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園叢書
澄懷園語卷之四
桐城張廷玉硯齋
【原文】
張江陵在位時,有人贈對聯曰:
“上相太師,一德輔三朝,功光日月;
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北江陵(今湖北荊州)人,世稱張江陵。明朝萬曆時期的内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元年(1567),張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内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穆宗駕崩,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登基後,因為李太後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張居正代替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尚且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在任内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可謂朝廷财力雄厚。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将鎮守北方邊關,用淩雲翼、殷正茂等人領兵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可謂政令通暢無阻,政體為之肅然。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卒,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谥文忠。
張居正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但去世後被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抄家,封谥賞賜全部褫奪,至明熹宗朱由校天啟二年(1622),恢複名譽,時隔四十年。
張廷玉大學士主持編纂的《明史》評價認為,張居正通識時變,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緻禍發身後。《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這段評論的大意是說,張居正通曉辨識時勢變化,勇敢擔當重任大事。神宗朱翊鈞萬曆剛親政時,他轉起衰敗,振興危局,不能說他不是幹練濟世的人才。但他高位威權的操縱,幾乎使得君主皇帝受到震動,而心有疑慮,終于導緻引發了死後的災禍。《尚書》太甲下篇裡說,“做臣子的人,不能因為得寵,而自居功勞。”這可不能不引以為戒呀!
富豪作家石悅,也就是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對張居正的評價結論為,“他是一個天才,生于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敢于改革,敢于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下面看看這副對聯的具體内容。
“上相”,首位最高貴的宰相。張居正為吏部尚書,内閣首輔。
“太師”,朝廷太師、太傅、太保等三公中,太師最為尊貴,是治國輔皇的高官。張居正曆任建極殿大學士、太傅、太師。
“一德”,意為大德。德行高尚的人。
“輔三朝”,張居正先期輔佐世宗皇帝朱厚熜嘉靖朝,随後輔佐穆宗朱載垕隆慶朝,最終在神宗朱翊鈞萬曆朝達到高峰,權傾朝野,大放光彩。
“功光日月”,功業偉大與太陽月亮的光芒一樣。
“狀元”與“榜眼”,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名、第二名考生的美稱。
“二難”,兩件難事。
“登兩第”,兩次登上科舉考試錄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歲的張居正參加童子試,其機敏伶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翺的憐愛。李士翺囑咐他,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後盡忠報國,并替他改名為居正。同年,張居正做了補府學生。次年,張居正參加鄉試,因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阻撓而落榜,原因竟然是顧璘希望對張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嘉靖十九年(1540),才高氣傲的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十六歲成為一名少年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張居正二十三歲,殿試中獲得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學冠天人”,學問超出天仙神人。
