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輕黃體性柔,
情疏迹遠隻香留。
何須淺碧輕紅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擁鴿天·桂花》中盛贊桂花的詞。除了香味濃郁,桂花也是中藥的一種。
中藥 桂花
桂花是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以花、果實及根入藥。秋季采花,春季采果,四季采根,分别曬幹。桂花也稱銀桂、木犀、九裡香。
桂花作為中藥最早被收入《唐本草》中,言其皮“治百病,養精神,和顔色…”。而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雲:“其花有白者為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者。……惟花可收茗、浸酒、鹽漬,及作香擦發澤之類。”
桂花味辛香,其性溫,入肺、脾、腎經,功能溫肺化飲、散寒止痛,可用于痰飲咳喘、脘腹冷痛、經閉腹痛、牙痛等。《陸川本草》稱桂花“治痰飲喘咳”。果:暖胃,平肝,散寒。用于虛寒胃痛。根:祛風濕,散寒。用于風濕筋骨疼痛,腰痛,腎虛牙痛。
桂花四大功效
1.健胃
适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炎症性腸病之人。可輔助治療虛寒性的胃痛,比如:秋冬季節胃疼加重人群。
2.生津
适用于高血壓病、糖尿病屬陰津虧損證之人,可緩解頭暈、腰痛、畏寒、大便溏、小便清長、脈沉細等症。對腹痛、拉肚子、腸鳴下瀉、便血等都有一定的幫助。
3.化痰
适用于肺津不足,慢性咳嗽、喘症之人。有輔助稀釋痰液、平喘的功效。
4.化瘀
适用于女性經期痛經之人,有美容養顔、滋養肝血、調節月經等功效。
桂花子性味辛、甘,溫,有暖胃、平肝、散寒功效。用于虛寒胃痛。
桂根性味甘、微澀,平,有祛風濕、散寒的功效。用于風濕筋骨疼痛,腰痛,腎虛牙痛。
枝葉及根煎汁敷患處,可活筋骨止疼痛,治風濕麻木等症。
桂花的故事
桂花為我國傳統名花之一,早在《呂氏春秋》一書中就有“物之美者,招搖之桂”的記載。《楚辭·遠遊》亦有“嘉南洲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的說法。可見桂花早在2000多年前就作為觀賞植物了。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地官府已經将桂花作為名貴花木和上等貢品加以栽種,晉代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陶桂十株。”
而唐宋時期,桂花栽培可謂十分盛行,兩代文人墨客吟誦桂花更是蔚然成風。如宋代韓子蒼詩曰:“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鬥香。”同代的鄧志宏《詠桂》也道:“清風一日來天阙,世上龍涎不敢香。”
桂花與中國園林也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園林棋布的蘇杭,從大街小巷到秀麗景區都不乏桂花馥郁香氣,在1982年和1983年,桂花就先後被園林棋布的蘇、杭兩市選為市花。
桂花食療方
桂花茶
桂花的香氣可以舒緩情緒,取3~5克桂花用開水泡茶飲,可舒肝氣、散寒氣、美白肌膚、健脾暖胃、潤腸通便,對口腔炎、皮膚幹裂、牙周炎以及聲音沙啞等均可起到一定的療效。
桂花酒
材料:鮮桂花200克、紅棗100克、龍眼肉50克、白參10克、米酒2000克、白糖200克。
做法:收集到新鮮桂花後,先放置陰涼通風處風幹一夜,然後以每斤桂花加四兩白糖(或碎冰糖),與花拌勻,放入酒缸内任其發酵2日-3日,加入米酒(亦可用高粱酒),密封窖藏,一年後啟封,再加入白參、紅棗浸泡1月左右,即可開啟飲用。
功效:桂花酒有開胃醒神、健脾補虛、疏肝解郁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廣大女性及愛生悶氣的人飲用。
溫馨提示:自制桂花酒易出現操作上的問題,如:雜質去除不完全,可能細菌感染,也無法明确把握酒的度數。想喝桂花酒又沒有把握能釀好的朋友們,建議到正規商超購買低度數桂花酒飲用,但不宜多飲、空腹飲,以免傷肝傷胃傷胰腺,且每次飲用控制在50ml或酒量的1/4左右。
桂花糕
桂花還可以做成桂花糕,桂花糕有多種風味,下面以傳統的熱制法為例。
原料:糯米粉150克,溫水200克,澄粉75克,色拉油40克,白砂糖80克,幹桂花30克,蜂蜜适量。
做法:
1.白糖加入溫水中,攪拌至融化。
2.過篩加入糯米粉和澄粉,攪拌至無顆粒。
3.加入色拉油,攪拌至水油混合。
4.容器内壁刷色拉油。
5.把混合好的原料倒入容器,靜置40分鐘。
6.冷水入鍋,水開後蒸30分鐘。蒸好脫模,待涼後用刀蘸水切塊,撒上幹桂花,澆上蜂蜜水即可。
做出來的桂花糕呈白色,若希望做成晶瑩、半透明啫喱的需要用到魚膠粉(又稱吉利丁粉)的冷制法。
提示:
由于新鮮桂花中含有單甯,味道苦澀,而且缺乏香味,所以要經過處理後才能食用。
剛摘下的桂花要先挑去雜質,再将桂花放在淡鹽水裡浸泡10分鐘以上,再倒入洗菜籃裡,用淋浴頭的花撒沖洗新鮮桂花,這樣就能把桂花洗幹淨,而且不會把桂花弄傷。
然後攤開用吹風機快速吹幹桂花表面的水分,切記不要放在太陽下曬或陰幹,以免香味流失。若覺得處理新鮮桂花太過麻煩,也可直接購買幹桂花。■
【來源:本文内容綜合自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本草拾趣》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