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張岱的生平事迹及創作背景,積累“絕”“是”“拏”“白”文言詞語。
2.熟讀并背誦課文,結合文中具體語句體會本文白描的寫法。
學習難點:整體感悟,細心品讀,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體會本文的審美意境。
體會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體會其家國之思。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砀,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四大名亭圖片
湖心亭(杭州西湖)
愛晚亭(湖南長沙嶽麓山)
陶然亭(北京)
醉翁亭(安徽滁州)
一,關于湖心亭古語有雲,品西湖者雪、雨、夜必居其一,此中雪西湖最盛,雨西湖次之,然後夜西湖。
湖心亭地處西湖之中心,與三潭映月、阮公墩并稱“西湖三島”。
湖心亭又與醉翁亭、愛晚亭、陶然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
二,文學常識作者名片:
張岱(1597一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寫作背景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大舉南下。張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間,他寫下了《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書中主要注意了過去的風月繁華和故國往事,凡記叙過去的行蹤,皆用明朝紀年。《湖心亭看雪》開頭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遊覽時間,延用明朝紀年,有着深刻含義,以此說明,在作者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
作者張岱向我們描繪出一幅冰清玉潔、甯靜清絕的西湖雪景圖,其實也是描寫明亡後,他自己作為忠明的遺民,孤獨冷清的心境。他刻意突出湖中人是“金陵人”,主要是為了表達對明朝興盛繁榮時期的懷念與追思。
三,文言知識歸納
字詞句式
古今異義餘住西湖(,古義:我。今義:剩下;零頭;指某種事情情況以外或以後的時間)
是日更定矣(是,古義:這。今義:對,正确;表示判斷或表示答應)
餘強飲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罰酒用的酒杯。今義:像霜或雪的顔色跟“黑”相對)
一詞多義大
見餘大喜(大:副詞,非常,十分)
餘強飲三大白而别(大:形容詞,跟“小”相對)
一
上下一白(一:副詞,全都)
長堤一痕(一:數詞,一)
更
是日更定矣(更:名詞,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副詞,還)
詞類活用大雪三日(大雪,名詞用作動詞,下大雪)
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詞用作動詞,客居)
文言句式判斷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斷)
省略句
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見”前省略主語)
倒裝句
更有癡似相公者(狀語後置,即“更有似相公癡者”)
四,主題歸納
這篇遊記以回憶的方式,運用淡雅的語言,記述了一次湖心亭賞雪的往事,表現了西湖雪後的潔淨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樂,表達了作者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緻,隐含着淡淡的故園之思,故國之悲。
五,寫作特色1.寫景叙事抒情融為一體
叙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用極精簡的筆墨叙述了自己的行蹤,然後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雖屬叙事,但重在抒情。
2.巧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備
張岱是小品文的,大家文字簡潔而又隽永,叙事直白而又情韻。本文出于自然明白如畫,不誇張,不藻飾,又不乏雅趣,其練字煉句之工确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如“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了大雪過後萬籁俱寂的空曠,一個“絕”字境界全出。
本文多用白描手法,用簡筆勾勒出景物、人物,樸素淡雅,卻又耐人尋味。
如,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寫湖上影子的“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都是以白描手法來寫意傳神的。
六,真題再現
1.請簡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參考答案:
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等簡練單純的文字,寥寥幾筆不加烘托渲染的,勾勒出一副素潔淡雅、萬籁無聲的西湖雪景圖,也寫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2.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情趣?結合内容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作者在天寒地凍、西湖人迹罕至的情況下,仍獨往湖心亭看雪,表現出他癡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