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發過一條說說,說自己将來一定要去文港轉轉,看看毛筆,也看一下毛筆的制作流程,同時也考察一下當地靠譜的毛筆制作工坊,雖然早已有這個心願,卻也一直沒能去成,一來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二來去了那邊也沒有個熟人照應,這個五一,各方面條件具備了,文港之旅也終于成行了。 文港,江西南昌進賢縣的一個小鎮,從北京去文港那邊還是很方便的,有直達的車到南昌,從南昌去文港開車也就個把小時。但是因為買票太晚,沒能買到卧鋪,甚至連個座位都沒有,加上是晚上7點多的火車,所以下班後我和媳婦兒就直奔北京西站,沒有吃飯,水都沒有買一瓶,就這樣火急火燎地踏上了去南昌的火車。 原本想去餐車吃飯順便坐到那兒,糟糕的是這趟火車沒有餐車,最後我們隻好買了倆小馬紮,就這樣在火車上熬了一夜,中途幾乎沒怎麼睡覺,偶爾眯一會兒,卻也被在過道來回的人打斷,在我的記憶裡,這樣的坐車經曆還是幾年前春節回湘的時候有過,真心不容易。
30号一早,我們踏在了江西的土地上一、逛集市
開始就聯系好的周叔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接下來的兩天,也一直是他在帶着我們四處轉,這次文港之旅,真的非常感謝他。
文港皮毛市場,集市所在地
周叔在文港皮毛市場有一個毛筆銷售門店,因為恰逢文港鎮趕集的日子,所以我們把行李放在周叔的門店後邊随他一同轉了轉集市。 在文港鎮,一直保有逢農曆尾數一、四、七的日子便趕集的傳統,4月30日正好是農曆3月24号,我們很幸運趕上了這次大集,也真正感受到了毛筆在文港意味着什麼。
集市一樓,主要是一些做好的廉價毛筆。
還有一些包裝好的用于做筆頭的原材料,有用于加健的尼龍、豬鬃。
也有尚未進行脫脂處理的羊毛
還有打捆出售的麻
在二樓,則是大量的已經做好的毛筆頭,當地人稱為毛頭。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色彩豐富的各種毛料做成的毛頭。
不同材料做成的毛頭,價格也差異巨大,差一些的毛頭可能也就幾毛錢,好一點的則要幾塊幾十塊,有的極為稀有的較長的好毛頭,則需要上百甚至好幾百。
作為毛筆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毛頭,另外一個就是筆杆了。
像這樣的筆杆,批發都是三十元一根,也有一些紫檀筆杆,單買一根筆杆就要三百多。
這是尚未加工好的斑竹。
集市按照高中低檔毛筆進行了分區,方便大家采購自己所需。趕集的人們通常在11點多,就開始陸續撤離了,後來,我拿着單反回去拍的時候,已經有一些店面開始關門了。
在這裡,除了有制作毛筆的各種原材料,還有用于包裝的筆盒供應。從原材料,到包裝,以及遍布鎮上的毛筆作坊和各大快遞公司的門店,你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一條完整的毛筆産業的鍊條,文港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為全國各地的書法愛好者提供了書寫工具,也為自己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二、參觀毛筆工坊
周叔的弟弟專門制作毛頭,還雇傭了幾個工人
在文港,更多的毛筆工坊是這種家庭式的,通常都是直接在家裡做,稍微大一些的,會雇傭一些工人來幫忙制作,每個人負責一些工序,這樣共同來完成一個毛頭的制作。
毛頭的制作匠人正在梳理毛料
年輕的匠人正在整理毛料
這樣的工作是任何機器也無法代替的,這也注定了毛筆不可能大批量機械化地生産。
這樣的毛頭已經是半成品了,在外邊再披上一層披毛,一個完整的毛頭也就成形了。
做好的毛頭會懸挂起來,同時在這一串毛頭下邊,還會挂上一個重物,用以緊縮毛頭,所以大家看到的這個系毛頭的繩子都是筆直且緊繃的。
