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網上流傳的一個視頻再次引爆朋友圈,“肉松蛋糕”“肉松漢堡”簡直是化身棉襖,裡面能洗出棉絮!那我們吃肉松豈不是“重溫經典,追憶長征”?商家真的能猖狂至此嗎?
能洗掉色?非法添加?
視頻中肉松洗過之後變得渾濁泛黃,裡面的“棉花”也開始掉色,所以是用了上色的“棉花”替代肉松?
我們先看看國标中肉松可允許添加的成分:
根據2009年6月發布的GB/T 23968-2009肉松國标顯示,肉松在制作過程中允許加入的輔料包括:食用鹽、白砂糖、醬油、味精、植物油、符合國家規定和行業标準的其他輔料及符合國家标準和規定用量的食品添加劑。
且不說其他輔料、食品添加劑有哪些,單看醬油,就是一個“有點顔色”的主,畢竟有生抽老抽,還沒有“無色抽”吧。在普通發酵的過程中,醬油中的色素成分主要有:
1、氨基糖,醬油原料中的澱粉經曲黴澱粉酶水解為葡萄糖後,在發酵時葡萄糖可生成氨基糖,呈棕紅色。
2、黑色素:一般是由大豆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的。
3、焦糖,是葡萄糖在高溫下 脫水生成的,它是一種無定形的膠體物質,溶于水呈棕紅色。醬油中這三種色素的前體物質都是來自原料中的大豆和澱粉,所以也算是無毒無害。你要還說有顔色就不好,下次吃焦糖布丁記得洗洗焦糖色。
另外,國标還對肉松顔色也制定了标準
至于洗下來的顔色,真的不能說明什麼,如果洗不出來顔色,隻能說明沒加醬油。
洗出棉絮?黑心經營?那麼問題來了,絮狀物究竟是什麼鬼?和棉花是一家的不?
讓我們重回國标。
國标中對于肉松的定義是:以畜禽瘦肉為主要原料,經修整、切塊、煮制、撇油、調味、收湯、炒松、搓松制成的肌肉纖維蓬松成絮狀的熟肉制品。
什麼纖維?肌肉纖維;什麼狀态?絮狀。
肌肉纖維裡是含有蛋白質的,如果拿肉松的絮狀物幹燥後灼燒,一定有燒焦毛發的味道。棉花灼燒則完全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平常知道能這樣識别羊毛和純棉,沒想到也能用來識别肉松吧,哈哈哈。
(内個,别告訴我你覺得肉松裡摻了羊毛)
國标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您要還不滿意,要不上交國家?
至于棉花,則是一種植物纖維,而且還不可溶。最主要的是,你壓根就嚼不爛。有人會說有的肉松也有嚼不爛的絲狀物呢。來回憶一下,有沒有吃過嚼不爛的牛肉幹(沒有吃過牛肉幹的禁言)。這主要是因為制作過程中有脫水處理,水分去除太多了而已。至于絮狀肉絲……誰的食肉人生沒被肉絲塞過牙?
真肉松?假肉松?其實争議主要在于肉粉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标準GB/T 23968-2009将肉松分為兩種,一種為肉松,一種為油酥肉松。
肉松定義上面已經提到,油酥肉松是指以畜禽瘦肉為主要原料,經修正、切塊、煮紙、撇油、壓松、調味、收湯、炒松再加入植物油脂炒制成顆粒狀或短纖維狀的熟肉制品。所以吃慣了油酥肉松的人可能習慣了短纖維的口感,殊不知絮狀肉松也是真愛。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内貿易行業标準SB/T 10281-2007則将肉松分為三種,肉松、油酥肉松和肉粉松。
納尼?肉粉松?假肉松?
肉粉松的定義是用禽、畜瘦肉為主要原料,經煮制、切丁、撇油、壓松、配料、收湯、炒松再加入食用油脂和适量豆粉炒制的絮狀或顆粒狀的肉制品。
真正意義上的肉松其實沒有真假之分,所以這個所謂的“假肉松”,也就比油酥肉松多加了點豆粉而已。淡定淡定。
不過,“禽、畜肉為主要原料”這條,下遊生産廠商能不能做到,昧叔就不能保證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可以吃啊!無毒無害啊!(就是肉少點)
其實嚴格來說,商家原料,用的究竟是“肉松”,還是“肉粉松”,其實應該注明。不過有的商家打着“肉粉松”的擦邊球,挂着“肉松”的旗号罷了。
那麼回歸主題,如果商家真的想節約成本,大可把“肉松”換成“肉粉松”
同樣是一斤,這肉粉松可是比棉花要便宜的多,多拍還有減免。商家何必用棉花這種,又不安全、又容易識别、又不是食物、又不符合國家标準的東西,關鍵是,這假貨比真貨還賠本兒,他四不四灑?
綜上,肉松裡面加棉花純屬謠言。至于視頻中備受困擾的大叔大媽,大約是吃多了油酥肉松,突然來了點“絮狀”肉松就瞎琢磨了。所謂,吃了這麼多種“肉松”,開始過不好“吃貨人生”。
肉松裡面有絮狀物,隻能說明它真的有肉。您要有心“打假”,要不去調查一下哪裡的老婆餅裡有老婆?哪裡的棉花糖裡有棉花?哪裡的獅子頭裡有獅子?哪裡的佛跳牆裡有佛?哪裡的鴛鴦鍋裡有鴛鴦……哈哈哈不鬧了,昧叔吃肉松去了。
(編輯:魏冠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