“上相太師,一德輔三朝,功光日月;狀元榜眼,二難登兩第,學冠天人。”大意是說,張居正為當朝首位最高貴的宰相,最尊貴的太師, 是一位高尚大德,輔佐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皇帝,功業偉大,光芒萬丈,日月同輝;科舉考試高中狀元與榜眼,雖說是兩件難事,但是張居正兩次榮登科第,他的學問不僅超過了他們,甚至超出了天仙神人。
贈送這副對聯的獻媚之人,有意将張居正拔高許多,甚至可以說有些過分了。可惜張居正死後被抄家,遺患子孫,或許正是張居正生前高調誇耀自诩的因果。
第二副對聯曰:
庭訓尚存,老去敢忘佩服;
國恩未報,歸來猶抱慚惶。
嘉靖朝後期,至隆慶朝初年,任内閣首輔的徐階,罷相回歸故裡,在自家住宅廳堂上,懸挂了這副對聯。
徐階(1503-1583年),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齋。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世稱徐華亭。
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1523),徐階以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後因忤犯張孚敬,被斥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從此謹事上官。後又進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朝廷機要大事。徐階曾密疏皇帝,揭發鹹甯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寫青詞,為嘉靖皇帝朱厚熜所信任。和嚴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謹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階得知,朱厚熜皇帝對嚴嵩父子的不法行為,已有不滿,于是就命禦史鄒應龍參劾,終于使嚴嵩罷官,其子嚴世蕃谪戍。徐階取代嚴嵩而為首輔後,大力革除嚴嵩弊政,十分注重選拔任用人才,先後舉薦高拱、張居正等人進入内閣,大力營救被定死罪的戶部主事海瑞,因海瑞上疏指責皇帝過失,剛正不阿,直言敢谏。徐階年齡比海瑞要大十一歲,比張居正年長二十二歲。
徐階勤勉敬業,凡是皇上交給的任務,即使一夜不睡,也要準時完成,因此更加得到嘉靖皇帝的賞識。徐階曾經勸說皇帝停止随意捕殺邊鎮大臣,後因指揮明軍抵擋蒙古騎兵南下有功,升為建極殿大學士。
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死後,徐階起草遺诏,将在大禮議事件中獲罪的大臣全部平反,存者招用,死者優恤。诏書頒布的那天,許多大臣感激涕零。徐階執政期間,還減輕百姓負擔,清理鹽稅。他還廢除朝中的許多不必要的開支,尤其是穆宗皇帝朱載垕信奉道教的花費。他的做法,得到朝廷内外官民的普遍擁護,人們稱他為“名相”。
穆宗朱載垕皇帝行為荒誕不經,徐階經常勸阻他,穆宗十分厭煩。徐階很失望,于是上疏請求緻仕退休。正好給事中張齊,因為私人恩怨彈劾他,于是穆宗皇帝乘機允許他辭職回家。朝中百官紛紛上表奏章,請求留下徐階,并未得到朱載垕的恩準。
徐階回家後,自己的子弟橫行鄉裡,大量購置田産,徐家占地多達二十四萬畝,加上他的子弟與家奴為非作歹,緻使控告他的訴狀堆積如山。應天巡撫海瑞、兵憲蔡國熙秉公辦案,懲治了他的子弟家奴。徐階通過疏通張居正、戴鳳翔、陳三谟等人的關系,最終罷免了海瑞和蔡國熙。所以當時人稱,“家居之罷相,能逐朝廷之風憲。”意思是說,在家閑居的被罷免的宰相,卻能追逐幹擾朝廷的風紀法度。因此有人也把他稱為“權奸”。
萬曆十年(1582),徐階八十高齡,皇帝朱翊鈞專程派人前去慰問,并賜玺書金币。萬曆十一年(1583),徐階病卒,贈太師,谥号文貞。
人們對徐階的評價有天壤之别,名相與權奸并存。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内閣首輔朱國祯(1558-1632年),所著《皇明史概》卷三十八大事記中記載,“徐在事久,家富,傳言有田十八萬畝,諸子嗜利,奴仆多藉勢縱橫。”大意是說,徐階在朝廷任職時間長久,家中殷實富裕,傳說擁有田産十八萬畝,他的諸多子孫貪求私利,謀圖錢财,家奴仆傭很多人借助他的權勢,肆意橫行,無所顧忌。
再來看看這副對聯的具體内容。
“庭訓”,在這裡是指朝廷皇帝訓示。本意為當庭訓誡,泛指家庭教育,父母教誨。源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的記載,孔子在庭,其子伯魚趨而過之,孔子教以學《詩》《禮》。後世因稱父教為庭訓。
孔子的兒子,姓孔名鯉,字伯如。有一次孔子獨自站在庭院中,孔鯉快步從庭院走過,孔子問:“學《詩經》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訓示道:“不學《詩經》,就說不好話。”孔鯉就回去學《詩經》。又有一天,孔子又獨自站在庭院中,孔鯉快步從庭院走過,孔子問:“學《禮記》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訓示道:“不學《禮記》,就不懂得怎樣立身。”孔鯉就回去學《禮記》。
