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拿樂隊
情同兩手,一起開心、一起悲傷、彼此分擔、總不分我或你,
你為了我,我為了你,
共赴患難絕望裡,緊握你手——
朋友。
——溫拿樂隊《朋友》
溫拿樂隊
文 / 楊大俠
壹·朋友一個月之前,大型義演《相信未來》上演,刷爆了各大網絡平台。
這次義演,除了表達對疫情的關注、對未來的期許,同時呈現了現下中國樂壇的異彩紛呈:流行、搖滾、民謠、古典等讓人“耳”不暇接。
其中最讓大家感動的,莫過于“溫拿五虎”的壓軸表演。
溫拿樂隊總共表演了三首歌:《玩吓啦》《LOVE》和《朋友》。
當《朋友》響起時,很多人都異常激動。前兩天我跟一個朋友吃飯,他說:“當時看到他們,差點哭了!”
我那朋友是個95後,按理說,他不應該對一支這麼老的樂隊,有這麼大的反應。
不過說實話,我看溫拿樂隊表演時,也頗有觸動。
原來,有些東西帶來的感動,并不是以你對它的熟悉程度來丈量的。
有些人你從沒見過,但初遇就會一見如故;有些旋律你可能也從沒聽過,但第一次聽,就不由自主淚流滿面。
溫拿樂隊就是這樣。
譚詠麟、鐘鎮濤、彭健新、葉智強、陳友,五張面孔,對于當代人而言,并不全都十分熟悉。
但當他們一開口,當他們五人都笑着在鏡頭前又唱又笑,感動就産生了。
那份感動,恍若跳上了時光機,讓人一瞬間,就回到過往。
在時光機中,你細數着倒轉的年輪,不由感歎:
溫拿樂隊,已經47年了。
Teddy Robin and Playboys
貳·組樂隊潮“溫拿”是一個英語單詞的音譯——Wynners,即“Winners”,勝利者。
但溫拿最開始不叫“Winner”,而叫“Loosers”,即“Losers”,失敗者。
Loosers誕生于1968年,當時正處于香港“夾Band潮”,即組樂隊潮。
那段時間,歐美樂隊盛行,披頭士、滾石、平克·弗洛伊德等樂隊等新搖滾樂隊橫空出世,搖滾樂成為繼布魯斯、鄉村音樂之後的新流行。
歐美搖滾就像一陣卷過太平洋的風,風聲拍打在香港音樂人的身上、心裡、耳朵裡,長發、吉他、貝斯、鼓,成為他們眼中最帥的标志。
于是,1960年代,香港組樂隊潮開始了。
Lotus
那時候,他們聽慣了這些英文歌曲,也覺得樂隊用英文名字很酷,于是,出現了一大堆英文名的香港樂隊:
Lotus、Teddy Robin and Playboys、Mystics、The Astro-notes等等。
其中,Lotus的主唱,就是後來獲得“歌神”稱号的許冠傑。
Teddy Robin and Playboys的主唱,就是很多港産片裡的“小矮人”泰迪羅賓。
泰迪羅賓
他們寫的、唱的歌,也主要是以英文為主;打扮,則是雷同于披頭士那樣的長發、墨鏡、皮衣、喇叭褲或破牛仔褲。
在這樣的氛圍下,Loosers誕生了。
譚詠麟
叁·Loosers1968年,剛滿18歲的譚詠麟不想再讀書,就去一家商店裡賣文具。
晚上,他跑到夜總會去唱歌賺外快。
在那裡,他碰上了駐唱歌手陳百燊和他的哥哥陳百祥——就是周星馳的黃金配角。
陳百祥
“陳百祥一個月能掙400塊港币。”
陳百祥的舞台風格比較狂野,很有感染力;譚詠麟則對抒情慢歌得心應手。
當時,許冠傑的Lotus已經相當成功,再加上整個香港都有這種氛圍,而且唱歌的收入頗豐,于是三人産生了組樂隊的想法。
他們找到彈吉他的彭健新、彈低音吉他的葉智強、打鼓的陳友,組成了一個六人樂隊,陳百祥擔任主唱,譚詠麟擔任副主唱。
為什麼叫Loosers?
