊的劑量和需要,可2天吃一粒,或者3天吃2粒,當然一些滴劑更好控制劑量。
DHA不是魚肝油
DHA與魚肝油堅決兩碼事。另外,即使其“益腦”效果被傳得神乎其神,也不需要單獨補充,孕媽媽、哺乳期媽媽和寶寶多吃一些富含DHA的海産品就可以了。
嬰幼兒不推薦維生素D和鈣的複合制劑
給嬰幼兒補充維生素D和鈣的複合制劑,很容易導緻體内鈣過量而維生素D依然不足。
一條供您稍做參考的經驗:簡單說,寶寶隻要奶量好,無論是喝母乳或是配方奶粉,輔食添加及時、吃得好,通常隻需要補充預防量的維生素D即可(配方奶粉喂養的可酌量減),不必額外補充鈣。
本文的圖片來源于網絡,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三甲醫院網删除。
本文編自網絡,不代表三甲醫院網觀點,其中若有文字或圖片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三甲醫院網删除。
想要了解更多的看病攻略,歡迎關注“就醫搜”微信公衆号,每天都會有實用的文章推送給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