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1.請用“/”給下列句子斷句。(每句标三處)
(1)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緣溪行 緣:沿着,順着
(2)落英缤紛 缤紛:繁多的樣子
(3)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約約,形容看不真切
(4)才通人 才:僅僅、隻
(5)豁然開朗 開朗:開闊敞亮
(6)屋舍俨然 俨然:整齊的樣子
(7)阡陌交通 阡陌:田間小路
(8)阡陌交通 交通:交錯相通
(9)雞犬相聞 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10)悉如外人 悉:全,都
(11)并怡然自樂 怡然:快樂的樣子
(12)具答之 具:詳細
(13)鹹來問訊 鹹:全,都
(14)遂與外人間隔 間隔:隔絕、不通音訊
(15)皆歎惋 歎惋:感歎
(16)餘人各複延至其家 延:邀請
(17)欣然規往 規:打算,計劃
(18)及郡下 及:到
(19)詣太守 詣:拜訪
(20)欣然規往 規:打算,計劃
(21)尋病終 尋:随即,不久
(22)後遂無問津者 津:渡口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便要還家 “要”同“邀”,邀請
4.請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
(1)芳草鮮美 古義:新鮮美好 今義: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運輸事業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男子的配偶
[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4)無論魏晉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5)不足為外人道也 古義:不值得,不必 今義:不充足,不滿
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
(1)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
(2)複前行 前: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3)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6.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乃 乃大驚(于是,就)
乃不知有漢(竟然,居然)
(2)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不足為外人道也(向)
(3)舍 便舍船,從口入(舍棄)
屋舍俨然(居住的房子)
(4)志 處處志之(做記号)
尋向所志(标記)
(5)遂 遂與外人間隔(于是、就)
遂迷(終于)
(6)其 欲窮其林(代詞,這、那)
其中往來種作(代詞,代桃花源)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代詞,自己的)
既出,得其船(代詞,代漁人們)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詞,代漁人)
7.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
中間沒有别的樹,花草新鮮美好,落花繁多。
(2)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
(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5)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老人和小孩都和悅愉快,自得其樂。
(6)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于是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7)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
帶着妻子兒女及鄉鄰們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
(8)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9)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10)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臨别時,)村裡人告訴(漁人)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小石潭記
1.請用“/”給下列句子斷句。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标四處)
(2)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标三處)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隔篁竹 篁竹:竹林
(2)水尤清冽 尤:格外
(3)為坻 坻:水中高地
(4)為嶼 嶼:小島
(5)為嵁 嵁:不平的岩石
(6)青樹翠蔓 翠蔓:翠綠的藤蔓
(7)佁然不動 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
(8)往來翕忽 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9)犬牙差互 差互:交錯不齊
(10)悄怆幽邃 悄怆:憂傷
3.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從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隸而從者(跟随)
(2)見 下見小潭(出現)
明滅可見(看見)
(3)清 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過清(凄清)
(4)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明滅可見(能夠,可以)
(5)環 如鳴珮環(玉環)
四面竹樹環合(環繞)
4.請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
(1)乃記之而去 古義:離開 今義:往
(2)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
(2)皆若空遊無所依 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3)日光下澈 澈:形容詞作動詞,穿透
(4)鬥折蛇行 鬥、蛇:名詞作狀語,像北鬥星那樣,像蛇那樣
(5)其岸勢犬牙差互 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
(6)凄神寒骨 凄、寒:使動用法,使……凄涼,使……寒冷
(7)心樂之 樂:形容詞作動詞,以……為樂
6.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蒼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随風飄拂。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麼依靠也沒有。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呆呆地一動不動。
(4)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順着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隐時現。
(5)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着憂傷的氣息。
(7)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因為這裡環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停留,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核舟記
1.請用“/”給下列句子斷句。(每句标三處)
(1)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罔不因勢象形 因:順着、就着
(2)罔不因勢象形 象:模拟
(3)嘗贻餘核舟一 贻:贈
(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奇:零數、餘數
(5)如有所語 語:說話
(6)其兩膝相比者 比:靠近
(7)佛印絕類彌勒 類:像
(8)其船背稍夷 夷:平
(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曾:竟然
(1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挑選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彎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橫”,橫着
4.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妙)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餘數)
(2)為 為宮室、器皿、人物(做,這裡指雕刻)
中軒敞者為艙(是)
(3)可 高可二黍許(大約)
珠可曆曆數也(可以)
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
(1)箬篷覆之 箬篷:名詞作狀語,用箬竹葉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 糁:名詞作動詞,用顔料等塗上
(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峨冠:名詞作動詞,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卧、诎: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平放,使……彎曲