“佩服”,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欽佩信服,意為高度敬重,銘記在心,衷心信奉,遵守服從;二是穿戴官服,意指在朝為官之時的作為。
“國恩”,是指朝廷皇帝所賜予的恩惠。
“慚惶”,意為羞愧内疚,惶恐不安。
“庭訓尚存,老去敢忘佩服;國恩未報,歸來猶抱慚惶。”大意是說,朝廷皇帝的訓示,如今還在我徐階的耳邊響起,也在我徐階的心間銘記,雖然我徐階年老退休,離開朝廷,怎麼能夠膽敢忘記從前的經曆,那些令人欽佩信服的諄諄教導,還有那在朝為官的時時刻刻,點點滴滴。朝廷皇帝的恩惠,我徐階還沒有報答,雖然我徐階落葉歸根,回到故鄉,仍然還是慚愧内疚,惶恐不安。
此聯表達了徐階身居鄉野、懷念朝政、鞠躬盡瘁、無可奈何的複雜心情,雖然自我評價程度極高,有些自以為是的嫌疑,但言辭意旨謙虛低調,勝過張居正高調誇耀自诩很多。
第三副對聯曰:
但将藥裹供衰病,
未有涓埃答聖朝。
萬曆至天啟年間兩度出任内閣首輔的葉向高,在他的官邸所張貼的桃符圖畫兩邊,挂有這樣一副對聯,或者就是他家春聯的内容也不一定。
桃符是曆史悠久的中國民俗文化。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闆分别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将它懸挂、嵌綴或者張貼于門首,意在壓邪驅鬼,滅禍祈福。五代時在桃木闆上書寫聯語,其後書寫于紙上,稱為春聯。
葉向高(1559-1627年),字進卿,号台山,晚年自号福廬山人。福建福清人,世稱葉福清。
萬曆十一年(1583),葉向高考中進士,并于神宗萬曆、熹宗天啟年間,兩度出任内閣首輔大臣。在任期間大敗倭寇、驅趕荷蘭入侵者,粉碎了他們霸占台灣的圖謀。萬曆三十年(1602),葉向高推薦好友沈有容,出任福建水師參将,率軍平倭,取得東沙大捷。
葉向高善于決斷大事,任首輔期間,為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出謀劃策,調和大臣之間的關系,更對維護太子正統、遏制魏忠賢的勢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葉向高卒于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享年六十九歲。思宗朱由檢崇祯初年,追贈太師,谥号文忠。
“但将藥裹供衰病,未有涓埃答聖朝。”大意是說,無可奈何,不得不用藥囊來對付衰弱和疾病;慚愧内疚,沒有一點微小的功德報答朝庭皇帝。這副對聯,看起來尤其渾厚質樸,格調典雅,真摯感人。
張廷玉大學士說,徐階和葉向高兩位内閣首輔大學士,自己題寫的這兩副對聯作品,用現在的話來說屬于他倆原創,人們讀之感覺出來有着謙遜低調的風格,是大家能夠想象得到的吧。
張廷玉大學士引用了以上三副對聯,屬于張居正、徐階、葉向高等三位宰相大學士的廳堂挂件飾品,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九内閣篇“宰相對聯”條目,還有四副廳堂對聯,也是非常精彩的,補充進來與大家共同欣賞為快。
第四副是張居正引用前人詩句為聯,贈予同年殷士儋;
第五副是沈一貫引用唐代李适之詩句為聯;
第六副是皇帝禦書賞賜張居正的對聯;
第七副是罷職閑居的朝廷高官引用南宋喬行簡的聯語。
下面逐一分别看它一看。
第四副對聯曰:
山中宰相無官府,
天上神仙有子孫。
從前,内閣大學士殷士儋,被罷免宰相職位,住在他的故鄉曆城濟南,張居正用前人的詩句為對聯,寄贈于他,表達阿谀奉承與嘲笑戲弄,這樣兩種相反的意思兼而有之,大約各占其半。
張居正比殷士儋小三歲,且為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進士,同榜登科皆稱同年。能夠以聯相贈,看來兩人關系不錯,張居正羨慕殷士儋清閑自在,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或許也有兩人之間調侃取樂的玩笑因素。
《萬曆野獲編》原文标注,本聯出自宋人詩句,經查宋詩并未發現相同内容,倒是明朝開科狀元吳伯宗《挽上清張真人》詩中,有基本相同的兩句,詩曰:
“人間宰相無官府,
天上神仙有子孫。”
隻是上聯中“山中”與“人間”兩詞不同,但意境是一緻的,疑為張居正引用引用吳伯宗詩句,較為可信。張居正生于吳伯宗去世140年之後,且比他晚出生190年。
宋代文豪蘇東坡《借前韻賀子由生第四孫鬥老》詩雲:
“無官一身輕,
有子萬事足。”
假如有人将此詩句,加入上述吳伯宗詩句對聯,那樣的話,這副對聯的意思就會更加完整,而且更有意趣,其組合對聯如下:
山中宰相無官府,無官一身輕;
天上神仙有子孫,有子萬事足。
大意是說,民間山中的宰相,沒有官府,沒有官職,無官無職一身輕松;天下天上的神仙,也有子孫,也有事務,有子有孫萬事知足。當然,這樣編排或許也有人會說是畫蛇添足,節外生枝,弄巧成拙,其實不過玩玩而已,諸位不必過多計較。
吳伯宗(1334-1384年),名祐,以字行于世,明初金溪新田(今屬江西省東鄉縣)人,擅長天文星相。官至武英殿大學士。 曾祖吳可,宋登仕郎,漕貢進士,其兄弟吳名揚,參與文天祥勤王軍,入幕府;祖父吳泰運;父吳儀,字明善,元代鄉貢進士,時稱“東吳先生”。
關于漕貢進士,漕即漕運,各路轉運司現任官員的親戚參加省級考試,本路現任官員的随侍子弟和五服内親戚,以及寓居本路士人、有官文武舉人、宗女夫等,舉行考試,試法同州、府解試。漕試合格,按解額送禮部參加省試的舉人,稱漕貢進士。
