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譚彪 通訊員 陳相因
9月20日,以“守護珊瑚、守護蔚藍”為主題的第三屆全國珊瑚日活動在深圳市大鵬新區舉行。記者從現場獲悉,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啟動珊瑚種質資源庫建設,拟建成國内最大,種類最齊全的珊瑚種植資源庫,首期已建成500平方米,收藏約百種珊瑚種質資源。
2020年起,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取“920”諧音“就愛您”之意,确定每年9月20日為“全國珊瑚日”。本屆活動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指導,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中國珊瑚保護聯盟主辦,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下稱“海大深研院”)、億角鲸海洋研究中心、《新視線》雜志社承辦。
啟動儀式
“大鵬灣珊瑚礁修複”項目啟動
石珊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由石珊瑚造成的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産力最高的典型生态系統之一,僅占海洋面積不到0.2%的珊瑚礁,卻是約占25%的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
近40年,中國先後建立了多個以珊瑚和珊瑚礁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并在海洋生态環境保護和物種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及規劃中将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保護列為不可或缺的内容。2019年12月,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在農業農村部指導下成立,成為繼長江江豚、中華鲟、中華白海豚、斑海豹和海龜後,受農業農村部支持成立的第6個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聯盟。
李彥亮線上緻辭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緻辭時表示,全國有共計990種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其中珊瑚就占608種,所涉及物種數量大、保護任務重、形勢嚴峻。盡管我國在珊瑚保護方面已開展了很多工作,但珊瑚礁生态系統面臨的嚴重退化威脅還沒有得到根本性逆轉,保護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他希望借助全國珊瑚日的社會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珊瑚、保護珊瑚,從而保護海洋、保護環境。
完成中國首次民間南極科考的億角鲸海洋研究中心創辦人申劍,線上分享了《中國人自己的海洋環保故事》。
何灏浩通過讀創/深圳商報發出倡議
同時,活動方邀請到《洛神水賦》水下舞者、ADEX亞洲潛水展全球美人魚大使何灏浩在現場宣讀倡議書,号召大家從身邊事做起,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不向海洋及海岸丢棄廢棄物;積極參與珊瑚普查、珊瑚種植、海灘清潔、海底清潔等珊瑚保護公益活動,不過度使用對珊瑚有害的防曬品。
“大鵬灣珊瑚礁修複”公益項目啟動
活動上,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與深圳市廣電公益基金會進行簽約,共同發起“大鵬灣珊瑚礁修複”公益項目,委托海大深研院在大鵬灣開展珊瑚礁修複計劃,将投放20個人工珊瑚礁盤,種植4000株石珊瑚。
解決我國珊瑚種質資源“卡脖子”問題
紅色、橙色、綠色……猶如甜甜圈一樣可愛的葡萄薊珊瑚,長長的觸手會随着波浪起舞的長枝珊瑚……從遙遠的澳大利亞“移居”到了深圳海邊,在海大深研院珊瑚種質資源庫安家了。
葡萄薊珊瑚
“因為我們是國内首個珊瑚保育救護基地,海關緝私部門查獲的活體石珊瑚會移交給我們進行有效保護。”研究院珊瑚繁育中心技術總監楊小舟表示,除了這些遠道而來的珊瑚品種外,這裡更多的是該團隊培育的石珊瑚,以霜鹿角珊瑚、扁腦珊瑚等南海海域優勢品種為主,約百種。
與會人員在珊瑚種質資源庫進行交流
珊瑚種質資源是保障海洋生态資源、促進生态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專做觀賞海洋生物養殖繁育技術突破的機構,海大深研院擁有臨海中試基地 可利用海區基地,近年來突破了珊瑚礁生态修複應用技術研究,突破了石珊瑚規模化海底培育和原位種植關鍵技術,形成了珊瑚園藝人工栽培、人工珊瑚礁修複、網格化珊瑚原位種植、海底育林等多項技術,成效顯著。目前,珊瑚修複技術在廣東、海南等地廣泛應用,共種植培育石珊瑚超過16萬株,其中在深圳海域種植珊瑚超過6萬株,顯著提升了修複區域的珊瑚覆蓋率和生物多樣性。
2020年,該團隊在大鵬灣海域所人工規模化培育的石珊瑚首次出現了排卵現象,也為進一步推動了石珊瑚有性繁殖技術的研究。在此基礎上,該團隊啟動了珊瑚種質資源庫建設,不僅為南海珊瑚種質資源庫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更為解決我國珊瑚種質資源“卡脖子”問題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楊小舟介紹珊瑚種質資源庫情況
楊小舟表示,資源庫中每一份種質資源都是寶貴的“财富”,如何讓種質資源從沉睡中蘇醒,如何做好種質資源成果轉化共享,是團隊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廖寶林向記者介紹2022全國珊瑚普查行動
今年不僅氣溫高企,海水溫度也異常升高,因此南海海域北部出現了珊瑚白化現象。但珊瑚白化并不代表珊瑚死亡,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副秘書長廖寶林告訴記者,有時海水溫度下降,部分白化的珊瑚可以恢複。因此,當日啟動的2022全國珊瑚普查行動,将會特别增加相關内容,并為科研人員提供珍貴研究數據。
審讀:譚錄崗 肖曉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