據說,在1970年之前,他們都籍籍無名,沒人知道他們樂隊叫什麼。
當年,他們參加某音樂比賽失敗。他們一出門,就撿到一張名為“Loosers樂隊”的報名表。
為了多一次登台的機會,他們一不做二不休,不管真Loosers是否心急火燎,拿着報名表又去了比賽現場,以假亂真地再次表演,竟奪得了比賽冠軍。
“loser”,對别人而言,是失敗者;對他們,卻是幸運星。
如果當時,那個真正的“Loosers”樂隊沒把報名表搞丢,現在是否有“溫拿樂隊”,還有待商榷。
接着,第二年,他們參加了青年音樂節,擊敗了許冠傑的Lotus。
寶麗金唱片看到了Loosers的潛力,打算跟他們簽約。
但這時候,陳家兄弟要去做生意了,譚詠麟也要去留學。
約沒簽成,Loosers卻解散了,成為了真正的“失敗者”。
Wynners
肆·Wynners時光匆匆,轉眼過了兩年。
1973年,譚詠麟再次辍學。
他父親生意失敗,為了周轉家庭經濟,譚詠麟不得不辍學回來掙錢。
有一天,他正在香港的大街上推銷樂器,突然看到了幾張老面孔——彭健新、葉智強和陳友。
老友再次重逢,自然少不了一番别後重叙。
老友們告訴譚詠麟,解散後,他們并沒放棄音樂,相反,他們還找到一個叫Andrew的新加坡藝人入夥,一路磕磕絆絆,硬是沒讓樂隊徹底解散。并且,他們還找到一名音樂經理,他願意扶持他們重組。
譚詠麟問:“陳百祥呢?”
老友們說,陳百祥做生意做發達了,如今都買了5輛車,身家過千萬,不會再和我們玩了。
接着,他們極力鼓動譚詠麟再次加入樂隊。
譚詠麟二話沒說答應了。他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
是啊,面對這麼一幫真正的朋友,還有什麼好說的?
他們一起去見了樂隊經理。樂隊經理也帶來一個人——剛滿20歲的鐘鎮濤。
幾個人輪流試唱後,譚詠麟和鐘鎮濤被定為AB雙主唱。
沒多久,Andrew走了:“他的簽證到期了,沒辦法再延期。”
經理說:“你們把樂隊名字改一改,Loosers太不吉利了。”
剩下五個人一合計:“那就叫‘Wynners’吧,我們不再做失敗者!”
至此,“溫拿五虎”正式誕生。
一開始,溫拿并沒有原創能力,也沒有原創作品。
當時組樂隊潮的英文氛圍還很濃烈,他們就翻唱老外的英文歌,這當中就有人們耳熟能詳的《Sha La La》;多年後,這首歌被填上中文詞,由孫悅演唱。
盡管是翻唱,但幾個年輕小夥的帥氣形象,以及不俗的唱功,立馬吸引了很多關注。
Listen to the Wynners
1974年,他們發行了首張專輯《Listen to the Wynners》,裡面全是翻唱經典外文歌,比如《Seasons in the Sun》《Listen to the Music》。
這張沒有原創歌曲的專輯,還未正式發行,預售訂單就超過5000張,并在當年的多個頒獎禮上被評為最佳唱片。
組樂隊潮期間,那麼多樂隊,為什麼溫拿這個後起之秀能受寵?
查找從前的諸多資料,我覺得大概有以下幾點。
首先,他們終于有了商業運作。
1973年,溫拿還沒有任何作品,但經理組織經紀公司,對其進行大量宣傳,讓他們成為當年人氣最高的樂隊。當“粉絲團”已形成,作品一出來,自然很好賣。
其次,他們開辟了屬于自己的風格。
當時的香港樂隊,都在模仿歐美樂隊。彼時的歐美樂隊作品,普遍呈現憂傷、憤怒等深刻情緒。而溫拿則走了快樂、清新的路線。比如《Listen to the Music》和《Sha La La》,讓人一聽就覺得心情愉快,跟其它作品大不一樣。
再者,他們開辟了香港的前衛造型潮流。
他們脫下了歐美樂隊那一套皮衣、墨鏡、破牛仔,擺脫了搖滾就得深沉的鐵律,換上了幹淨清爽的外套,露出了陽光的笑容。看這專輯的封面,一股青春活力撲面而來,誰不愛?
