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評價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如何評價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14:17:29

第一回合:仁民愛物 VS 自新之民

如何評價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思想的碰撞陸王心學)1

要切入主題,咱們先了解基礎概念,之後咱們在進行讨論:

  1. 什麼是《大學》?

大學,大人之學;就是國家培養治理國家的人才,也就是國家培養聖賢,幫助治理國家的人才。人民在這些人的領導下,幸福生活;到達人類的陰陽平衡。

我們先要把《大學》這個事講清楚。

這個《大學》不是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種大學,這裡所講的《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代表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

四書之一,四書包括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翺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1. 中華易經思想是陽統陰的;
  2. 《說卦傳》說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仁者賢人也,領着走,義者宜也,利之和也,能人也,跟着走! 賢人居天之道立人之道!

基礎概念咱們基本上講清楚了,如果你還有疑慮,你看一下我的文章《 天道求無 人道求有》 便于理解。

當今社會教育是面向一切的适齡青年,沒有把培養能人和培養賢人區分; 說沒區分其實也區分了,隻不過不明顯而已,或者沒有注重過這方面的觀察。

時代雖然不同,但是一定還是賢人追求立功建德,青史留名,領着走。 而能人則是最求生活富足,以滿足物質需求為中心的;這部分人跟着走! 還有不要絕對化的去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賢人必然要走親近大衆的路線,即是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美國,也看着像走親民的路子;自新之民必然是當政者為了統治階級利益,教化民衆的路線。當然自新之民當然好,不過定位角度和立場不同而已。

仁民愛物 是自昭明德的表現;是德行的自然彰顯;自新之民 是政治,是教化民衆的手腕。

仁民愛物是反求諸己,是我要去做的,從内而外;自新之民是執政者教化民衆,推動社會積極發展的手段。

我們下面開始正文:

如何評價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思想的碰撞陸王心學)2

【傳習錄001】親民新民之辯

【一】

愛問:“‘在親民①’,朱子謂當作新民②。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義。‘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③,敬敷④五教⑤,所以親之也。《堯典》⑥‘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⑦’,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注解:

①在親民:《原本大學》“在親民”,朱熹改其為“在新民”。

②新民:朱子曰:“今親民雲者,以文義推之則無理。新民雲者,以傳文考之則有據,程子于此,其所以處之者亦已審矣。”

③司徒:官名.周時六卿之一,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④敬敷:恭敬慎重地傳布實行。

⑤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⑥《堯典》:指《尚書.堯典》。

⑦“克明峻德”二句:指《尚書.堯典》中的“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克:能。

峻:大。

九族:以自己為本,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孫為九族。

如果你不懂文言文,請先拜讀一下劉長志老師的《親民新民之辯》。我有轉發。

如何評價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思想的碰撞陸王心學)3

以下為嚴思對親民新民之辯的講解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大學》三綱領。朱子認為,“在親民”,“親”字應改為“新”字。朱子做出這樣改動有他的考慮,朱子認為,《大學》全篇分為“經”與“傳”兩部分,《大學》首章為經文,其餘諸章為傳文,傳文對應解釋經文。下文,“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一段文字,傳文部分似乎都圍繞“新”字而展開,對應解釋“在新民”。如果按照《禮記》原本《大學》,與經文“在親民”之“親”不能對應。徐愛是陽明先生的大弟子,他認為朱子的改動是有道理的。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

陽明先生認為,傳文“作新民”,“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意思不同,這不能作為改“親民”為“新民”的證據。在陽明看來,首章經文到底是“在新民”,還是“在親民”,更應該放到《大學》三綱八目的義理脈絡中去分析考察。

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人之學,即孔子所謂一貫之道。一貫之道,從内外本末上分疏為《大學》三綱領;一貫之道,從終始先後上分疏為八條目。所以,三綱與八目不是沿着兩條義理脈絡獨自展開,而是相互關聯的。例如朱子說:“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朱子認為,八條目前面五個環節,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都在解說“明明德”,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在解說“新民”。但陽明指出: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例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如保赤子”等句子,都是取“親”字義,與“新”字沒有關系。

‘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陽明以“仁愛”來解“親”,所謂“親之即仁之也”。《大學》之齊家、治國、平天下,均是親民事業,或者說,齊家之齊、治國之治、平天下之平,隻是從不同層面來解說親民之“親”,“親民”事業由“明明德”發端,不斷涵養擴充,以至于明明德于天下,而成就大人之學,如陽明在《大學問》中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

