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杭州的古樹住在城市、守在村頭、藏在深山、隐在古刹、一語不發、道盡千年,被譽為“活的文物”“綠色古董”,它們既是無數人魂牽夢萦的鄉愁,也是城市曆史和文化的象征。
位于老浙大橫路上杭州市中心的一株千年銀杏,是杭州人心心念念的一棵“寶貝樹”——它曾被雷劈、被火燒過,曆重重磨難依舊碧綠蒼翠,她的“風吹草動”也牽動着很多人的心。如今,古樹四周搭起了層層保護架,有市民來問:它生病了?
千年古樹的魅力與風采,同樣也牽動着園林綠化專家們的“心”——昨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園林綠化專家們來開長三角古樹名木保護學術研讨會,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内容就是為這株千年銀杏“把脈問診”。
碧綠蒼翠依舊 樹下留着很多人的回憶與鄉愁
一棵千年的古銀杏樹,生長在鬧市區,它會與周邊居民以及這座城市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9月16日上午,霏霏細雨中,記者騎車來到老浙大橫路,一棵掩映在居民樓裡,高聳入雲的碧綠蒼翠的參天大樹,遠遠地就躍入眼簾了;隻是,古樹四周被綠色圍擋圍起來了,樹體也搭了穩穩的鋼支架,樹下立的一塊石頭上記錄着它的信息:樹高33米,胸圍6.59米,冠幅17米,樹齡1000年。
見我一邊看,一邊拍照,坐在不遠處蛐蛐店門口的一位穿灰色T恤的大叔朝我招手,示意我過去,旁邊蛐蛐店的老闆莫先生聞訊出來說:“我們兩個都是從小長在這裡,生活在這裡,與古樹的感情很深。張師傅每天一有空就坐在這裡來看看這棵樹。”
“小時候,我們都是在樹下玩的,踢毽子,跳皮筋,踢球,樹下都是我的美好童年記憶。”莫先生說。今年7月,他在古樹下開了一家賣蛐蛐的店,“兒子今天上大學了,我早上剛送他去,我這前半生就沒離開過這棵樹。”
據記載,此地原有延壽庵,建于吳越時期(約公元934年),地處東城門外,“彌望皆菜圃”。據傳說,該樹為當年庵内第一代師太所栽。
這棵古銀杏,經曆千年風雨,磨難重重。資料顯示,上世紀七十年代,這棵樹被雷劈中過;2013年古樹還突然起火……自火災後,古樹受到一定損傷,周圍居民以及杭城的園林專家們也一直為它的健康“操碎了心”。
守護古樹名木 杭州讓綠色文脈“枝繁葉茂”
據2020年12月統計,分布于杭州市建成區的古樹名木有1106棵,其中樟樹數量最多,共計608株,楓香次之,共計81株,其他樹種珊瑚樸47株,銀杏63株,苦槠31株,木樨21株,樸樹23株等。
為了更好推進長三角地區古樹名木保護複壯事業發展,昨天,杭州組織開展了一場古樹名木保護學術研讨會。
“請像保護古迹一樣保護古樹。”市園林文物局綠化處調研員樊麗娟說,這是本次會議的主題。整場研讨會分兩個部分,分别是“古銀杏保護複壯方案專家評審會”及“長三角古樹名木保護複壯學術研讨會”。張喬松、陳瑞生、劉剛等幾位知名專家仔細聽取了彙報,詳細審查《古銀杏保護複壯方案》,從改善立地土壤、增強水肥管理、樹洞防腐修補及支撐方式等對本次古銀杏保護複壯工作進行了全面、認真、系統的評審,提出了建設性建議。
會上,來自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原首席專家張喬松研究員以《古樹名木養護與複壯技術》為題,從古樹養護管理、複壯保護等各方面技術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講解。來長三角區域城市園林綠化管理部門線下100餘人、線上500餘人進行了學習,專家們也為杭城的古樹名木保護事業獻計獻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