憑借這些改變和魅力,他們一上來就簽約了寶麗金;到了第二張專輯,直接跳槽到無線電台。當時,電台裡負責分管他們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黃霑。
黃霑
黃霑本就是搞音樂的,孰優孰劣,一看便知。
他覺得溫拿是個可造之材,遂全力宣傳他們:他為溫拿開設了“溫拿周記”專欄,每周一在電視台播出;他還大量播放溫拿的歌曲,加大影響力度。
此外,黃霑還讓他們逐漸适應中文歌,跟英文歌分道揚镳。畢竟英文歌太多了,很難出彩;唱中文歌,不僅獨樹一幟,還容易明晰方向,形成風格。
不僅如此,黃霑還給他們寫了不少歌曲,比如《好學為福》《始終都喺朋友好》,以及他們在《相信未來》上唱的《玩吓啦》。
溫拿也在黃霑這裡學到很多東西:作詞、作曲、編曲,以及更多音樂形式。
1976年,在黃霑的策劃下,溫拿表演了第一部青春歌舞片《大家樂》。《大家樂》展現出的,是青春快樂的調性,這也成為溫拿後來一直傳達的主題。
溫拿樂隊
那年,他們太突出了,能與他們抗衡的,隻有從Lotus單飛的“歌神”許冠傑。
幾人當中,鐘鎮濤形象最為帥氣,一家台灣電影公司看中了他,邀他去拍《秋霞》。
兩年後,另一家電影公司又來找鐘鎮濤,讓他去拍《小城故事》。
當時,鐘鎮濤25歲,溫拿的平均年齡也已在25以上。大家一合計,覺得一直這樣青春快樂下去不是辦法,歲月不饒人,青春快樂永遠是屬于20歲的人的。
五人默默接受了這個現實——
1978年,“溫拿”和平解散。
解散後,彭健新、陳友、葉智強先後離開了無線電台,隻剩譚詠麟一人留下,繼續做他的音樂。
如同“Loosers”的結局,“Wynners”的故事,隻有5年,仿佛也走到了終點。
溫拿樂隊
伍·5年之約如果在1978年,溫拿五虎真的走到終點,估計也不會有《相信未來》裡的同台了,小虎隊就是個例子。
溫拿的解散,完全是出于自身屬性的無奈,也是對前途發展的考量,幾人之間沒有任何利益沖突和不快。
因為,他們是樂隊,更是朋友啊!
因此,在解散的時候,他們約定:
每五年聚首一次,一起玩、一起寫歌、一起開演唱會,一起發唱片,唱片的署名,叫“溫拿”。
于是——
5年後的1983年,他們開了“溫拿五虎10周年紀念演唱會”。
10年後的1988年,他們發行了《溫拿88十五周年紀念》。
15年後的1993年,他們開了“溫拿20周年演唱會”。
20年後的1998年,他們開了“溫拿廿五年自然關系演唱會”……
到後來的2006年底,幾個年紀一大把的中年人,甚至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溫拿樂隊”複出!
溫拿樂隊
陸·精神複出後,溫拿積極寫歌、發專輯、開演唱會、參加各種綜藝,乃至登台春晚。
當然,他們的複出,沒法激起多少波浪。
他們的唱片,無法回到昨日輝煌。
他們的演唱會,再也見不到多少掌聲和熒光棒。
他們參與的活動,關注人數隻有三三兩兩。
他們,不是屬于這個時代的人。
這個時代,屬于流量小生。
但是啊,曾幾何時,他們何嘗不是流量小生?
他們,也曾有過無可匹敵的青春。
隻不過,時代的巨輪,已經遠遠抛下他們。
回看自己,也已長出淺淺的皺紋。
但,那又怎樣?
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可以永遠是流量小生。
但,擁有一份讓自己喜歡到老、熱愛至死的興趣和事業,還有什麼比這更珍貴、更熱血?
更何況,跟自己一起的,還有一群朋友。
這群朋友,少年相識,成年相知,一起瘋狂一起燥,一起大笑一起跳。
47年過去了,這群朋友都已年過半百,跳不動了,也燥不起來了。
但是,他們一直在身邊啊!
他們也一直沒放棄過樂隊和音樂啊!
雖然行動不如從前利索,但隻要一聲招呼,大家就能心照不宣地披上吉他、挂上貝斯、撿起鼓槌,站在話筒面前,高聲呐喊:
“正是你——
遙遙晚空、點點星光、息息相關、你我哪怕荊棘鋪滿路……”
到現在,他們是誕生于“夾Band”時期的最後的樂隊。
但,那畫面,像極了他們成為朋友的最初的樣子。
溫拿精神
2016年初,他們發行了一首歌,叫《溫拿精神》,裡面有這樣一段歌詞:
“Wynners say we are the wynners,
Loser say no more losing,
還有兩啖氣都不卻步,
這一生不停步!”
“這一生不停步”,不管是音樂還是友情,不理會流量巨大還是無人問津——
這,就是“溫拿精神”。
這,就是溫拿樂隊感動我們的原因。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