鄉貢進士,即指地方的州縣官吏,依據私學養成的士人,經鄉試、府試兩級的選拔,合格者被舉薦參加禮部貢院所舉行的進士科考試,進士及第才授翰林學士,而未能擢第者,則稱鄉貢進士。
漕貢進士與鄉貢進士,實際上相當于正規科舉考試的舉人,雖說隻是虛名,但顯得高大上,好聽一點,尊重一些。
吳伯宗從小聰敏,十歲即通舉子學業,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鄉試中舉,名列第一,為解元;洪武四年(1371)會試列第二十四名;因原拟廷試第一的郭翀貌醜,擢吳伯宗為第一,為狀元,而且是明朝開科狀元,這個漏撿得實在是太好了,也是稀世少有的小概率事件,不能不驚歎人生命運的神奇。廷試時,洪武帝朱元璋親制策問,欽點狀元,賜給冠帶袍笏,授禮部員外郎。參與會修《大明日曆》及後妃功臣傳,書籍修成,又賜衣襪。
吳伯宗為人溫厚,但内剛外柔,不附權勢,不屈奸邪。時值左丞相胡惟庸當權,結黨營私,玩弄權術。他不肯随附,胡惟庸懷恨在心,借事将其谪居鳳陽。他沒有畏縮,仍然上書直論時政,指斥胡惟庸專橫跋扈,不守朝廷法紀,不宜委以重任,否則将危害國家。疏中列舉事實,分析合情合理。太祖朱元璋得奏,召吳還朝,賜衣鈔。出使今為越南的安南,他不辱使命,尋得四馴象歸來後,授國子助教,進講東宮,改任翰林典籍。
一次,太祖朱元璋出十題,命吳伯宗即賦,他才思敏捷,揮筆立就,詞意清新,氣勢磅礴,甚得太祖贊賞,賜予織金錦衣。封為太常寺丞,他辭謝不就,改任國子監司業,又不去,因而被貶為金縣(今甘肅省榆中縣)教授,途中召回,授為翰林檢讨。
洪武十五年(1382),吳伯宗被晉為武英殿大學士。九月,奉命與翰林學士李翀 、回回大師馬沙亦黑、馬哈麻等人翻譯《回回曆》《經緯度》《天文》等書。次年二月,譯完《天文》書,吳伯宗寫序曰:“西域天文書與中國相傳殊途同歸。”“刻而列之,與中國聖賢之書并傳并用,豈惟有補于當今,抑亦有功于萬世。”從此,《回回曆》與我國《大統曆》相參為用。
吳伯宗後因其弟吳仲實任三河(今河北省三河市)知縣時,薦舉不實,受到株連,降為檢讨。洪武十七年(1384)夏,因太祖朱元璋偶有詢問,吳伯宗以非所職掌,難以為答,而觸怒洪武帝,被谪居雲南,暴卒于途,年僅五十一歲。東宮太子悼其不幸,令其家護喪歸葬。吳伯宗無子,殁時囊空如洗,賴妻龔氏勉力維持,才得以返裡。吳伯宗著有《榮進集》四卷行于世。
張居正同年殷士儋(1522-1581年),字正甫,又字棠川,濟南曆城人,世稱“殷曆城”,因官至内閣大學士,又稱“殷閣老”。
殷士儋自幼勤奮好學,嘉靖十九年(1540)考中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授任翰林院檢讨。後充任裕王朱載垕的講官。後又遷為右贊善,進官洗馬,仍負責教育裕王。
穆宗朱載垕隆慶元年(1567),升為侍讀學士,掌翰林院事務,進禮部右侍郎,不久又任吏部右侍郎。翌年春,升為禮部尚書,掌管詹事府事務。冬,又回禮部掌理部務。隆慶三年(1569),兼任文淵閣大學士,後晉升少保,改為武英殿大學士。
隆慶四年(1570)正月,發生日食和月食,殷士儋借此上疏言事,提出“布德、緩刑、納谏、節用”等計策建議,令大小官員關心民間疾苦。不久,進為太子太保,一年四季進講《祖訓》《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等書,深得隆慶帝朱載垕嘉許。 但卻遭到首輔高拱的排擠打擊。隆慶五年(1571),殷士儋多次上疏請求辭官返歸故裡,獲隆慶帝旨準并賜給道裡費,仍領薪俸。
殷士儋回濟南後,選定元代萬竹園故址為栖身之處,築室于灤水之濱,取名“通樂園”,在園内壘山疊石,疏泉築亭,構舍植花,著書講學,從者如雲。居家十一年,于萬曆九年(1581)五十九歲去世,葬于曆城濟南黨家莊東鳳凰山南麓。朝廷追贈太保,谥号“文通”,後改谥号為“文莊”。
第五副對聯曰:
避賢初罷相,
樂聖且銜杯。
明朝萬曆年間,内閣首輔沈一貫辭職謝事,回到故鄉居住,直接使用唐太宗李世民曾孫、左相兼兵部尚書李适之的詩句為聯,懸挂于廳堂之上。
古時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上聯中的“賢”喻指李林甫,下聯中的“聖”暗喻李适之自己,都是雙關語,沈一貫也借此表達與李适之同樣的心情。
李适之性情粗疏率直,坦蕩豪放,平易近人,擔任左相期間,時人稱譽非常美好,卻被李林甫陷害,等到他被罷免宰相之後,朝廷官員雖然知道他沒有什麼罪過,但懾于李林甫的淫威,晉見問候的人還是非常少,李适之意氣不暢,憤忿不平,日飲烈酒,酣暢恣逸,寫《罷相作》詩曰:
“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借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大意是說,小人春風得志,自己剛剛被罷相位,避位讓賢;快樂自己,隻有端起酒杯,痛飲一番。現在門庭冷落車馬稀少,我想問一問門前路過的客官,今天能夠幾個親朋故舊,能夠到我這裡來飲酒唱和。
李适之善飲酒,可謂豪飲。杜甫《飲中八仙歌》詩中,詠李适之句雲:“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鲸吞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大意是說,左相李适之,每日興起,不惜花費萬千酒錢,他狂飲起來,如長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舉杯豪飲,是為了自己脫略政事,以便避禍讓賢。
沈一貫情同李适之,然而他倆都是什麼樣的人,又有什麼樣的經曆命運呢?
