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态工業

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态工業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0 23:11:54

如果從廣州乘坐高鐵前往桂林旅遊,不少遊客并不直接到市區,往往先在桂林的兩個縣級站下車,從畫廊般的山山水水間穿過去。這兩個地方,一個是“山水甲桂林”的陽朔,另一個就是恭城——我國最年輕的瑤族自治縣。9月25日,恭城瑤族自治縣迎來30周歲“生日”。

從一個交通不便、資源匮乏的貧困縣,到構建起生态農業發展的“恭城模式”,再到人居環境良好、産業轉型升級、優秀文化複興、基層治理優化的美麗城鄉,一系列嶄新氣象引人矚目,恭城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

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态工業(最年輕的瑤族自治縣恭城走出特色發展道路)1

圖為恭城縣蓮花鎮紅岩村風貌。恭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生态立縣”築牢發展根基

金秋時節,雲淡風輕。在恭城縣栗木鎮鵬宇兄弟高科技種植示範基地,上千畝的柑橘樹蔚為壯觀,特早熟的蜜桔挂滿枝頭,工人們正抓緊采摘,趕着中秋和國慶檔期上市。“三分之二出口,三分之一供應廣東,樹上的果早就預訂完了。”基地負責人柴壽海說,今年預計産果80萬斤。

“驅車在鄉村公路上行走,如果三分鐘看不到果樹,就不是恭城。”這句話在恭城流傳已久,從中可以感受到當地生态農業發展的生動景象。

20世紀80年代,恭城完全是另外一個形象:這個桂林市區東面最偏遠的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沒有國道、鐵路、高速過境,70%的農戶缺柴燒,能源短缺導緻亂砍濫伐,生态環境惡化,平均兩年發生一次旱災。當地政府曾強令封山,但由于無治本之策,濫伐問題屢禁不止,不少村民面臨糧食和燃料的雙重困境,陷入“為了生存、破壞生态,生态惡劣、更難生存”的惡性循環。

面對一系列難題,恭城幹部群衆認識到,隻有吃透并立足區位和資源禀賦實際,改變思路,闖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才能變劣勢為優勢,農民才有希望,農村才有出路。

最急迫的問題是破解能源困局,沼氣池成為突破口,試點在平安鄉(現為平安鎮)黃嶺村啟動。這一招果然盤活全局:使用沼氣大量減少對林木的砍伐,人畜糞便投入沼氣池帶動了改水改廁改廚、提供了沼氣照明,沼液、沼渣又可作肥料促進農業生産。兩年時間裡,黃嶺村103戶農戶建了102座沼氣池,“中國沼氣第一村”一炮打響。随後,恭城開始大規模推廣沼氣,并正式提出将改善生态環境作為一項戰略任務,鼓勵發展生态農業,恭城由此開啟了30多年的生态立縣發展之路。

恭城農村逐步形成了“一池帶四小”的庭院經濟格局,即一個沼氣池,帶一個豬圈、一個小菜園、一個小果園、一個小魚塘。由于水果銷路好,水果種植開始突破庭院、面積不斷擴大。此後多年間,縣委、縣政府的“1号文件”均為有關水果産業發展的決定。早在2000年,恭城已建立起“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态農業模式,水果總産、人均有果、人均水果收入均居全廣西第一。随後,當地又根據實際情況變化,探索出“規模化養殖—沼氣全托管—規模化種植”新三位一體現代生态農業模式。

“那時每戶都種五六畝椪柑,房子樓上住人、樓下放果,人均年收入上萬元。”平安鎮陶莊村村民鐘昕回憶當年柑橘種植盛況。最多的時候,全縣柑、橙、柚種植面積達20多萬畝。

恭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義林說,過去恭城椪柑是10月、11月采摘完之後放到第二年賣,現在從8月到次年3月都有鮮果賣,“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信心回來了,全縣柑橘種植面積已恢複到10多萬畝。

與此同時,恭城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一方面大力培育芋頭、馬蹄、茶葉等短平快産業,通過種植牧草發展養殖業,另一方面抓産業深加工,推動月柿、油茶等傳統優勢産業轉型升級。

