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現代社會壓力逐漸增大,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多數家長的共識。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孩子在兩三歲時就被家長帶着讀識字卡片,背唐詩宋詞,有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确實比較好,早早的能學很多漢字,也能記住很多古詩,但有些孩子就怎麼也記不住幾個漢字。家長們總會很焦慮,到底讓孩子幾歲開始識字比較好呢?
有人認為越早越好,認為孩子學的早,學的多,孩子的成績就好,就更容易受到老師的重視和喜歡,但也有人認為,自己小時候也沒有刻意的進行早教,去學習很多漢字,長大後照樣全都認識了。關于孩子幾歲識字的問題,有耶魯大學的博士就表達過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提前識字就等于浪費時間。
相信不少家長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美國的母親得知自己三歲的孩子在學校裡學了字母"o"以後,十分不滿,她認為自己的孩子在沒有受到老師教育之前,認為"o"這個字母可以有很多象征意義,可以代表太陽、月亮、車輪、皮球等很多圓形的物體,但在被教育以後,卻隻認得字母"o"。
她認為老師正在教壞自己的孩子,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并且訴諸法庭,而法院也最終判決這位母親勝訴。這個故事一度影響很大,成為了不少家長不願意過早教孩子識字的理由。
孩子三歲之前到底應不應該識字?過早識字真的就是浪費時間嗎?關于孩子識字的4條知識,你們懂嗎?
教育的發展首先要遵循孩子的自然生長規律。育兒學家通過長期對嬰幼兒的觀察發現,從精神和智力方面來看,通常孩子在三個月以後,視力有明顯提升,并且開始發育出基本的圖形辨别能力,到了9個月以後,可以簡單的識别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圖形。
從嬰幼兒的心理方面來看,三歲是一個分水嶺,孩子在這個時間段自然記憶能力開始達到較大突破,整體模式的識别能力也有較大飛躍。在這期間,家長們為孩子提供識字環境,确實能夠讓孩子在短時間之内學到更多文字。
二、識字數量不能成為判别孩童智商的主要标準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三歲之前能認識很多字,說明孩子聰慧、記憶力好,自然備受鼓舞,十分喜悅,但有的孩子卻在三歲之前識字方面沒有表現那麼出色,那麼他們的智商是不是相對較差呢?
實則不然,不同的教育方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識字能力,在智商判斷方面,要結合孩子的身體、心理多方面因素考慮,識字數量不能作為判别智商水平的主要标準。
想讓孩子更高效率的認識漢字,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衆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出孩子想學習的欲望比被動學習的效果要好很多。尤其孩子年紀尚小時,對周圍的好奇心更重,枯燥的死記硬背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作為家長,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可以多為孩子講故事,在講的過程中,應聲情并茂,多使用規範用語,不要過于白話,也不要太刻闆,要制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多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識字。
讓孩子知道這個字怎麼寫、怎麼念并不是最終目的,識字的結果是融會貫通,讓孩子自己掌握閱讀能力,學以緻用。家長可以随時随地利用周圍的環境指引孩子加深記憶。比如公衆場合中,有很多廣告标語都十分生動有趣,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閱讀廣告牌上的文字;
也随處可見樹立的圖文标志,家長為孩子解讀的同時,也能讓孩子切身感受到漢字的實際用法與意義。通過不一次又一次的零星的知識運用,孩子可以一遍一遍加深對文字的記憶。在接觸新漢字的同時,也會産生求知欲。
現代社會的節奏加快,市場上充斥着大量早教機構,一些機構誇張、虛假,甚至販賣焦慮式的宣傳,使得一些家長盲目跟風,強制灌輸孩子知識,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客觀生長發育水平。雖然從近期來看,孩子确實能夠學到相應的知識,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适得其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的一番苦心,就可能導緻"揠苗助長"了。
隻有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切實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主動學習、愛上學習才是正确的引導方式。家長們千萬不要隻單純的把孩子認識多少字作為追逐目标,而應該讓孩子切身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快樂與成就,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更加長足的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