(5)而豎其左膝 豎: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豎
6.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2)嘗贻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他)曾經贈給我一個用果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蘇轼遊赤壁(的情景)。
(3)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刻着)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着它。
(4)其兩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裡。
(5)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那人眼睛正視着(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莊子》二則
(一)北冥有魚
1.請用“/”給下列句子斷句。(每句标三處)
(1)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2)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北冥有魚 冥:同“溟”,海
(2)怒而飛 怒:振奮,這裡指用力鼓動翅膀
(3)志怪者也 志:記載
(4)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抟:盤旋飛翔扶搖:旋風
3.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氣息,這裡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氣息)
(2)為 其名為鲲(叫作)
化而為鳥(成為)
(3)其 其名為鵬(代詞,它的)
其視下也(代詞,代大鵬)
其正色邪(表示選擇)
(4)而 化而為鳥(連詞,表順承)
怒而飛(連詞,表修飾)
4.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用力鼓動翅膀飛翔起來,它的翅膀就像懸挂在天空的雲。
(2)是鳥也,海運則将徙于南冥。
這種鳥,海動風起時就将遷往南海。
(3)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風盤旋飛至九萬裡的高空,憑借着六月的大風離開。
(4)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
(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顔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二)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
1.請用“/”給下列句子斷句。(标兩處)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2.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安知魚之樂 安:怎麼,哪裡
(2)固不知子矣 固:本來
(3)全矣 全:完全,肯定(是這樣)
(4)請循其本 循:追溯
3.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2)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肯定是這樣!
(3)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卻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禮記》二則
(一)雖有嘉肴
1.請用“/”給下列句子斷句。(标三處)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弗食 弗:不
(2)雖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3)教然後知困 困:困惑
(4)然後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
(5)學學半 學:同“敩”,教導
3.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
(1)雖有佳肴 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2)不知其旨也 古義:味美 今義:主旨
(3)教學相長 古義:教與學 今義:教書
4.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也不知道它的好處。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因此隻有學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
(4)《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說命》說“教别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二)大道之行也
1.請用“/”給下列句子斷句。(标三處)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選賢與能 選:選拔
(2)講信修睦 修:培養
(3)不獨親其親 親:父母
(4)不獨子其子 子:子女
(5)男有分 分:職分,職守
(6)女有歸 歸:女子出嫁
(7)貨惡其棄于地也 惡:憎恨
(8)謀閉而不興 興:興起
(9)盜竊亂賊而不作 作:興起
(10)故外戶而不閉 外戶:大門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選賢與能 “與”同“舉”,推舉
(2)矜、寡、孤、獨、廢疾者 “矜”同“鳏”,老而無妻
4.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因此人們不隻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隻是疼愛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要使老年人能夠善終,中年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4)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貨,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5)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力氣,恨它不出于自己,但願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因此奸詐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作亂害人的事不興起。
(7)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所以門從外面帶上而不關閉,這就叫作“大同”社會。
馬說
1.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每句标兩處)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祗:隻,僅
(2)骈死于槽枥之間 骈:并列
(3)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且:猶,尚且
(5)安求其能千裡也 安:怎麼
(6)策之不以其道 策:馬鞭,這裡是動詞,用馬鞭驅趕
(7)策之不以其道 道:正确的方法
(8)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才能、才幹
(9)執策而臨之 臨:面對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食”同“飼”,喂
(2)才美不外見 “見”同“現”,表現
4.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其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詞,代指千裡馬)
其真無馬邪(表示加強诘問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示推測,恐怕)
(2)之 奴隸人之手(結構助詞,的)
馬之千裡者(定語後置的标志,無實義)
(3)能 雖有千裡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裡也(能夠)
(4)而 而伯樂不常有(連詞,表轉折)
執策而臨之(連詞,表順承)
5.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隻能屈辱于奴仆的手中,(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槽之間,不以千裡馬而著稱。
(2)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吃不飽,氣力不夠,它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就表現不出來。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想和普通馬一樣尚且不能得到,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裡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使千裡馬的)正确方法,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真的沒有千裡馬嗎?恐怕是不知道千裡馬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