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唐代詩人劉禹錫,我們想到的就是他的《陋室銘》,還有那兩首非常著名的懷古詩作。一首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烏衣巷》。另外一首則是“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的《石頭城》。
劉禹錫最經典的兩首懷古之作,每一首都是從細微處着筆,也隻是對詩人所看到的景色進行描繪。但是他的評判和感情表達都是在這樣的景色之中。
後來我們讀詩人杜牧的《泊秦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後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雖然寫的不過是一個歌女的演唱,但是是背後大有深意,顯現出了對唐王朝命運的擔憂。畢竟這些統治階級都在醉生夢死。
劉禹錫的一首經典的懷古詩和杜牧的《泊秦淮》結尾一樣,同樣是以後庭花作為整首古詩的結束。
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绮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隻緣一曲後庭花。
這首唐詩就是劉禹錫的《台城》,六朝時期的皇城,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雞鳴山北。詩人來到金陵城,對于這裡的六朝往事,對于他們的曆史命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在其中蘊含着對唐王朝未來的擔憂。
這首古詩的最後兩句應該是最能代表古詩情感指向的詩句。“萬戶千門成野草,隻緣一曲後庭花”,曾經這裡是何其繁華,曾經這裡的發展是何等的興盛,本來千門萬戶,川流不息,如今的樓閣之上卻到處都隻是野草。究其原因,隻因陳後主的那一局《玉樹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是南朝陳後主所作,他也是一個隻顧着縱情享樂的亡國之君,後來他的國家被隋朝滅亡。所以這一首歌曲很早就被視為亡國之音,代表着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劉禹錫在這裡感慨曾經的王朝那麼興盛,曾經的舞榭歌台那麼宏偉壯闊,到現在卻隻化成了一片野草之地,根本的原因就是統治者的腐朽小樂不思進取。
對比杜牧的《泊秦淮》,這首古詩的知名度要低了很多。而且對于比杜牧的一箭穿心,直指晚唐統治者的腐朽生活,這首古詩的力道顯然也要弱小了很多。但是這首古詩畢竟比杜牧的《泊秦淮》要早上一二百年,他對于六朝滅亡的思考,顯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啟迪了後世詩人的創作。
劉禹錫用他最為擅長的對比手法,寫出了古詩中的千古興亡。《烏衣巷》是這樣,《石頭城》也是如此。用古代的舞榭歌台,來反襯今天的草木荒涼,其中的對比意味同樣韻味十足。而他這種歸結于《玉樹後庭花》亡國之音的判斷,也成為了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詞創作靈感的啟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