沈一貫(1531-1615年),字肩吾,又字不疑,子唯,号龍江,又号蛟門。鄞縣(今浙江甯波鄞州)人,世稱沈四明。曆史上甯波府别稱四明,緣自甯波境内有座四明山,也稱金鐘山,又名句餘山,傳說山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實則因其大俞山峰頂有個“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過四個石窗洞照射進去,故稱四明山。
沈一貫為明朝萬曆年間首輔及詩人,為當時著名詩人沈明臣的從子,具有較高的詩文造詣。
穆宗朱載垕隆慶二年(1568),沈一貫三十八歲,科舉考試取為三甲進士第136名,當選庶吉士,不久授予他檢讨的官職。 明代慣例在二甲36名之後,能夠成為内閣首輔的人很少,但沈一貫做到了。
萬曆二年(1574),沈一貫出任會試同考官,之後曆任翰林院編修、日講官兼經筵講官。張居正主政時,沈與張多有不合,因關于忠孝的言論,使張居正認為沈一貫在諷刺自己,長期被閑置不用。張居正死後改任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曆任侍讀學士、右春坊右谕德、吏部左侍郎兼侍讀學士,加太子賓客。
萬曆十二年(1584),沈一貫升作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教習庶吉士,為郭正域師。萬曆二十三年(1595),以東閣大學士參與機務。萬曆二十九年(1601),成為當朝首輔。
當時萬曆皇帝長期稱病,疏于朝綱,大權遂落沈一貫手中。他網羅朋黨,大力排除異己。其執政後期,楚太子獄、妖書案、辛亥京察案三事均與他有直接關系,故而彈劾他者甚衆。
萬曆三十四年(1606),沈一貫考察京官京察時,庇護同黨,打壓異議,而引公憤,再次遭到彈劾,憤而告病請退,歸鄉後上書谏言的人,仍然沒有停止對他的議論,受到世人影響的家鄉人,也對他有許多誤解與诋毀。沈一貫杜門不出達十年之久,整日埋頭詩書著述,于八十四歲去世,賜太傅,谥文恭。
沈一貫著述頗豐,如《經濟宏猷》(十六卷)《經世宏辭》(十五卷)《敬事草》(十九卷)《喙鳴詩集》(十八卷)《詩經注》《老子通》《莊子通》《易學》《四明文征》《叙嘉靖間倭入東南事》等等。
唐代宗室宰相李适之(694-747年),原名昌,祖籍隴西成紀,唐太宗李世民曾孫,恒山王李承乾之孫。
李适之在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入仕,被授為左衛郎将,後曆任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陝州刺史、河南尹。他治政寬和,深受屬下愛戴。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四年(736),鑒于谷水、洛水年年泛濫,耗費民力,玄宗遂命李适之修築堤防。李适之花費内庫錢财,修築上陽、積翠、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禦谷洛水患。唐玄宗為李适之勒石記功,并讓永王李璘書寫碑文,皇太子李瑛題寫碑額,又進李适之為禦史大夫。
開元二十七年(739),李适之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并代理節度使事務。他上疏皇帝,請求将祖父李承乾與父親李象改葬于昭陵。唐玄宗遂追贈李承乾為恒山愍王,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又追贈他的伯父、兄長等人。不久,李适之被拜為刑部尚書。
天寶元年(742),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任左相,并兼任兵部尚書,封清和縣公。李适之拜相後,與中書令李林甫争權,但因性情粗疏,常中李林甫的圈套。李林甫曾對李适之道:“華山有金礦,開采可以富國,皇帝還不知道。”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時,将華山金礦奏知唐玄宗李隆基,玄宗又詢問李林甫。李林甫道:“臣早就知道此事,但是華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氣所在,不宜開鑿,臣便沒有提及。”玄宗便認為李适之慮事不周,對他道:“你以後奏事時,要先與李林甫商議。”李适之從此逐漸被玄宗皇帝疏遠。
當時,與李适之交好的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刑部尚書韋堅、戶部尚書裴寬、京兆尹韓朝宗等人,先後遭到李林甫的中傷構陷,被貶官流放。李适之驚懼不安,便上疏請求改任散職。
天寶五年(746),李适之被罷去相位,改授太子少保。他欣然不已,自以為可以避免災禍。他宴請親朋,于席間賦詩道:“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同年七月,李林甫上疏朝廷,誣稱李适之與韋堅等人結成朋黨。韋堅因此被長期流放臨封(在今廣州),李适之則被貶為宜春太守。
天寶六年(747),禦史羅希奭奉李林甫之命,将韋堅、裴敦複、李邕等人殺害于貶所。各地官員聞聽羅希奭之名,無不恐惶驚駭。不久,羅希奭前往宜春郡。李适之驚懼之下,服毒自盡,享年五十四歲。
第六副對聯曰:
志秉純忠,正氣垂之萬世;
功昭捧日,休光播于百年。
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為了哄騙張居正好好幹活,在他的家鄉賞賜一棟宅第給他,并禦筆親自撰寫匾額對聯予以嘉獎。
據明代王世貞《弇山堂别集》卷十一“特賜額号”條目記載,萬曆皇帝給張居正宅第賞賜多副牌匾對聯,其中廳堂匾額題寫“純忠”,左邊匾額題寫“社稷之臣”,右邊匾額題寫“股肱之佐”,廳堂對聯為,“志秉純忠,正氣垂之萬世;功昭捧日,休光播于百年。”閣樓匾額題寫“捧日”,全部都是朱翊鈞皇帝禦筆書寫。
“志秉純忠,正氣垂之萬世;功昭捧日,休光播于百年。”大意是說,立志秉承純正忠厚,浩然正氣留傳千秋萬代;功績昭彰輔佐帝王,盛美光華傳播世紀百年。
看看萬曆皇帝禦制禦書所用的詞語,社稷、股肱、純忠、捧日、正氣、休光、萬世、百年等等,可以說是特别的恩典,極緻的褒獎,把張居正吹上了天,甚至超過了皇帝本人,名過其實,必遭禍殃,真可謂捧殺。
張居正死後,屍骨未寒,萬曆皇帝朱翊鈞就派人抄了他的家,連賞賜的住宅也沒有保住,但匾額對聯為皇帝禦制禦書,不知道當時那些抄家的主事官員,怎麼處理這些東西,才能不會傷害萬曆皇帝本人的自尊與臉面。
