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周遊列國快要結束的時候,弟子萬章問了孟子一個問題,他說孔子當年在陳國的時候說“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
也就是我們回去吧,家鄉的那些弟子都是些狂狷之士,不論什麼時候都能不忘記自己最初的信念。
萬章好奇為什麼孔子在陳國會想念魯國的那些狂狷之士呢?
想來此時,萬章已經隐約感受到了孟子歸隐的心思,所以特意提出這個問題來加以試探。
孟子回答他:“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孔子當時各個國家都轉了個遍,完全看不到複興禮樂、推行中道的希望,社會上全是些為了名利地位無所不為之人。
想想還是家鄉那些狂狷之士比較可愛,所以便決定回去了。
那麼什麼是狂狷之士呢?
孟子接着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狂”就是傲氣,一般年輕人多少都會有些傲氣。總覺得别人不行,喜歡貶低别人,覺得如果是自己的話就能做得更好。
這種狂傲之心固然不好,但換角度來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進取的動力呢?很多比較成功的人士其實就是靠着一股狂勁闖出一片天地的。
而“狷”則是一種超然的人格,我有我自己絕對獨立的人格,你的看法如何,社會的狀況如何,跟我無關,任何人都休想動搖我的信念。
這種人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屬于比較怪異的,因為他們絕對不會向世俗低頭,就好比文天祥一樣,頭就在這裡,随時拿去,但若要說投降,絕對不幹。
這也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品質。
“狂”與“狷”這兩種品質雖然也比較極端,但較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為了名利地位阿世徇俗之輩要好的多。
因為這兩種人有着純粹且堅定的内心,也就是孔子說過的“進取不忘其初”。
比如孔子的弟子自貢與原憲,這兩個人就是典型的一狂一狷。
自貢是一個很有政治抱負和商業頭腦的人,政治、外交能力極強。
有一次齊國來打魯國,孔子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想要親自出馬。自貢看老師年紀已高,便代替老師出馬。
他先後遊走于吳、越、晉、齊幾國,闡明利害關系,挑撥聯合,最終成功化解了魯國危機。而且自貢遊走各國還不單單是遊說,順便還做些生意,賺了很多的錢。
從這一點來看,自貢的實力遠遠超過後來蘇秦、張儀或是呂不韋之流。
而且根據時間來看,自貢的時代蘇秦、張儀的老師鬼谷子或許都還沒出生,所以自貢甚至可以說是縱橫學的鼻祖了。
而自貢的同學原憲,沒有自貢混得好,隻是曾經跟孔子幹過些政務。
孔子死後他便退隐,當了一個平民百姓,生活也很艱苦。
有一天自貢看他太過于貧困,想要接濟他一下,結果劈頭蓋臉被原憲罵了一頓。
他說:我們跟了老師這麼久,現在老師死了,我們身為弟子不能繼承老師的道,為天下做貢獻,這是多麼悲哀的事。
結果你還身邊帶着這麼多随從,坐着豪華的馬車,享受這種排場,你走吧。
原憲做人的準則就是哪怕自己處境再艱難,也不忘自己最初跟孔子所發之心,堅守自己的人格,認為不對的事情堅決不做,這就是狷。
故而孟子說:“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全國各地轉了個遍,沒有一個能夠真正推行中道的地方,所以隻能退而求其次,回家找家鄉那群可愛的狂狷弟子們了。
孔子當年回到家鄉,确實也沒有閑着,他的狂狷弟子們也沒讓他失望,協助他删訂了《詩》、《書》、《禮》、《樂》等文獻,整理魯國史料著《春秋》,還為《易經》填寫了大量批注與心得,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易傳》,也叫“十翼”。
他與弟子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财富,是真正千秋萬代之功。
萬章和孟子這段對話是在孟子周遊列國晚期,也記載在了《孟子》一書的最後篇章。
這也就暗示着孟子想要效法孔子退隐著書的想法,現在看來孟子也确實是這麼做的,而且他成功從孔子手中接過了“道”的接力棒,為我們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