淳安堂是李小平老師所創立的毛筆品牌,在鎮上是很有名的,在四月份北京文房四寶的展會上,我曾在李小平老師手中買過淳安堂的毛筆,這次也算是慕名前往拜訪,隻是碰巧小平老師去了長沙,所以沒能當面請教,小平老師的妻弟周老師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淳安堂大廳裡的屏風,上邊展示的毛筆是李小平老師的作品,據周老師說,這幾隻筆連筆杆都是小平老師自己加工的,應該也是李老師的得意之作。
大廳裡還陳列了淳安堂的其他毛筆,整個的陳列和擺設給人一種非常雅緻的感覺。
這一套筆一共是17支,是李小平老師仿日本正倉院藏唐纏紙筆的形制來制作的,這樣的
周老師很熱情地帶領我們參觀了淳安堂制筆工坊,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更為一支筆的生産全過程。
從市場上采購回來的羊毛在這裡進行最開始的處理
整個制作過程中唯一算得上用上了機器的便是整個用來齊整毛料的機器,而且還是半手動的。
相對精細一些的工序都需要在光照較好的照明條件下完成。
每一根毛都需要經過這樣的審視
從外地皮草商手中采購來的黃鼠狼尾巴,真材實料。
拔下來的毛會泡在石灰水中,進行脫脂處理。
參觀制筆工坊回來,在李小平老師的書架上看到《中國書法史》《中國書法簡史》等書法理論書籍,透過這個書架上的書,你便知道一支優質的毛筆背後,其實是制筆匠人文化積澱的體現。
三、參觀毛筆博物館
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一個小鎮,有自己的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如此小鎮,在全國來說估計都是少之又少吧。
整個博物館有四個分館組成,一号館主要展示的是各地制作毛筆的工具,二十世紀其實年代以前全過各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毛筆事物以及毛筆文化相關的文物,二号館主要是用圖片展示了制作毛筆的128道工藝流程,三号館主要是展示當地能工巧匠的作品,四号館則是當地鄒氏農耕筆莊的展示區,當然這裡也有鄒氏農耕的毛筆供遊客選購。
我們從四号館進入到博物館裡的,進去也就是鄒氏農耕筆莊的展示區。
展示區的裡邊有個毛筆體驗區,我試了一些筆,對我來說,整體偏硬,感覺不是我喜歡的類型,當然閱讀本文的書友肯定有喜歡偏硬一些的毛筆的,如果需要,大家可以參考《中國十大毛筆品牌》一文中提供的地址購買。接下來我把我在二号館拍攝到的毛筆的制作工藝展示圖例分享給大家。
看完後,啟明深感制筆不易,更覺得應該注意愛惜毛筆。 其他的幾個館都是被鎖上了,我們在館内的小道上遇到施工的工人說,如果要進去看,需要有熟人帶領,或是跟鎮上打個招呼,這樣一來,隻好作罷。出來的時候,買了幾支鄒氏農耕的毛筆,算是留作紀念吧。
回來的時候,随手拍了一張圖片,就像照片中這位坐在門口加工毛筆的大姐一樣,在文港鎮,這樣的家庭小作坊随處可見,他們或是一家人一起在做,或是雇傭幾個人幫忙制作,有的專注于毛料,有的隻做筆杆,有的則隻負責把做好的毛套入筆杆中形成一支毛筆的雛形,總之,分工非常細。
在文港這兩天,我的整體感覺是,這裡的人們的确是很有智慧且非常勤勞的,且不說這鎮上大大小小的毛筆作坊裡日夜勞作的毛筆制造從業者,就是一些賣電器的,做家居生意的,一大清早就開車挂着喇叭沿街給自己家店鋪做宣傳,也許您覺得這是很落後的宣傳手段,但是他們的确是在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 我特别喜歡話劇《立秋》中的豐德票号的祖訓,詞曰“天地生人,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以我這兩天在文港的見聞,我覺得文港人用自己的行動生動地诠釋了這句話的意義。
————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