明神宗朱翊鈞(1562-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後李氏。隆慶二年(1568)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明穆宗朱載垕駕崩,十歲的朱翊鈞即位,年号萬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内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國力得到恢複,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皇帝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的風範,主持著名的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因無像張居正那樣的朝臣督導,朱翊鈞執政後期,長期不上朝,倦于朝政,荒于政事,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征礦稅是在位期間的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但明朝這個時期的經濟,仍處于當時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并起步走向活潑和開放。外國傳教士紛紛來華,例如利瑪窦就觐見過萬曆皇帝,開始西學東漸,整個社會也出現了反對封建禮教與個性解放的精神。萬曆四十八年(1620),朱翊鈞皇帝駕崩,享年五十八歲,廟号神宗,谥号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定陵。
第七副對聯曰:
無子無孫,盡是他人之物;
有花有酒,聊為卒歲之歡。
《萬曆野獲編》作者明代沈德符(1578-1642年),曾經在京都看到一個罷職閑居的朝廷高官,也許是大内太監也不一定,廳堂上書寫懸挂了這樣一副對聯。内容采用南宋宰相喬行簡《晚年自況》的話語,大意是說,沒有子孫的後繼傳承,所有東西都是别人的财物,隻能借助鮮花美酒,無可奈何地勉強度過一年又一年的歡娛時光。這個人很懂得通達生命,但言下仍然透露出了幾分憂愁與凄涼。
喬行簡(1156-1241年),字壽朋,浙江東陽人,南宋大臣。宋光宗紹熙年間進士,宋理宗時曾任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進知樞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軍國重事,并被封為魯國公。
喬行簡初從呂祖謙學。南宋光宗趙惇紹熙四年(1193)進士。曆任宗正少卿、秘書監、工部侍郎兼國子監司業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讨等官職。理宗頒《求賢》《求言》二诏後,喬行簡上疏言:“二诏之頒,果能确守初意,深求實益,則人才振而治本立,國威張而奸宄銷。臣竊觀近事,似或不然。”在列舉若幹時弊後,又說:“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治亂安危,莫不由此。”升侍讀兼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先後代理禮部尚書、刑部尚書。
理宗趙昀紹定五年(1232),喬行簡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時議收複三京,喬行簡進言:“自古英君,必先治内,而後治外。”“帝王欲用其民者,必得其心,以為根本。數十年來,上下皆懷利以相接,而不知有所謂義。民方憾于守令,緩急豈有效死勿去之人?卒不愛其将校,臨陣豈有奮勇直前之士?”尋拜右丞相。端平三年(1236),升左丞相。嘉熙三年(1239),授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每以皇帝遊曆關隘重地為念,請建節度宣撫使,提兵戍夔,邊事稍甯。嘉熙四年(1240),加少師、保甯軍節度使、醴泉觀使,封魯國公。卒于家,享年八十六歲,贈太師,谥文惠。
上面粗略地叙述了七副宰相高官堂聯的主旨大意,并簡要地介紹了其人其事梗概大略,其實他們都是當時鼎鼎有名的牛人大咖,每個人都有非常豐富人生經曆。總而言之,人們廳堂所挂内容不一、形式多樣、異彩紛呈的對聯,既是主人真情實感的體現,又是他們命運境界的期盼,透過文字,可見精神。
《增廣昔時賢文》有句名言:“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新人踏着舊人的足迹,實質上并沒有什麼很大不同,當今時代仍然還是有人高調放肆,有人低調沉穩;有人飛揚跋扈,有人虛心禮讓;有人誇耀自诩,自我标榜,有人謙虛謹慎,克己奉公。每個人閱讀這些對聯,都會從不同角度層面,得到不同的體會感受,但都不外乎心靈深處的那一點善惡,隻是組合程度不同而已。關于善惡,王陽明心學四句教,為我們作出了高度概括: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閱讀廳堂對聯,略知其人其事,當下所思所悟,我們究竟又能看到些什麼呢?
既見新人笑,又見舊人哭;
隻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不見新人笑,隻見舊人哭;
不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反之,
既見新人哭,又見舊人笑;
隻見新人哭,不見舊人笑;
不見新人哭,隻見舊人笑;
不見新人哭,不見舊人笑。
人剛出生的時候,自己哭,衆人笑;人将死去的時候,衆人哭,自己笑。哭哭笑笑,便是人生;笑笑哭哭,寫就曆史。
【參引】
附1: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九
内閣
【宰相對聯】
江陵盛時,有送對聯谄之者,雲:
“上相太師,一德輔三朝,功光日月;
狀元榜眼,二難登兩第,學冠天人。”
江陵公欣然懸于家之廳事。
先是華亭公罷相歸,其堂聯雲:
“庭訓尚存,老去敢忘佩服;
國恩未報,歸來猶抱慚惶。”
雖自占地步,然詞旨謙抑,
勝張之誇诩多矣。
往年殷曆城罷相在裡,
張江陵以宋詩為對聯寄之曰:
“山中宰相無官府,
天上神仙有子孫。”
蓋谀與嘲各半。
頃者沈四明謝事居家,則直用李适之語雲:
“避賢初罷相,
樂聖且銜杯。”
又今相國福清公邸中所粘桃符,則雲:
“但将藥裹供衰病,
未有涓埃答聖朝。”
尤為渾雅。
他宰相翟諸城、嚴常熟、申吳門諸堂聯,
則陳眉公已記之矣。
江陵公初賜第于鄉,上禦筆親勒堂對曰:
“志秉純忠,正氣垂之萬世;
功昭捧日,休光播于百年。”
可謂異典極褒。
至癸未籍沒,則并第宅不保矣。
但對聯為禦制禦書,不知當時在事者,何以處此?
