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貼标簽”,幾乎人人都能感同身受,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标簽的力量有多大。就在最近霸屏的紀錄片《零零後》再度引爆全網教育話題。兩個性格迥異、卻經曆着同樣命運的孩子,柔柔和池亦洋可謂是标簽的受害者,更是撕掉标簽的成功者。
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得到啟蒙階段幼兒園園長大李老師的智慧引導外,更重要的是源自父母為他們撕掉标簽的決心。今天小編就通過紀錄片《零零後》跟各位爸媽好好聊聊這個标簽問題。
标簽的力量足以改變命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貼标簽和被貼标簽中度過人生的。所謂的貼标簽就是将一種富有含義的詞語冠給一個特指的人,使大家對他産生一定的刻闆印象,即一說起這個人就馬上會聯想到那個詞。
就像《零零後》裡的池亦洋和柔柔,他們兩個被人們稱為魔童哪吒和另類公主,不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學,他們都是很多人眼中的“壞小孩、笨孩子”。在他們人生的前十五年,被各種惡意标簽加身,遭到各種嫌棄與嘲笑。很多人們似乎從他們身上發現不了一點優點,認為他們的一生都會是黯淡無光的。
而就在那個關鍵時期,他們的父母始終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給他們貼上“無可救藥、廢物”的标簽,并且還以終為始、不指責、不嘲諷,想盡辦法幫助他們,指引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和擅長之處,并鼓勵其堅持,這才有了池亦洋小小年紀入選國家隊,柔柔以全A 的成績收到10個大學的offer。
父母給的标簽,影響更大
但還有很多孩子沒有柔柔和池亦洋那樣幸運,甚至有時最先給他們貼上标簽的正是他們最親愛的父母。但不可否認的是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不過即使是以愛為前提的給孩子貼上标簽,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小編記得看過這樣的一個真人真事,一個癫痫小發作的男孩從小媽媽就告訴他,你是特殊的,你有癫痫,你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樣,危險的事你不能做。這位媽媽也是愛子情深,什麼危險的事都不讓孩子去做,甚至就連騎自行車、滑冰都不許,就擔心萬一癫痫突然發作出現安全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這位媽媽也是将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凡事都親力親為。
結果等到男孩長大後,性格唯唯諾諾,什麼事都需要依靠他媽媽,結婚後依然要指望他媽媽,遇到問題都是責備别人,自己從來不敢擔當,甚至就連切菜都會擔心萬一癫痫發作切到手。俨然就成了一個“媽寶男”。
其實這樣的結果更多的是源自媽媽的教育,她從小就給孩子貼上了“弱勢群體,需要另眼相看”的标簽。在這樣的标簽作用下,孩子變得缺少男兒氣概,沒有擔當,沒有責任心。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标簽效應”。
标簽與行為相互影響,彼此促進
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實驗。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試則沒有用标簽法。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标簽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并被标簽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标簽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标簽為“不慈善的”人比沒有标簽的貢獻更少。
這就是著名的标簽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标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标簽内容相一緻。這種現象是由于貼上标簽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标簽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标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标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當一個人被貼上“标簽”時,被我們認定的“标簽”特性就具有心理引導作用,使其向“标簽”所暗示的方向發展;反過來,這種發展的結果又強化了人們對這個“标簽”的認知,使其更堅定自己的看法——“他果然就是這樣”[1]。
标簽是好是壞都不能貼
很多家長受到當下鼓勵教育的影響,認為給孩子貼善意的标簽會促進孩子的成長。但實則不然。兒童是在不斷生長的,他們本身具有,無限的可塑性,一個從不被允許跌倒的人如何懂得在哪裡爬起?
孩子們是在不斷探索世界、獲得經驗中成長的,是在社會化學習過程中不斷成熟的,兒童正确的自我認知也是在不斷與社會交往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如果過早地給孩子貼上标簽,不論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對孩子的影響都會很大。善意的好的标簽(聰明、懂事、神童等)會使孩子為了維持自己現有的光環而拒絕試錯,成為自滿,缺乏勇氣、剛愎自用的自大狂;而惡意的壞的标簽(蠢笨、懶惰、任性等)會使孩子破罐子破摔,成為不被大家認可的、反社會的不良少年。
年齡越小的兒童,越依從于權威或親近的人的評價,一旦被貼上标簽,兒童就會有意或無意地接受這一“标簽”,按照标簽所暗示的行為模式行事。不論是“善意的”标簽激勵,還是“惡意的”标簽隔離,都不利于兒童健康地成長[2]。
所以家長們,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标簽,隻有沒有任何評價的,就事論事的,尊重孩子個人意志的指導,才是最适合孩子成長需要的方式。孩子的幸福成長就是從你們為他撕掉标簽的那一刻正式開始。
想了解更多資訊還可搜索關注DrWeek醫周刊。
參考文獻:
[1] 程碧卉.不要給孩子“貼标簽”[J].當代學前教育,2015(03):1.
[2] 陶金玲. 千萬别給孩子貼“标簽”[N]. 中國教育報,2013-01-20(003).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