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師德師風上下功夫?作者: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王鎖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在師德師風上下功夫?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王鎖明
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标準應該是師德師風。”近年一些高校發生個别教師師德師風問題,嚴重影響教師形象和學校聲譽,也凸顯當前高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師德師風建設必須重在日常、抓在經常,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體能動性的有機統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師德師風的形成亦然。提出師德師風要重日常、抓經常,符合人的思想品德的生成規律,而良好師德師風的形成又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本人要嚴于律己,自覺加強個人修養,高校也應發揮督促引導作用,重視和做好師德師風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現實中發生個别教師師德師風問題,也與我們平時對師德師風建設不夠重視有一定關系。的确,一個人思想品德出了問題主要責任在自身,個别教師發生師德師風問題,無疑根本責任也在其自身,但從高校管理來說,如果日常督促引導有力,就可能将師德違規行為消除在萌芽狀态。這無論對教師本人還是對學校發展都是一件好事,也從反面進一步說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必須重日常、抓經常。
加強長效化的制度和規則以維護師德師風,這是體現重日常、抓經常的核心意涵與根本舉措。制度是基礎,是一切行為的規範,帶有全局性、穩定性,是管根本、管長遠、管方向的。在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方面要強化制度意識,加強制度建設,更要維護制度權威。一方面,高校自身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供給,以便于對師德師風問題的舉報核實、隐私保護、懲處問責、申訴回應等環節的處置有明确的可操作指南,還要抓好長效化的治理和防範師德師風失範亂象的體制機制建設。另一方面,高校還要對照教育部關于《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文件精神要求,切實把師德考核擺在教師管理首位,嚴格落實師德師風問題一票否決制度,嚴把人才思想品德關,扭轉重才輕德現象,營造風清氣正的教書育人環境。
發揮院系在師德師風建設中的主體和基礎作用,這是重日常、抓經常的基本要求和有效路徑。應該說,近年從教育部到各地方各高校,都對教師隊伍中的師德師風問題出台了一系列原則性指導意見。如何将上級的指示精神落實落地,需要調動各高校特别是二級院系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為二級院系是高校直接管理教師、與教師直接打交道的基層實體單位,所以對每一位教師的基本情況和發展動向,二級院系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可見,重視和加強對教師師德師風的日常管理,二級院系應該擔當作為。一方面,任何教師個人的成就最後歸集起來都屬于院系管理有方,因而二級院系必須充分信任教師,關心教師,為教師謀福利,盡量創造條件支持教師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從管理層面來說,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也不能放松平時适當的詢問管理。一旦發現個别教師存在師德師風問題的苗頭,二級院系管理層必須及時給予适當的提醒(忠告),以免其鑄成大錯而後悔莫及。我們認為,高校出現個别教師師德師風問題,如果管理層能夠秉持“零容忍”的态度,早發現早處理就不可怕,可怕的是管理層因錯位的“面子觀”而“捂蓋子”或“冷處理”,如此則可能陷入被動失态的尴尬。
改變師德師風事後集中教育為平時的定期教育,這是重日常、抓經常的内在要求和直接體現。日前,教育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其中就特别強調要嚴格制度規定,強化日常管理,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杜絕“走過場”“一陣風”“臨時抱佛腳”等形式主義現象。為此就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師德師風教育集中在發生師德師風問題之後搞突擊的情形,将師德師風納入日常管理,前移管理關口,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定期開展對教師的日常教育引導,形成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環境,讓每一位教師把教書育人與自我修養結合起來,不僅知德,更注重行德,在日常生活中恪守師德規範,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旨趣。總之,治理師德師風失範亂象,需要我們重在日常,抓在經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