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秋落葉,又是一季秋意濃。每到這個時候,悲秋傷秋之情總會不時地湧上心頭,這一點古人和今人并沒有什麼不同,所以詩壇有了一曲曲悲秋之作。
一向灑脫的李白,在秋月下寫下了《秋風詞》,“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詩仙的秋天滿滿的相思之苦。而沉郁的杜甫,在秋高風怒時寫下了《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秋風中的杜甫令人心疼。而到了元代,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更是令人不忍卒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何等凄美。
但秋天到了詩豪劉禹錫手中,則體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風情。對劉禹錫來說,悲秋傷秋是别人的事,他的秋天一片晴空萬裡。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劉禹錫的《秋詞》,此詩寫于劉禹錫34時。20歲不到劉禹錫就詩名大震,21歲考上進士,而後更是一路做到監察禦史,他的人生就像開了挂。可就在春風得意時,他因新王上位被貶,此時劉禹錫提筆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全詩短短幾句卻彰顯其一生的豪情。
《秋詞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這是一組詩,共有兩首,第一首一直是後世眼中的經典,但第二首其實也并不差。在第一首詩中,劉禹錫開篇就直抒胸臆,文人墨客皆悲秋但他卻不以為然,他認為秋天之美遠勝春天。而後兩句為了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一鶴淩雲”的壯景,晴空萬裡,秋高氣爽,一隻仙鶴推開雲層沖向雲霄。此情此景下,劉禹錫的詩情也飛向了萬裡碧空。
在這首詩中,劉禹錫并沒有細寫秋天之美,隻用一隻淩雲鶴便寫出了秋天的生機,也注解了為什麼說“秋日勝春朝”。整體說來詩人并沒有用特别壯麗的語句,卻形成了極強的張力,原因就在于“排”、“引”兩個動詞的使用,它們不輕意間就提升了詩的格調,不可謂不高明。
而第二首詩則從細節上诠釋秋天之美。山明水淨的秋天,夜霜初降;樹葉也不再是單一的綠色,而是有黃有紅一片缤紛。此時登上高樓,一片秋意清澈入骨讓人沉靜,與绮麗使人狂的春色相比,不知好上了多少。
在這首詩的前兩句中,劉禹錫抓住了秋山、秋水、秋霜、秋葉的特征,為我們帶來了一幅極美的秋景圖,它是明淨的,但同時又是多姿多彩的。而後兩句則将秋與春作對比,與第一首詩遙相呼應,通過觸覺的感受将秋意寫得靈動起來。
通讀全詩,我們不但讀到了秋之美,更讀懂了劉禹錫的豪情,再苦再難豪情不減。最難得的是,他是這樣想的,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此後劉禹錫一路被貶,在西南邊陲待了20多年,但當白居易賦詩同情時,他仍能寫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豪情之語,這樣的詩豪名不虛傳。
828年在被貶嶺南14年後,劉禹錫回到京城,來到玄都觀。當年因為在這兒寫了首詩得罪了權相武元衡,如今一回來他别的事先放下,重來舊觀寫了首《再遊玄都觀》。在這首詩中他輕描淡寫的一句“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霸氣指數堪稱唐詩之最,這樣的詩豪當真是小人惹不起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