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汽車“放衛星”,科技不是不切實際。
文|宋慶文
圖|來源網絡
和特斯拉一樣,國内諸多造車新勢力也十分樂意“親科技、遠汽車”,而在這之中,小鵬汽車學習能力最強。
在10月24日這個屬于程序員的節日當天,小鵬汽車第三屆科技日如期舉辦,将“親科技、遠汽車”演繹的淋漓極緻。不過本屆小鵬科技日和前兩屆相比也有所不同,其一,小鵬汽車将“智能日”換為“科技日”,看似格局更大;其二,小鵬汽車帶來了更匪夷所思的産品,立下了看似更遙不可及的Flag。
沒有新車的車企科技日作為車企,嚴格意義上來說,本屆科技日小鵬沒有帶來任何一款新車,而所帶來的技術也不都和汽車有關。
此前,小米機器狗問世讓壹哥回想起20年前超市裡10元一個的玩具機器狗,雖然設計進步了,驅動形式也不再是輪子,但要論其存在的意義,目前來看沒有太多不同。而意想不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次小鵬居然帶來了小鵬智能機器馬,機器馬是用來騎的嗎?如果可以,也勉強将其算作一款出行工具。
相比實用意義甚微的機器馬,小鵬還發布了實用性極強,但可行性未知的第六代飛行汽車。雖然前五代産品如何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直接跳到第六代給外界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款産品經過了多次試驗,是一個靠譜的産品。在發布會最後,何小鵬透露了飛行汽車的計劃,要在2024年實現量産,價格控制在100萬元以内。
迄今為止,外界沒有看到小鵬飛行汽車飛行的素材,無非是聽到宣傳中已經完成15000次試飛,能滿足路面行駛、垂直起飛、低空飛行而已,是PPT還是貨真價實是不得而知的。更何況,即便飛行汽車能夠量産,2024年後将它賣給誰?國家會出台法律讓這輛飛行汽車升空?畢竟遙控無人機都不能肆意飛行。
盡管消費者對這些看似極其不切實際的科技産品持懷疑态度,但何小鵬對外的言論卻是異常堅定的,在何小鵬看來,小鵬不做概念,這些産品都将量産,且消費者眼中小鵬的仰望星空是源自腳踏實地。不難看出,何小鵬很自信,對産品十分肯定,但在壹哥眼中,何小鵬對腳踏實地似乎存在一定的誤解,如果飛行汽車不是概念産品,那麼“概念”這個詞以後可以徹底消失在字典裡了……
此外,小鵬汽車也帶來了相對不那麼遙不可及的電動車技術,雖然可行性仍有待推敲,但起碼比飛行汽車要務實的多,包括:已進行量産的480kW高壓充電樁技術,安全、速度兼得;800V高壓SiC平台,可實現充電5分鐘,續航200km;進階的XPILOT輔助駕駛系統,實現更高的人機共駕。
科技日或隻為“吸粉”一場科技大秀,外界幾乎快要忘記小鵬是一家車企,畢竟這場發布會上沒有任何新車登場。然而,小鵬汽車“親科技、遠汽車”的思路似乎沒有什麼不妥。
首先,真正的汽車愛好者多不對電動車抱有太大興趣,他們多将頂級跑車、運動型車當作Dream Car,這些車型與電動車跨度極大。不僅如此,即便汽車愛好者真正選擇了電動車,要麼是無奈之舉,要麼是為了降低出行成本,更加“靠譜”的傳統品牌電動車足矣。
對于汽車愛好者而言,小鵬汽車唯有具備超高的性價比才能和傳統車企搶份額,而非一身科技感十足的配置,顯然,小鵬汽車旗下車型的優勢并不大,汽車愛好者很難成為小鵬的目标用戶。
但對于數碼愛好者而言就不同了,他們似乎并不看重一輛車的品控、工藝,新興的品牌、科技、生态反而能吸引他們,因為數碼愛好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受數碼産品更新叠代速度極快影響,他們更敢于接受新鮮事物。
需要注意的是,“親科技”的不僅有小鵬,蔚來、理想均是如此,而對于選擇這些品牌車型的消費者而言,想必他們最最看重的也絕非一輛車的核心(動力總成、底盤)。
不過,“親科技”也需要親和汽車相關的科技,親靠譜的科技,但小鵬科技日卻并非如此,它的步子邁得太大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來看小鵬汽車旗下車型也并不具備領先的科技感,旗下車型和傳統品牌車型并無太多區别,自動駕駛、三電系統、車聯網系統均來自供應商。
那麼隻能這麼認為,這場看似不切實際的科技日僅僅是一場營銷操作,而非真正為了發布技術。小鵬汽車要以“科技”為引,吸引更多數碼愛好者的關注,從而在消費者心目中營造這樣的印象:“特斯拉火箭都能造,造車豈不是輕輕松松,産品優勢自然毋庸置疑;小鵬的飛行汽車即将量産,技術儲備得多牛,它造的汽車比其他傳統車企更出色當然理所應當……”
在壹哥看來,小鵬大可不必這樣做,世界上不可能出現多個特斯拉,“不務正業”的行為在有的消費者心目中是實力的象征,但在更多消費者心目中則是東施效颦而已。
或許小鵬汽車也有自己的焦慮,它沒能在銷量層面和傳統勢力抗衡,甚至沒能實現盈利,更找不到擴大市場份額的方法,但這些并不是選擇不切實際的理由,要想進步唯有真正腳踏實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