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農村牧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是個老話題,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受土地等方方面面利益的影響,形形色色的涉土糾紛湧入法院,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認定是法庭和法官繞不開的一個法律問題下面,筆者從政策、法理、情理幾個方面試圖解開這個困擾我們工作的結,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農村牧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是個老話題,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受土地等方方面面利益的影響,形形色色的涉土糾紛湧入法院,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認定是法庭和法官繞不開的一個法律問題。下面,筆者從政策、法理、情理幾個方面試圖解開這個困擾我們工作的結。
一、農村土地承包法屬于物權法的範疇,其特點是政策性更強。所以,在處理此類糾紛時應與農村土地政策緊密聯系起來。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取得糾紛不屬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主管範圍。因為民事法律關系是在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而土地承包合同簽訂之前農民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有申請、批準的色彩。再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成員單位家庭之間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有數量、方案、公示等等程序性的内容,這些也都不是民事訴訟去處理的事項,因為民事訴訟有其局限性,故土地承包經營權取得糾紛不應作為民事案件來受理。
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福利分配的性質,是成員即能取得,公平取得。它既有生存保障的功能,又有國家性質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在裡面。在适用上是公平兼顧效率原則。取得的主體單一,隻能是其成員。通過其他方式承包取得承包經營權,即“四荒”地的承包經營權,這時主體就不是單一的了,呈現出多樣性,市場化運作的成分更濃一些。二者的權利也不盡一樣,就能否設定抵押、流轉方可看出。通過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承包經營權在能否設定抵押這一問題上,觀點不一。允許說,認為設定抵押有利于拓寬融資渠道,提高生活質量;否定說,認為土地是農民惟一的生存保障,一旦失去土地,影響社會穩定,是社會問題。而且受土地用途不得改變的限制,國家對此也是慎重的。流轉也有嚴格的規定。而四荒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可抵押,流轉方式也不同于通過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承包經營權。
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的主體不同于其他用益物權的主體,是特定的,隻能是農戶而非家庭成員個體,通過其他方式取得承包經營權主體除外。集體經濟組織是與家庭發生關系,不是與家庭成員個體發生關系,因此家庭是權利主體。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一戶一宅就是明證。但是家庭是由成員組成的,多一個人就多一份權利,在此問題上人們往往争執不下,因此認定成員資格是個難題。條件過寬,權利泛濫,政府、集體不堪重負;條件過嚴,村民不服,上訪告狀,苦不堪言。依我國現有政策、法律,以及司法實踐經驗可參考如下意見:
(一)基本條件:取得本集體組織戶口。戶口評判标準:1、自然出生取得資格;2、因婚姻加入取得資格;3、原始登記取得資格(老住戶);4、依政策、法律原因取得資格(外來戶)。戶口例外情形,因務工,學習、服兵役等情形将戶口遷出,沒有非農職業穩定工作、收入,但父母、配偶戶口在本集體的應保留資格。
(二)關于“空挂戶”,原則上不應認定為成員。理由如下:認定農村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判斷,應從我國農村集體組織所具有的自然共同體特征出發,以成員權理論為基礎,以是否形成較為固定的生産、生活為基本條件,并結合是否具有依法登記的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常住戶口,這是判斷的一般原則。其次,看是否在該集體經濟組織居住、生産、生活,與其他成員是否形成較為固定并具有延續性的關系。看其生存依賴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的程度,看其保障與就業渠道是否真正依賴集體土地,看其與該組織有無緣系。由此可見“空挂戶”是不符合上述條件的,故不能認定他們為成員。
(三)“外嫁女”人員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看是否脫離原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的生産生活為标準,看是否取得現生産生活所在地的集體成員資格,是否承包了土地。避免兩頭空兩頭占。
(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應否由村民自治?原則上不能自治。
(五)成員資格與承包經營權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無直接的關系。
四、成員資格喪失:1、取得非農職業,有穩定收入。2、死亡。3、取得其他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4、取得設區的市的非農戶口。5、取得了不設區的市的非農戶口,且納入公務員序列或财政供養人員序列。
五、成員與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權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與享有者特定身份相聯系。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無權取得或變相取得。農村宅基地具有極強的福利性質,有國家性質的“居者有其屋”的思想在裡面。本集體組織成員無償取得,一戶一宅。
以上問題,農村牧區、農地草原情同一理,政策、法律、情理基本原則是一緻的。有時法律、政策名稱有别,适用時注意就是了。(張海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