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獨具特色,生動形象,但對外地人來說,無論南腔還是北調,要聽得清,說得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比如說,去外地旅遊,當需要跟當地人問詢、交流的時候,如何稱呼人家呀?如果說錯了,遇到大度寬容的人不計較還好,遇到較真的人,遭遇白眼還算是輕的,有時會覺得挺尴尬。在我居住生活的城市稱一個中青年以上的男士,就叫“老師兒”,我已經很習慣了,但我一個朋友提醒我說,到外地以後可不要這樣稱呼人家,因為人家可能不知道你在與他們打招呼,而且一聽你就是外地人。“那我稱呼他們什麼呀?”朋友一時語塞,我們隻能相視一笑。這還僅僅是方言的差異帶來的不便,另外一個就是語詞的嬗變帶來的不便。
圖片源自網絡
語言是用來溝通交流的,作為構成語言的基本單元的語詞,它的内涵是約定俗成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否則就會産生歧義,導緻溝通不暢。但随着社會的發展,事物的變化,語詞所指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在語言發展史上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時期,這種現象尤為突出。
圖片源自網絡
當下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許多語詞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發生變化,甚至與原來指代的事物大相徑庭,有些語詞的涵義被嚴重異化。如:小姐——從高貴到風月場的女從業人員,我現在幾乎不太敢對女性用這個稱呼,就怕引起異議;美女——從顔值到性别,一開始女士聽到這稱呼,肯定挺高興,現在她們知道隻不過是沒錯認她們為男生而已;有一些語詞本來是對特定群體的稱謂,現在被大大的泛化了,如“老闆”、“老師”、“某總”、“經理”;還有些特别高大上的語詞現在也被異化和泛化了。我記得原來談戀愛時都不好意思用“親愛的”,後來同事第一次稱我“親愛的”時,我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心中還竊喜了一下,幸虧沒有再多想哈。再後來人們也不怎麼稱呼“親愛的”,而是變成了“親”啦,現在别人這樣稱呼我和我去這樣稱呼别人,都變得很習慣很平常啦,心中波瀾不驚。從民間的“舊詞新解”、“舊詞新用”可以看出,民間對語詞的創新力、創造力有多麼強。
圖片源自網絡
現代社會發展快,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加上網絡的助力,新語詞更是日新月異,令人目不暇接,如果不注意學習和積累,一不留神,就會産生溝通理解的障礙,不知對方所雲,瞬間處于“失語”狀态。這些新語詞是社會發展的産物,無論多麼光怪陸離,多麼令人啼笑皆非,我們都需了解一二,方便自己,理解他人,以使自己不與社會脫節,不被社會抛棄,跟上時代潮流,順暢交流與溝通。
回到文章開頭,各位“親”們、“老師兒”們,到外地旅遊或出差,需要打招呼的時候,您一般都怎麼稱呼人家呢?
圖片源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