嘗于都下見一罷閑中貴,堂中書一對雲:
“無子無孫,盡是他人之物;
有花有酒,聊為卒歲之歡。”
又全用南宋宰相喬行簡詞中語,
此輩亦知達生如此。
附2:清代梁章钜《楹聯續話故事》(節選)
陳眉公繼儒《見聞錄》雲:
翟公栾嘗自制對聯雲:
“靜亦靜,動亦靜,五髒克消夫欲火;
榮亦忍,辱亦忍,平生不履于危機。”
常熟嚴公讷輔政時,封公尚在,其門聯雲:
“堂上雙親壽;
朝中一品家。”
申公時行解相印歸,其堂聯雲:
“無毀無譽,三代直道而行;
知止知足,四時成功者退。”
陸文裕公在京邸中,則榜世廟禦撰一聯雲:
“抑人是自抑;
揚人其自揚。”
都城鄭宮保敬庵諱紳者,以工部尚書告老,其堂聯雲:
“世多君子扶皇極;
天放閑人養太和。”
翟中丞諱鵬者,其堂聯雲:
“徒有寸丹懸帝阙;
竟無尺素達權門。”
王中丞玑,更号六陽山人,嘗榜其堂曰:
“偶爾謝上天富貴;
歸來作平地神仙。”
又有:
“天上有人扶日月;
山中安我老漁樵。”
吾鄉包公節與弟孝,以兄弟進士為南北兩台。
其門聯雲:
“兄進士,弟進士,一天雨露;
南禦史,北禦史,兩地風霜。”
湯東谷廳事春聯雲:
“東坡居士休題杖;
南郭先生且濫竿。”
後廳曰:
“片言曾折獄;
一飯不忘君。”
蓋東谷嘗從興濟伯楊忠定公奉迎銮輿,故雲。
其東偏曰:
“暫拄西山笏;
閑開北海尊。”
其西偏曰:
“長身唯食粟;
老眼漸生花。”
豪俠之氣可以想見。
附3:孔子《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第十三章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詩乎?’
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禮乎?’
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
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附4:明初吳伯宗《挽上清張真人》
兩漢相傳道德尊,
羽衣凫舄至今存。
人間宰相無官府,
天上神仙有子孫。
幾度乘鸾來帝阙,
一朝騎鶴上仙阍。
歸來龍劍依然在,
夜月明來繞故村。
附5:宋代蘇轼《借前韻賀子由生第四孫鬥老》
今日散幽憂,彈冠及新沐。
況聞萬裡孫,已報三日浴。
朋來四男子,大壯泰臨複。
開書喜見面,未飲春生腹。
無官一身輕,有子萬事足。
舉家傳吉夢,殊相驚凡目。
爛爛開眼電,硗硗峙頭玉。
但令強筋骨,可以耕衍沃。
不須富文章,端解耗紙竹。
君歸定何日,我計久已熟。
長留五車書,要使九子讀。
箪瓢有内樂,軒冕無流矚。
人言适似我,窮達已可蔔。
早謀二頃田,莫待八州督。
附6:唐代李适之《罷相作》
題注:
《本事》雲:
“适之疏直坦夷,
為相,時譽甚美,
為李林甫所搆。
及罷免,朝客雖知無罪,谒問甚稀。
适之意憤,日飲醇酣恣,且為此詩。
林甫愈怒,終遂不免。”
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按:“為”一作借
附7:明朝内閣首輔表
内閣初期
1、黃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進,十一月降。1402年。(即建文四年,年号由已篡位的朱棣廢除,下同)
2、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進,永樂五年二月罷。1402年-1407年。
3、胡廣:永樂五年二月進,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
4、楊榮:永樂十六年五月進,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年-1424年。
内閣制度完善時期
5、楊士奇:永樂二十二年八月進,正統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6、楊溥:正統九年三月進,十一年七月卒。1444年-1446年。
7、曹鼐:正統十一年七月進,十四年八月卒。1446年-1449年。
8、陳循:正統十四年八月進,天順元年正月罷。1449年-1457年。
8、高榖:天順元年正月代,二月緻仕。1457年。
9、徐有貞:天順元年二月進,六月罷。1457年。
10、許彬:天順元年六月進,七月罷。1457年。
11、李賢:天順元年七月進,成化二年三月丁憂。1457年-1466年。
12、陳文:成化二年三月進,五月降。1466年。
13、李賢:成化二年五月複,十二月卒。1466年。
14、陳文:成化二年十二月進,四年四月卒。1466年-1468年。
15、彭時:成化四年四月進,十一年三月卒。1468年-1475年。
16、商辂:成化十一年三月進,十三年六月緻仕。1475年-1477年。
17、萬安:成化十三年六月進,二十三年十月罷。1477年-1487年。
18、劉吉:成化二十三年十月進,弘治五年八月緻仕。1487年-1492年。
19、徐溥:弘治五年八月進,十一年七月緻仕。1492年-1498年。
20、劉健:弘治十一年七月進,正德元年十月緻仕。1498年-1506年。
21、李東陽:正德元年十月進,七年十二月緻仕。1506年-1512年。
22、楊廷和:正德七年十二月進,十年三月丁憂。1512年-1515年。
23、梁儲:正德十年三月進,十二年十一月降。1515年-1517年。
