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大運河曆史文脈?2017年6月,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活化大運河曆史文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2017年6月,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今年7月19日,國家發改委對外披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十四五”實施方案》經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審議通過。
根據方案,到2023年,大運河有條件的河段實現旅遊通航,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任務基本完成;到2025年,力争京杭大運河主要河段基本實現正常來水年份有水。
“長城是一撇,運河是一捺”
樹影斑駁,歲月留痕。
如今,坐着遊船兒穿行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上,兩岸高樓林立;古橋回眸,槳聲燈影中,好一幅秀美壯麗的畫卷。
“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延續最久、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優秀文化遺産,是根脈深廣、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的結晶和象征;大運河本身是享譽世界的中華金名片,是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
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北京物資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孫傑介紹說。
古代沒有汽車、沒有飛機,最重要的交通就是沿江、沿河的水上航運,于是勤勞而聰明的中國人創造了一個奇迹—京杭大運河。
肇始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代、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曆經2000餘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直到今天仍發揮着重要的交通與水利功能。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京杭大運河全程可分為七段: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裡運河、江南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級行政區,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唯一為确保糧食運輸(“漕運”)安全為目的人工河流,這條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和萬裡長城一樣,在中國人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它們是中國最偉大的人工奇迹,長城是一撇,運河是一捺,長城是脊梁,運河就是血脈,這一撇一捺連在一起就是個頂天立地的“人”字。
大運河的開通對周邊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但縮短了運輸的時間,同樣也節省了運輸成本,為經濟的交融與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大運河承載和運送的又豈止糧和物,還有文化,千年曆史中,運河的沿岸衍生出了無數的碼頭,多少政要商賈、文人墨客流連于運河之上,留下了字字珠玑的優美詩篇。
申遺 大運河文化帶
絲毫沒有誇張:大運河的波光中漂來了北京城,北運河與南運河的交彙,則碰撞出天津城。
“沒有大運河,就沒有北京城”。作為溝通中國南北的交通主幹,大運河向京城輸送着所需的物料,也孕育了沿線的衆多名城古鎮。
曆史上,運河上漕糧運輸十分繁忙。有人統計稱,如果從耗能來看,水運的耗能是公路運輸的八分之一左右,是鐵路的二分之一左右。今天大運河自濟甯至杭州段的内河航運能力僅次于長江,位居全國第二位。由此看來,古代中國利用運河開展漕運就是利用了運河運輸成本極其低廉的優勢。
“從保存形式看,山東濟甯以南1000多公裡的在用河道依然是我國的黃金水道,年運量達5億噸。與世界各國運河80%以上均已廢棄或改作其他用途相比,大運河開鑿時間如此久遠,還能保留如此長度的通航功能非常罕見。”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張廷皓曾經指出。
“從水利文化的角度來看,大運河集中了水利工程所有類型,17世紀前我們的水利規劃、水工建築、水利工程管理一直是領先世界的,水利規劃的科學技術成就至今也是少有超越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譚徐明教授坦言。
“站在曆史的高度來看,京杭大運河的價值和風貌千萬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斷流。”2005年,有着“運河三老”之稱的學者鄭孝燮、羅哲文、朱炳仁以《關于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産保護和申遺工作》為題,聯名緻信18個運河城市的市長,呼籲加快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工作。
2006年3月,58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全國政協提交了《應高度重視京杭大運河的保護和啟動申遺工作》的提案,呼籲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并在适當的時候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曆時數年、不懈努力,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最終列入申遺範圍的大運河遺産分布在中國兩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申報的系列遺産分别選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産點,包括河道遺産27段,總長度1011公裡,相關遺産共計58處。
2017年,大運河文化帶的戰略構想首次提出;2019年2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出台。
2019年12月5日,《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正式發布,文件從三個階段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中長期目标進行了安排。
大運河精神
“當下研究運河沿岸江南文化,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大運河文化帶戰略框架下,為沿岸的文化複興和高質量發展做好樣闆。”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說。
對于如何擦亮運河文化“金名片”?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首鋼集團總建築師吳晨總結了16個字:“文化引領、生态優先、産業升級、活力彰顯。”文化引領,就是“以文鑄魂”活化運河沿線文物,實現古為今用;生态優先,是全面提升運河沿線生态環境品質,逐步實現水系連通和濱河綠道貫通,構築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态環境。
曆經滄桑,飽受風雨後的古運河,經過治理,必将重新煥發出青春的生機,對今後運河沿線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
山東台兒莊曾因大運河流經而繁華一時,也曾被日軍的炮火毀于一旦,如今通過挖掘豐富的運河資源,再次“因河而興”,以特有的色彩和魅力,重現于世人面前。
江蘇淮安從運河中汲取發展精神動力,大力推動退圩還湖的生态工程,弘揚“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時代精神,帶來了可見的生态效應與旅遊效益,也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帶來啟示。
北京擦亮運河文化旅遊品牌,向世界講好“大運河故事”。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傾力打造國家5A級景區。
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地區在保護傳承弘揚運河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平津閘遺址、将軍廟、龍王廟“一閘兩廟”修繕,運河沿岸工業遺存保護,舉辦高碑店村文化廟會,實現高碑店湖遊船通航等。
今年3月,全長5.7公裡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帶通惠河高碑店段景觀提升概念性設計方案出台,年底将讓通惠河“活”起來,使通惠河高碑店段成為連接首都核心區與城市副中心的魅力廊道。
“重視保護大運河,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弘揚大運河精神,能夠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孫傑說。
在孫傑看來,大運河是仍在發揮運輸、供水作用的“活态遺産”,所謂保護好,就是要盡量不破壞文物,在堅持盡量“原狀保護”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多搶救文物。當然,既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産,又要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産。
“傳承好就是對現有運河風貌進行科學的恢複、修複和功能改造,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産的整理和展示,讓千年大運河‘活’起來,煥發新的生命力。”孫傑說,“利用好,就是堅持不能讓‘遺産變遺物’的原則,在保護傳承中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做好保護傳承。”
“傳承保護好大運河文化帶,是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一件大事、好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大運河精神’的支持和豐富,堅定文化自信需要傳承‘大運河精神’,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大運河精神’提供内生精神動力。”孫傑認為,大運河精神主要表現為:生生不息的奮鬥進取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協同精神、海納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忠義誠信的使命擔當精神。
(□ 《民生周刊》記者 張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