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關注“永大英語”!
伍家文
最近,北京出台了新高考改革方案,把英語分數從150分降到100分,語文從150分升至180分,數學保持150分不變。江蘇則将取消英語高考,改為等級考試。其他省市也有跟進的趨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術界、社會上掀起了高考英語該不該取消,該不該降分的大讨論。
這次針對英語學科的高考改革,主要是針對所謂“英語過熱”和英語教學“費時低效”而提出來的。部分人認為英語過熱和英語教學費時低效,占用了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影響了母語的學習,影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導緻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流失,導緻意識形态的改變和人才的流失。他們認為可以通過高考英語分值的降低或取消英語高考來改變這一現狀。
從某個期間“不學ABC照樣幹革命”,到後來唯“英語”獨尊,再到今天要取消英語,降低英語高考分值,我國對英語的态度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筆者認為這兩種态度都不利于我國英語教育的正常發展。我們現在真的可以對英語說“不”了嗎?
一、對“英語熱”的分析
1977年,我國剛剛恢複高考時,英語成績隻是作為參考,不計入總分;1978年,英語定為必考科目且作為錄取參考分;1979年,以10分計入;從1980年開始,英語成績計入總分,占高考總分的30%;到1981,占到了50%;1982年後,英語成績100%計入總分;在“3 X”高考模式改革中,英語和語文,數學并列,總分為150分。中考方面,從1987年起,按國家教委(現教育部)規定,已學外語的畢業生必考外語/英語,并以100%計入總分,之後,外語/英語成為中考的必考科目。教育部從2001年秋季起,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制定了《小學英語課程基本要求(試行)》,全國小學一般從三年級起,在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從一年級起逐步開設英語課程。随着小學英語課程的開設,幼兒英語教育也開始在幼兒園蓬勃發展并引發了雙語教學的探讨和研究,雙語教學學校在北京、上海等有條件的城市大量湧現,英語教育貫通了從幼兒園到高中整個基礎教育體系。1985年,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在相關文件中要求“重點院校一般應達到基礎階段4級教學要求”。由于有了這個要求,不少高校逐步将英語4級考試與學位授予挂鈎,從此英語4、6級考試成了大學生活的主旋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1991年3月,人職發[1991]4号文件,《人事部關于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中嚴格掌握外語條件的通知》專門對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中應嚴格掌握外語條件作了規定。認為:這對于貫徹執行改革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學習,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就此,從基礎教育到大學教育,從職稱評定到出國留學,英語在教育、職業選擇、培訓深造以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起着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加上中國的“入世”和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逐漸形成“英語熱潮”。
筆者認為“英語熱”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對英語的需求,是一種正常現象。随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全球一體化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浪潮,外語,特别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英語,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一種素養,這就要求社會成員,特别是從事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等專業技術職業的人員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語知識,具備一定的英語能力。這種要求客觀上刺激了人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一股“英語熱”。而這股“英語熱”又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中學英語教學。因此,我們要正确對待這種現象,不必杞人憂天,誇大“英語熱”的危害。從其他一些國家的外語教育政策可以看出,每個發達國家和處于高速發展中的國家都十分重視外語教學,美國甚至把外語教學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來考量。1983年,美國教育質量優異委員會發表了教育改革宣言《國運危機:教育改革勢在必行》(A National Risk: An Imperative Reform),把外語教育放在了與其他基礎學科,如英語、數學、計算機、社會研究和自然科學,同等的地位上。他們認為:首先,外語教育與國家安危密切相關;其次,外語教育是學生的基本教育;再次,外語教育有利于國際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而像日本、韓國等一些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更是把外語教學,特别是英語教學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增強國人的全球意識,努力培養“國際化”的人才。