“修己以安百姓”,出自《論語·憲問》篇,子路問君子。孔子先說“修己以敬”,再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從境界上說,“修己以安百姓”高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人”高于“修己以敬”,猶如《大學》“治國”高于“齊家”,“齊家”高于“修身”。但“修己”二字孔子在後面兩次回答時也沒有省略,所以,“修己”是一貫到底的。如何從“修己”過渡到“安人”“安百姓”,對于領會《大學》“明明德”與“親民”之間的關系,非常關鍵。

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須注意,陽明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教養”不是一個詞彙,而是要在“教”與“養”之間略作停頓,教是教,養是養,從境界上說,“養”高于“教”。所謂“養”,源自《孟子》。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養心”在《大學》即明明德。《孟子公孫醜上》有一句話,“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以善養人”,就是親民。

第1條疏解:

《大學》三綱八目闡明了古人為學與修身之要,脈絡清晰,次第分明,為後世學者指示了初學入德之門。但若不善于領會義理,又容易陷入支離決裂。一般認為,“明明德”向内,為内聖功夫;“親民”對外,為外王事業。《大學》三綱領雖區分内外本末,最終統一于“止于至善”,實現了本末一貫,内外圓融通透。

而程朱改“親民”為“新民” ,把内外人我辟為兩截。如程子說:“‘在新民’者,使人用此道以自新”。朱子說:“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無論是程子所謂“使人用此道以自新”,還是朱子所謂“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在人、我之間都加一個“使”字,下一個“使”字,則内外人我始終決裂為二,非大人之學,非一貫之道。在程子、朱子看來,“新民”是民衆自己做自新之民,君子所起的作用隻在于“教”。

陽明要恢複《大學》古本“在親民”,陽明說:“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把《大學》“明明德”與“親民”内外本末貫通起來,

陽明在《大學問》中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學就是要打破人我之間的隔絕狀态,體現在從“明明德”到“親民”這個過程,君子不斷涵養擴充德性,去其私欲之蔽,打通内外人我之間的間隔,進而恢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在陽明看來,君子明其明德則能破私解蔽,自然過渡到“親民”,“親民”是以自己的德性直接去愛民、化民,而不僅僅是教育民衆,使民衆自己學會遷善改過、自新不已。

陽明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從“明明德”到“親民”,推己及人,“親民”以“養”為主,其中也包含“教”的意思。而程朱改“親民”為“新民” ,有一個“使”字隔在人、我之間,隻有“教民”而沒有“養民”“化民”這層意思,所以說“‘新民’便覺偏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即是“明明德于己”,孔子所謂“修己以敬”;“大學之道,在親民”,乃是“明明德于民”,孔子所謂“修己以安人”。“止于至善”,則是徹底通透内外人我,如《中庸》所謂“合外内之道也”。至善是從内在德性上說的,吾心止于至善,如從外王事業上說,即是“明明德于天下”。

對于《大學》三綱領,需要實現内外人我一以貫之;對于《大學》八條目,則需要終始先後一以貫之。《傳習錄》89條,陽明說:“自‘格物緻知’至‘平天下’,隻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

《大學》所謂“平天下”,即“明明德于天下”,治國、齊家則分别是明明德于“國”、明明德于“家”。對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句,朱子注:“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還是下了一個“使”字,這就背離大人之學的宗旨了。而在陽明看來,“明明德于天下”,即是成就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不再有人我、物我之間的隔閡。

研讀這一條,需要特别注意陽明說的兩句話。

其一,“‘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傳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确實都有一個“新”字,但并不能以此為據把“親民”改為“新民”。《系辭》曰“日新之謂盛德”,新,自新也,“新”其實與“明明德”之“明”同義,隻是言說的角度有所不同。朱子所謂傳文之二章,根本不是釋“親民”,同樣也是在釋“明明德”,應與“《康诰》曰,克明德”一段文字,合為一章為宜。

其二,陽明說:“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可以從“教”與“養”來體會“新民”與“親民”的區别。朱子與陽明都認為,“大學”為大人之學,但朱子在注解《大學》時,沒有把這個理念貫穿下來,隻注意三綱八目之間脈絡層次的分疏,而沒有徹底打通内外人我,實現本末一貫。(嚴思 撰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