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院是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佛教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旅遊者登山遊覽、休閑的最好去處。 中國最早的寺院,不少是官方或達官貴族将官署和私宅改建而成,“以前廳為佛殿,以後室為講堂”。 南北朝時,開始建造“塔院”和“石窟寺”。塔院是以塔為中心,四周建廊、殿等建築的寺院形式。石窟寺是以石窟為中心,在石窟内雕塑佛、菩薩像等,在石窟左右兩壁開鑿僧房或在石窟前修建殿堂的窟寺一體的寺院形式。 隋唐時代,供奉佛、菩薩的殿堂成為寺院的主體建築,塔已退居次要地位,有的寺院則在寺的一側造塔。 宋朝以後,多數寺院已不再修建塔了。 宋代,漢傳佛教寺院殿堂建築平面布局逐漸模式化,形成了“伽藍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門南北中軸線,保持一定合理的距離,修建若幹殿堂。 主要殿堂在中軸線上大緻按以下順序修建:山門——山門殿——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閣)。 在一座佛寺中,殿宇建築很多,根據宗派的不同,寺中之殿閣樓台建築多少不定,但有7種建築是必不可少的,叫做“伽藍七堂”。至于七堂的用法和取舍,根據時代之不同而各有差異。例如: 唐代對伽藍七堂的規定: 1.佛塔(舍利塔); 2.大雄寶殿(又稱金殿或佛殿,安置本尊佛); 3.經堂(講經之所); 4.鐘鼓樓(二者為一堂); 5.藏經樓(安放佛經之所); 6.僧房(僧衆的居所); 7.齋堂(大餐廳)。 宋代禅宗對伽藍七堂的規定: 1.佛殿; 2.講堂(又稱法堂); 3.禅堂(僧衆坐禅或起居之所); 4.庫房(又作庫院); 5.山門(又作三門,即具有3扇門之樓門,表示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6.西淨(廁所); 7.浴室。 以上是常見的寺院建築模式,因地理環境、地形等原因和宗派的不同,有些寺院的建築模式也有所變化,形成了佛教寺院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