“英語熱”可能會對漢語學習産生一定的影響,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一些沖擊。但我國大部分學生是從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漢語知識和傳統文化基礎。中學英語課時不但有限,一般每周隻有3—5課時,而且沒有語言環境;而中學語文課時是每周6—8課時,學生随時處于母語環境中。所以說,這種影響和沖擊應該是很微弱的,如果真的産生了較大的影響和沖擊,甚至動搖到了我國傳統的價值觀,那麼,我們應該反思和批判的應該是我們的漢語教學而不是英語教學了。我國有五千年的曆史,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發源于中原的漢文化在不斷吸收、融合各族文化的過程中,鑄就了豐盈的生命力,成為全人類文明智慧的偉大代表和成果,具有強大的融合力,當下,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廣泛開辦就是明證。所以,優秀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财産,不管它是哪種語言所代表的。我們在通過外語學習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同時也在向世界傳輸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這種跨文化的交流中,我們會對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會對其他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我們過多擔心因為某一門外語的學習會影響到自己傳統文化的傳承,那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一個國家對待外語的态度,反映了這個國家的開放程度和發展程度;一個民族對待外語的态度,反映了這個民族對自己國力和前途的信心。閉關自守,曆史證明是要落後挨打的;但又怎樣避免“開放”帶來的“文化殖民”?事實說明,越先進、強大的國家,越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越有民族自尊感;越落後、弱小的國家,傳統文化的流失或支離破碎就越嚴重,越沒有民族自尊感。所以,我們隻有走強國道路,把英語作為強國的手段,弱化其“文化殖民性”,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英語對國家,民族以至個人的價值意義,從而正确面對“英語熱”的浪潮。
二、對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分析
我國基礎英語教學真的“費時低效”嗎?首先,看看“費時”的情況。我國中學英語課程一般是每周3-5課時,就按每周5課時,每學期按18周計算,中學一共是6年,12個學期,學生花在英語學習的時間是1080課時,每課時按40分鐘計算,學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總計43200分鐘,即720小時,30天的時間。也就是說,我國中學生在整個中學期間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不過30天左右的時間,而要在這30天的時間裡,按1986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要學生學完、掌握幾乎所有的英語語法,掌握1800—2000個單詞和一定數量的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能夠獨立閱讀難度略低于課文的一般題材的讀物,此外,并具備一定的聽、說、寫的能力。雖然以後制定的教學大綱中的教學要求逐年下降,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學要求卻一直沒有降低,反而不斷提高。學生在這麼短的時間内,又沒有真實的英語交際的環境,要學習、掌握那麼多的英語知識和英語語法,并養成一定的英語語言能力,能夠達成這樣的目标,那就不能說我國中學英語教學是“費時”的。
再看“低效”的問題。我國中學英語課程内容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英語語法内容,據測評,我國中學生的英語語法水平相當于英語國家大學二年級學生的語法水平,國内高中年級英語測試中的一些語法試題就連國外英語教學專家也要仔細斟酌,當然,這并不說明我國的英語教學水平有多高,但這種現象至少說明我國中學英語語法教學是有成效的。此外,還要求學生掌握一定量的詞彙和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2000年,在TOEFL考試和GRE考試中, 我國學生以平均562分的TOEFL成績位列亞洲第四,僅次于把英語作為二語的菲律賓、印度和斯裡蘭卡。另外,我國出國留學的學生都能很快渡過語言關,其英語能力被認為普遍高于日本、韓國學生。據《人民日報》報道,我國中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把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家的考生中是最好的。這些都和我國英語基礎教學的成效分不開。如果我國中學生的英語水平能夠高于極度重視英語教育、并擁有更好的英語學習環境的日本、韓國學生,那就不能說我國中學英語教學是“低效”的。
因此,如果單純從英語學習的時間和英語知識的掌握情況來看,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的效率是較高的,對中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批判,并不是針對中學英語教學的時效和英語知識掌握的效率提出的,而是針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聾啞英語”,學生普遍缺乏英語交流能力,特别是口語能力,以及整個國家對英語教學的投入與産出不成比例的問題提出的。由于缺乏對英語教育社會需求的科學分析,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目标的制定長期沒有反映出社會發展對英語交際能力的需求,同時,由于缺乏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師資隊伍、教學方法、技術設備和有效的評價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評估體系,以及受長期存在于我國基礎教育中的“應試教育”的影響,緻使我國“聾啞英語”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由于缺乏對英語教育的個人需求分析,盲目誇大英語學習對個人發展的作用,造成了社會對英語教學的過分投入。如盲目擴大英語課程的開設,盲目套用國外語言教學模式,造成了英語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的巨大浪費,投入與産出達不到預期,引發社會對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批判。另外,我國英語教學體制中存在的“條塊分割”使各階段課标互不銜接,緻使教學内容重複,無效勞動增多,也是造成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重要原因。要解決我國中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問題,就必須對我國基礎教育英語教學結構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從教學目标、教學評價、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體制等方面改變英語教學,而不能靠簡單地降低高考英語分值或取消英語高考來解決這個問題。
