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宗祠外貌。 李進紅 攝
中新網保山7月13日電 (楊蘇瑩)在距北方數千裡之外的西南邊陲雲南保山、臨滄、大理、德宏、西雙版納等地,竟然有着15萬契丹人的後裔,其中居住在保山施甸縣的大約為9萬人。近日,中新網記者踏入這片土地,探尋契丹印記。
1996年,由中國協和醫院負責,中國社科院、雲南民委、内蒙古民委協助,對雲南施甸本人血樣與契丹古屍标本進行DNA比對,得出“雲南本人很可能就是當初契丹遠征軍的後裔”的結論。當地至今保存着很多文物遺迹、風俗習慣,也成為證實施甸本人為契丹後裔的有力證據。
施甸長官司署衙内部。 李進紅 攝
記者
在施甸縣木榔村發現,這裡有一座契丹首領耶律阿蘇魯修建的耶律宗祠,門前還挂有“耶律庭前千株樹,阿莽蔣氏一堂春”字樣的對聯;二樓的牆上則畫有契丹獨有的神秘古圖——青牛白馬圖。
當地人告訴記者,這座宗祠是保山地區所有契丹後裔的祖祠。在2015年保山市施甸縣召開的契丹文化研讨會上,青牛白馬圖經專家确認為契丹皇族流存的古圖。
距離木榔村16公裡的大竹篷村,還有一座長官司署衙。這裡供奉着耶律氏阿蘇魯宗祖的牌位以及耶律阿保機畫像。同一村内,記者還看到刻有契丹小字的墓碑。
耶律宗祠修繕過的青牛白馬圖。 李進紅 攝
在姚關鎮大烏邑村,幾乎整村村民都是契丹後裔。與漢族座北朝南的門向不同,該村家家戶戶的大門皆朝東開,并保有喜食生肉的習慣。
村裡70歲的老人蔣天府介紹稱,大門朝東開與契丹人崇拜太陽有關。喜食生肉也源于北方遊牧的習俗。族人之所以姓“蔣”,是因為曾經曆了三次改姓。
契丹後裔今日生活風貌。 李進紅 攝
“我們從開始的‘耶律’改為‘阿’姓,後又改為‘莽’姓,1587年又改為‘蔣’姓。”老人的說法在保存完好的族譜上得到驗證。族譜上寫道:“吾家昔在明時,曆代從戎有功,世襲金齒永昌衛百戶,凡七世共在任二百六十六年,改姓者三,曰阿,曰莽,曰蔣”。
蔣天府家族譜記錄族人三次改“姓”情況。 李進紅 攝
保山市文産辦綜合科科長蔣開磊是第十三屆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的代表。他介紹稱,施甸契丹後裔由于融入當地多年,特征已經不太明顯,姓氏和民族成分也多元化,但在學術界,已經承認了施甸契丹後裔的存在。
“如今,施甸縣已投資8000萬元建設青牛白馬文化廣場,這是對契丹古民族的認證與尊重。”蔣開磊稱,二十多年來,當地收集了很多雲南契丹後裔的史料和文物,也舉辦多屆雲南契丹後裔文化研讨會,以弘揚民族文化。(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