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作為禮儀之邦,講究尊老愛幼。孝道,在自古華夏的禮節中最為講究,“百善孝為先”這也是當今社會所宣揚和提倡的。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慶生的習俗。孩子新生有滿月、滿歲禮,成年有成年禮,這些都與我們的慶生習俗分不開,其實中國人是比較有儀式感的。
在一種慶生活動中,還有一個重大的慶生環節就是給老人“過壽”,過壽是子女們為老人舉行的較為盛大的一個生日宴。但是又跟普通的生日有所區别,講究的更多,也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忌諱的。
過壽的由來
過壽開始于唐代以後,像《詩經》《史記》均有祝壽的相關記載。過壽在民間也有讨彩頭的說法。因為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醫療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古人的壽命有限。長壽的人很少見。所以古人想通過過壽的方式,讨一個好彩頭,以此來為自己祈禱、祈福,阖家團圓一起慶祝的一個儀式。
過壽一般從我們熟悉的“六十大壽”開始。不年齡斷做壽的叫法和稱呼上也有不同,其中六十歲的壽辰被稱為“下壽”,而七十歲的壽辰則稱為“中壽”,八十歲的壽辰稱為“上壽”,九十歲的壽辰稱為“耋耄壽”,一百歲的壽辰稱為“期頤壽”。
過壽的講究一般來說,逢十的壽辰是比較受到重視的。但是民間有很多做壽的說法和講究,就是“做九不做十”,意思就是在虛歲的時候做逢十的整壽。聽起來可能會比較拗口,但是舉例一說大家就能明白,打個比方就是在“六十九歲的時候,來操辦七十歲的生日壽宴”的意思。因為“九”有長長久久之意,也是為了讨個好彩頭,讨個長長久久的好福分。“十”在諧音上會有不好的聯想,所以有些地方有“做九不做十”這樣的講究。
但是也有的地方是講究男性過九,女性過十。這是根據古人的陰陽兩極之說來定的,古人們認為男性代表陽剛之氣,陽為單數所以男性過“九”。而女性則是代表陰柔之美,陰為雙數,所以女性則反過來“過十不過九”。一陰一陽,一正一反才是萬物協調之本,陰陽調和之道。
還有就是做壽一旦開始,是不能中途中斷的,這樣是非常不吉利的。在民間,這就是所謂的“斷頭生”。如果第一年舉辦的是邀請了朋友親戚的壽辰,那麼往後的壽辰也要同樣地邀請親人朋友。
操辦的歲數要十分注意下面幾個歲數時段,“55歲、66歲、73歲、84歲”這幾個歲數的壽宴有的地方流傳是不能舉辦的。因為據典故所說,這幾個年齡段的老人是要特别留意的,是容易遇到小災小災的年齡時段,隻要躲過了,就能長命百歲。
過年吃什麼有講究
我們都知道,過年要吃的必然就有長壽面。因為長壽面的烹饪方式不複雜,簡單方便。而且面條又細又長,有長壽延年之意,作為壽星,是要第一個挑起第一根長壽面吃掉,吃的過程中不能咬斷面條。
有些地方則要吃壽桃,說起壽桃,大多是由面揉捏而成桃子形狀的面點。做好形狀,在點上類似桃子一樣顔色,看着非常的好看。而且壽桃也是一個好兆頭、好彩頭。我們看過的西遊記中也有詳細描述“王母娘娘蟠桃盛宴”的場景。壽桃就是吃了長命百歲的蟠桃的象征,寓意吃了以後長命百歲。
有的地方呢也有出嫁的女兒帶紅燒肉回家給老人吃的習俗,根據地方不同還是會有一些差異的。但是相同的是兒女們盡孝的那一份心意,這時中國人最質樸的敬老、愛老的一種表達方式。
俗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都希望家中的老人健健康康,長命百歲。過壽是各種讨彩頭的形式,也是對老人的一種祝福和祝願,希望他們能安安康康地安享晚年。這是一種尊老、愛老的表現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孝道的一種傳承,也是兒女們借着老人過壽的時間,齊聚一起,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這才是過壽最有意義的地方。
兒女各自成家以後都有自己的小家庭要兼顧,平時很難有機會聚在一起,借着給老人過壽,親人們歡聚一堂,這是一個難得增進親人之間聯系的契機,隻要家中老人尚在,兄弟姐妹們就能以此齊聚一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