三、對降低高考英語分值的思考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降低英語高考分值或取消英語高考并不能解決我國英語“過熱”和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問題,弱化英語教學也不能解決語文教學的頹勢。随着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村”的發展,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降分或取消英語高考給社會一個錯覺,那就是英語不重要了,英語教學将被弱化,這将給我國的外語教學帶來很大的傷害,是教育的一種倒退。
目前來看,所有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大部分是用英語記錄、闡述、傳播的,不懂英語,我們得到的永遠都是二手材料,永遠無法掌握最前沿的科學技術,這對我國的創新工程是極為不利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還遠遠不能對英語說“不”。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外語在引進先進技術、人才,促進改革開放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高考英語分值也随着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在高考總分中占據愈來愈大的比例。從參考分,到10分計入總分,30分、100分,最後150分,和數學、語文同等的分數計入高考總分,可以看出英語教學和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内在聯系。目前我國經濟建設還存在結構性的問題,經濟總量仍然不及美國的一半,我們仍然要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從這個角度說,我們還不能弱化英語教學,對英語說“不”。
有人認為對于大部分英語學習者來說,英語在他們以後的工作、生活中使用率極低,有些人根本就用不到英語,所以沒有必要人人學英語,應該減少英語學習的範圍和時間。這是一種狹隘的觀點。試問,對于一個不搞專業的人來說,在現實生活中又用到了多少高等數學知識?用得到多少唐詩、宋詞?用得到多少有機化學知識?用得到多少量子力學?我們是不是也不學數學、語文、化學、物理了?每一門學科都是人類認識世界、探索世界、闡釋世界的一種方法和途徑,外語更是給學習者除母語之外“打開了另外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教育分“實質教育”與“形式教育”。“實質教育”就是學習者學習到實際運用的知識;“形式教育”是通過對知識的學習,讓學習者的心智得到鍛煉和發展。英語教學也具有其工具性價值和人文性價值。實驗表明,外語學習是全腦活動,更能促進學習者左右半腦的協調、溝通。外語學習好的學習者性格更開朗,看問題的角度更多,思路更開闊,他們的事業發展也更順利,人生成就也愈大。如果我們僅僅從使用英語的角度去決定哪些人學英語,哪些人不學英語,就會有失教育的公允,變相剝奪農民子弟學英語的機會,限制他們的發展。因此,從教育公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的角度來說,我們也不能弱化英語教學,對英語說“不”。
筆者認為,降低英語高考分值或取消英語高考既不能解決語文教學的頹勢,也不能減輕學生高考備考的壓力,更不能遏制社會英語熱的浪潮。
即使降低英語高考分值,甚至取消英語高考,也不會按照有些人所想的那樣,中學生都努力去學國學了。語文學科本身可以讓人感受到生命之美,語言之妙,但現有的高考體制使我國的語文教學被分離得支離破碎,讓人再也感受不到漢語的美了。語文學科分值增加到180分,學生會更加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果不從根本上去解決語文教學問題,單靠高考加分來強化語文教學,這樣做對語文學科來說并不是好事。
高考改革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應該從頂層設計,改變一考定終身的現狀。僅僅把英語這一個學科邊緣化或變相取消,這種做法無法減輕學生負擔,無法實現高考的公平競争。試想,如果高考隻考語文,也不會減輕學生高考的壓力和學習的負擔。過去學生花大量時間去學語文、數學、外語和其他學科,現在就隻花時間去學語文了,彼此之間的競争并沒有因為高考學科的減少而減弱。高等院校用英語等級錄取學生,會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過去偏遠地區的考生還可以憑總分的優勢進入一流大學,但現在實行等級考試,他們一旦達不到一流大學的等級要求,連進清華、北大的資格都沒有了。實行等級考試,無形中降低了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水平,把英語教學負擔推給了大學,也會讓學生錯過學習英語的最好時機。同時,破壞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
目前我國社會對英語的需求旺盛,出國留學人數逐年增多,不斷低齡化,僅僅靠高考減分或取消英語高考是無法遏制這股英語熱潮的。随着學校英語教學的減弱,社會英語補習之風會更盛。而社會培訓機構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引導,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會給我國英語教育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們應該因勢而導,不要視而不見這股英語熱潮,要加強學校英語教學,努力滿足社會對英語學習的需求,而不是相反。
四、結語
筆者針對目前各地出台的英語高考改革方案談了自己的觀點,首先從曆時角度回顧了幾十年來英語學科在我國高考英語中的變革曆程,随後對我國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現狀進行了分析,并闡述了降低高考英語分值或取消英語高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此舉不但不會緩解目前的“英語熱潮”,促使學生更加專注于母語的學習,反而會削弱高考各學科之間的競争,不利于母語學習,不利于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對英語“雙基”的掌握。英語改革是國家大事,關系到億萬考生的學業發展,教育部門應該做好英語的社會需求和個體需求調查,必須有周密細緻的社會調查報告,有科學數據,并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合理制定改革方案。
(本文首次發表在《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3年第11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