産業興了,生态美了,人居環境也持續改善。近年來,恭城獲得“國家級生态示範區”“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等一系列榮譽。2015年11月6日,第二次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會議在恭城召開。“恭城經驗”再次得到各方點贊。

當前,在推進三産融合基礎上,恭城正大力打造集休閑度假、醫養保健等為一體的生态産業發展新模式。恭城縣委書記鄧曉強表示,他們将充分發揮生态、瑤醫藥等優勢,通過引進、整合資源,培育壯大生态康養新業态。

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态工業(最年輕的瑤族自治縣恭城走出特色發展道路)2

圖為恭城城郊風貌。恭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文化融合釋放綜合效應

今年6月,随着傳承千年的六佾舞鼓樂聲聲,一場祭孔祈福大典在恭城文廟舉行,這座文廟有600多年曆史,每年舉行多項文化活動,吸引大量市民參加、觀禮。

恭城有重教興文的傳統。自隋末建縣以來,恭城成為中原文化、瑤族文化與嶺南文化交彙之地,瑤、漢、壯民族為主的28個民族聚居,培植出多元而深厚的文化土壤。

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态工業(最年輕的瑤族自治縣恭城走出特色發展道路)3

傳統瑤族婚嫁盛況。恭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同時,恭城縣教育事業一直位居廣西前列,早在1994年就創造出“村村都有大學生”的佳話。曆史悠久的恭城中學教育質量優良,保持着桂林市縣級中學高考一本上線率的最高紀錄。

百桌油茶宴、千人油茶舞……近日,第10屆恭城油茶文化節在恭城油茶小鎮舉行,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興緻勃勃品嘗油茶,體驗獨特的瑤鄉“非遺”文化。油茶不僅是恭城人天天都喝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産業,成為一種文化。2008年,“恭城油茶”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9年,“恭城油茶”獲得2019人同時打油茶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

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态工業(最年輕的瑤族自治縣恭城走出特色發展道路)4

2019年6月15日,2019名瑤族同胞在恭城縣油茶小鎮一起打油茶,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華攝

和油茶一樣,月柿這一恭城生态農業的拳頭産品,也在與文化的交融中釋放出更多綜合效益。在月柿種植集中的蓮花鎮,中國月柿博物館、中國月柿會客廳、月柿景觀大道等形成了以月柿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精品線路。目前,恭城已建成月柿小鎮、油茶小鎮兩個特色小鎮,是廣西少有的以産業命名的特色小鎮。

如何将悠久的曆史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建設相結合?2017年以來,恭城縣啟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全面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六進”(進機關、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工作,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講台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全國人民衆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畫面,講台下,純樸的瑤族群衆默默擦拭濕潤的眼眶——這是記者在恭城鎮莊埠村“崇德”國學館看到的一幕。

國學館舉辦政策講座、道德講座、傳統文化公益講座、法制講座、農村實用技術講座等豐富活動,經常座無虛席。村民彭秋英說:“不僅學到了很多東西,鄰裡之間交流更多了,關系也更融洽了。”依托國學館,村裡組建了80多人的傳統文化義工(志願者)隊和50人的威風鑼鼓隊,公益活動和文體活動搞得紅紅火火。

“扶貧先扶志,緻富先治心。”三江鄉栗田村因交通不便、山多田少,發展相對落後,曾經一度形成了好吃懶做、吃喝賭博的不良風氣,不僅産業發展難,村裡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也搞不起來。

2017年5月,栗田村成立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會,通過開展節日愛心慰問、評選“最美栗田人”、組織春節晚會等活動,有效提升群衆參與公益活動、投身公共事業的積極性,聯合會志願者迅速發展到300多人。“這兩年我們開展村道硬化,不管涉及誰家的地,村民都是主動出讓。”村委會主任李雲說,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産業發展蒸蒸日上,正向着脫貧奔小康穩步邁進。

到去年底,恭城縣組建起傳統文化聯合會的行政村達92個,145支志願服務隊活躍在各行各業。作為第二批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恭城建設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鄉(鎮)實踐所9個,行政村、社區實踐站126個,累計組織開展各項志願服務活動1485場(次),惠及群衆15萬多人。

恭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關小菊介紹,恭城縣積極打造以村幹部、農村黨員和群衆骨幹等為主體的三支隊伍,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農村等載體,探索出了一條貼近群衆需求、培育文明鄉風、推動鄉村振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恭城路徑。