24、楊廷和:正德十二年十一月複,嘉靖三年二月緻仕。1517年-1524年。
25、蔣冕:嘉靖三年二月進,五月緻仕。1524年。
26、毛紀:嘉靖三年五月進,七月緻仕。1524年。
27、費宏:嘉靖三年七月進,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28、楊一淸:嘉靖五年五月進,七月降。1526年。
29、費宏:嘉靖五年七月進,六年二月緻仕。1526年-1527年。
30、楊一淸:嘉靖六年二月進,八年九月緻仕。1527年-1529年。
31、張璁:嘉靖八年九月進,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緻仕。1529年-1531年。
32、翟銮:嘉靖十年七月進,十月降。1531年。
33、張孚敬:嘉靖十年十月複,十一年八月緻仕。1531年-1532年。
34、方獻夫:嘉靖十一年八月進,十二年四月降。1532年-1533年。
35、張孚敬:嘉靖十二年四月複,十四年四月緻仕。1533年-1535年。
36、李時:嘉靖十四年四月進,十七年十二月卒。1535年-1538年。
内閣鼎盛時期
37、夏言:嘉靖十七年十二月進,十八年五月緻仕。1538年-1539年。
37、顧鼎臣: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38、夏言:嘉靖十八年五月複,嘉靖二十年八月緻仕。1539年-1541年。
39、翟銮:嘉靖二十年八月進,十月降。1541年。
40、夏言:嘉靖二十年十月複,二十一年七月罷。1541年-1542年。
41、翟銮:嘉靖二十一年七月進,二十三年八月罷。1542年-1544年。
42、嚴嵩:嘉靖二十三年八月進,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43、夏言: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複,二十七年正月緻仕。1545年-1548年。
44、嚴嵩:嘉靖二十七年正月進,四十一年五月罷。1548年-1562年。
45、徐階:嘉靖四十一年五月進,隆慶二年七月緻仕。1562年-1568年。
46、李春芳:隆慶二年七月進,五年五月緻仕。1568年-1571年。
47、高拱:隆慶五年五月進,六年六月罷。1571年-1572年。
48、張居正:隆慶六年六月進,萬曆十年六月卒。1572年-1582年。
49、張四維:萬曆十年六月進,十一年四月丁憂。1582年-1583年。
50、申時行:萬曆十一年四月進,十九年九月緻仕。1583年-1591年。
内閣動蕩時期
51、王家屏:萬曆十九年九月進,二十年三月緻仕。1591年-1592年。
52、趙志臯:萬曆二十年三月進,二十一年正月降。1592年-1593年。
53、王錫爵:萬曆二十一年正月進,二十二年五月緻仕。1593年-1594年。
54、趙志臯:萬曆二十二年五月進,二十九年九月卒。1594年-1601年。
55、沈一貫:萬曆二十九年九月進,三十四年七月緻仕。1601年-1606年。
56、朱赓:萬曆三十四年七月進,三十六年十一月卒。1606年-1608年。
57、李廷機:萬曆三十六年十一月進,四十年九月緻仕。1608年-1612年。
58、葉向高:萬曆四十年九月進,四十二年八月緻仕。1612年-1614年。
59、方從哲:萬曆四十二年八月進,泰昌元年十二月緻仕。1614年-1620年。
60、劉一燝:泰昌元年十二月進,天啟元年十月降。1620年-1621年。
61、葉向高:天啟元年十月複,四年七月緻仕。1621年-1624年。
62、韓爌:天啟四年七月進,十一月緻仕。1624年。
63、顧秉謙:天啟四年十一月進,六年九月緻仕。1624年-1626年。
64、黃立極:天啟六年九月進,七年十一月緻仕。1626年-1627年。
65、施鳯來:天啟七年十一月進,崇祯元年三月緻仕。1627年-1628年。
66、李國:崇祯元年三月進,五月緻仕。1628年。
67、來宗道:崇祯元年五月進,六月緻仕。1628年。
68、周道登:崇祯元年六月進,十二月降。1628年。
69、韓爌:崇祯元年十二月進,三年正月緻仕。1628年-1630年。
70、李标:崇祯三年正月進,三月緻仕。1630年。
71、成基命:崇祯三年三月進,九月緻仕。1630年。
72、周延儒:崇祯三年九月進,六年六月罷。1630年-1633年。
73、溫體仁:崇祯六年六月進,十年六月緻仕。1633年-1637年。
74、張至發:崇祯十年六月進,十一年四月罷。1637年-1638年。
75、孔貞運:崇祯十一年四月進,六月罷。1638年。
76、劉宇亮:崇祯十一年六月進,十二年二月罷。1638年-1639年。
77、薛國觀:崇祯十二年二月進,十三年六月緻仕。1639年-1640年。
78、範複粹:崇祯十三年六月進,十四年五月罷。1640年-1641年。
78、張四知:崇祯十四年五月代,九月降。1641年。
79、周延儒:崇祯十四年九月進,十六年五月罷。1641年-1643年。
80、陳演:崇祯十六年五月進,十七年二月罷。1643年-1644年。
80、蔣德璟:崇祯十七年二月代,三月罷。1644年。
81、魏藻德:崇祯十七年三月進,本月卒。1644年。
【影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