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态工業(最年輕的瑤族自治縣恭城走出特色發展道路)5

瑤族花傘慶豐收。恭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可持續發展帶來多重啟示

從最初的能源困境到發展生态農業,從改造自然條件、改善人居環境到推進鄉風文明建設,30多年來,恭城的發展充滿了各種挑戰,也取得了諸多成功,彰顯出科學的發展理念、堅強的精神支撐和有力的組織保障。

生态立縣是恭城的發展之基。數十年來,當地堅持“換班子不換思路”的發展定力,盡管遭遇種種考驗,但始終堅持“一張生态藍圖繪到底”,一棒一棒“接力跑”,推進生态建設不斷邁向新台階。

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鬥争的過程中,恭城幹部群衆不等不靠、敢做善成,從開創大規模發展沼氣先河到推動生态農業轉型升級,從挖掘優秀民族文化資源到文旅融合打造“非遺”品牌,從解決生活問題到提升精神境界樹立文明鄉風……在各個發展時期,從不缺乏自力更生、開拓創新的故事。

恭城曾創造出“石闆上開桃花”的奇迹。西嶺鎮大嶺山村曾是一個極其貧困的村,當時盛傳“有女莫嫁大嶺山,吃水也要打算盤,下雨吃點石坑水,天晴挑水難又難”的歌謠。村裡幾個年輕人帶頭用鋼鍬和踏犁在荒山上撬石挖坑種桃,把石縫撬成一個坑,兩個人需要幹一整天,鋼鍬斷了,錘頭也磨圓了,終于把漫山遍野的石山變成了果林。為把收獲的桃子運下山,村民又開始自己動手修路,用15年時間修通了通往山外的水泥路。

蓮花鎮黃竹崗村位于山坳之中,富有瑤族特色的樓房鱗次栉比,房前屋後綠意盎然,俨然一個“世外桃源”。當年,為了支持水庫建設,村民們從流水潺潺的小河邊搬遷到黃竹崗定居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在發展陷入困境後,村民們終于認識到“叫苦”不如“苦幹”,通過在荒地上一次又一次試驗,找到了适合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月柿。目前全村種植柿子2300多畝,人均9畝多,每畝收入數千元,村民家家戶戶建了新房子,買了小汽車,昔日的“窮山窩”成了人人羨慕的“金窩窩”。

恭城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保障,是強化黨建引領。為鑄造一支堅強的“領頭羊”隊伍,當地大力推動緻富帶頭人和黨員雙向培養,90多名農村緻富帶頭人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200多名農村黨員被培育成為緻富帶頭人,帶動1萬多名貧困群衆脫貧。同時,各級黨組織積極優化環境引進高層次人才,優勢産業、“兩新”組織集聚了一批高級技術人員、企業家和青年創業者。

從村務監督委員會、村調解委員會、村民理事會、村殘聯到紅白理事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會,在黨組織的引領下,基層群衆自治組織在恭城城鄉蓬勃興旺,群衆參與公共事業的積極性明顯提升。記者在恭城鄉村走訪時了解到,小到紅白喜事的菜單制定、孤寡老人慰問,大到特色産業培育、矛盾糾紛的化解,黨組織在基層建設、治理的方方面面發揮引領作用。生産生活面貌有了新變化,黨組織的凝聚力、吸引力更強了,平安鎮橋頭村去年以來就有30多名村民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近年來,恭城以基層黨建亮點示範工程為抓手,通過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群衆認可的村級帶頭人隊伍,着力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基層群衆自治組織建設,深入推進組織實體化、農村社區化、黨建信息化,構建“一帶兩基三化”基層黨建新格局,以黨建促産業發展、鄉村建設,形成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全新态勢。

“三十而立”,久久功成。站在新的起點上,恭城縣以持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為抓手,正以“一城二區三生四大”為總體工作思路,即“打造生态養生城,創建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推進生産、生活、生态相融合,發展大旅遊、大養生、大文化、大流通”,着力建設“美麗恭城、健康恭城、文化恭城、富裕恭城”。

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态工業(最年輕的瑤族自治縣恭城走出特色發展道路)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