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衆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而就在前不久,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科普童書《動物小百科》中因為有食用野生動物的内容引發了不少争議。
《動物小百科》中《果子狸》一文,稱果子狸的肉可以吃。目前該圖書已下架。 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争議來源于書中這樣一段表述:“果子狸全身都是寶,它們的肉可以吃,脂肪是化妝品生産中難得的高級原料,可以醫治燙傷,皮毛可做皮手套,尾毛和針毛可制成毛筆和畫筆……”據此,武漢大學出版社回應稱,《動物小百科》确實存在不當表述,已第一時間通知全國各銷售網點全面下架該書。
在科普童書出版市場上,這樣的錯誤或不嚴謹之處并不罕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做好兒童科普圖書,難點在哪兒?對于科普類童書,業内人士又有何推薦?書評君采訪了兩位緻力于兒童科普創作的學者——古生物學家苗德歲和兒童科普作家、攝影師郝夏甯,兒童科普雜志《少年時》和《科普時報》的總編,以及幾位長期制作兒童科普内容的出版社編輯,共同讨論了此次事件,以及有關兒童科普的諸多問題。
采寫 | 楊司奇
如果沒有這次疫情,這本《動物小百科》會在市場上流通多久?等到疫情結束之後,是否會有第二本類似的童書出現?而這樣的科普童書又會在潛意識裡影響多少孩子?這些都是值得提出的問題。
據悉,該書已出版多年,并曾在2017年再次印刷,距離2003年SARS疫情不過十幾年。而這樣的童書反複出版,是否表明,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問題?
其實早在2016年,就曾發生過一起科普書中出現大量錯誤的出版事故。人民郵電出版社在2015年3月出版的《常見動物識别圖鑒》一書中存在多處錯誤,例如金絲猴的配圖中出現松鼠猴的圖片,海象圖片為PS圖,象鼻蟲的配圖實則為龍眼雞等等,當時這本圖書也進行了全面召回處理。
“兒童武漢書”現象指的是什麼?
“兒童武漢書”,是圖書電商在打假過程中,對于合法但品質低劣童書的一種稱呼。武漢大學出版社的《動物小百科》問題再次激活了這一曾經的熱門議題。
童書市場十多年來的穩定增長,吸引了大量出版資源向童書傾斜。為追逐利潤粗制濫造的科普童書進入市場,導緻市場魚龍混雜,甚至劣币驅逐良币,這樣的劣質童書毒害青少年,破壞市場環境,應該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創作者和出版方的警醒。
科普童書亂象,暴露了什麼問題?
談及《動物小百科》中的表述,《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表示“非常驚訝,思想觀念仿佛倒回了數十年前。”他回憶,在自己的少年時代,孩子們讀過的所有關于動物的介紹文章,甚至于某些字典中,幾乎都有類似這樣描述動物“功用”的字句。在人們的潛意識和真認識裡,野生動物與供人類食用的馴化動物都屬動物,隻是生活環境和被“利用”程度不同而已;能嘗到“野味”被視為高級享受,許多人也以擁有由珍貴動物皮毛制成的衣物為榮。“那時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還比較膚淺,生态意識普遍匮乏。但是,在今天這個科技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在國家正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新階段,一本面向公衆的‘百科’讀物還出現這樣的表述,這無論如何都是不合适的。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出了問題,編者、出版者又沒能把好關,面對衆多小讀者,社會責任體現在哪裡?這是一次值得記取的教訓。”
這一問題暴露了科普童書領域長久以來的亂象。而亂象源自當下科普童書創作的普遍困境。古生物學家苗德歲分析:“長期以來,由于科普書籍在國内不被視為科研工作者的成果,不僅對升職沒有幫助,有時反而會被看成是‘不務正業’。加之,稿酬或版稅相對較低,因此認真寫作科普書籍的經濟回報也不高。如果缺乏情懷的話,科學家很少會問津科普童書的創作。這就給比較低劣的書籍進入市場提供了機會。國内外的經驗都表明,優秀的科普童書主要還是出自科學大家之手,靠百度條目拼湊、胡編亂寫的非專業人士的書稿,出版社一定要嚴格把關,不要輕易出版,否則就無法杜絕這類亂象。”
另外,這也涉及出版社的社會責任問題。天地出版社編輯郭漢偉認為,兒童正處于知識積累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都将會影響自己未來的知識儲備、思維邏輯甚至是人生觀和世界觀,所以兒童是非常需要從認知和心理上進行引導的。而這其中體現的就是出版人的把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出版人有責任帶給讀者正确而且健康向上的圖書,尤其是少兒科普這個領域。出版人有必要将這次事件以及類似的問題真正地重視起來,不僅僅是因為之前的SARS和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多的是關乎兒童的成長,關系到人類的明天。
給孩子做科普,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們是僅僅告訴他們一些知識,還是要啟發他們看待世界的視角,分析事物的能力?或是激發他們對世界的興趣,傳遞對世界、對大自然的愛呢?蒲蒲蘭繪本館的編輯李波反思得更多。“像這樣的書籍的出現,原因很多,它可能不單純是編輯或審校是否到位,更重要的可能是觀念的問題,即我們是不是真正把熱愛自然、關心動物這樣的問題放在心上。”
人類最初對世界的探索建立在掠奪自然的基礎上。商務印書館編輯肖誠梓認為,當我們的社會發展還處在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出現捕食野生動物這樣的内容有其合理性,但随着社會發展,人們已經不需要依靠獵捕野生動物補充糧食,而且自然的平衡已經遭到破壞,代價已經逐漸反映到了人類自己身上,其狀況從談論環境保護的經典圖書《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就能看到。“現在我們身處21世紀的高速發展時代,身處‘生态文明’這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卻還有過時的文化産物在傳播。文化的更替進行得如此之慢,這才是我們所感到歎息的。”
這次事件,從内容上所反映出來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從呈現載體上所反映出來的,是出版管控的不嚴謹和文化進步的滞後性,更深層的問題則是教育上的失職。
《給孩子的生命簡史》,苗德歲著,活字文化丨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6月
對于那些從事兒童科普創作和編輯的人,科學家苗德歲懇切地希望,每個人要時刻牢記書籍的教育意義與社會功能。“說果子狸肉可以吃,這種表述本身在科學性上即便不是完全錯誤的,也是十分不嚴謹的,更是不負責任的!沒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吃過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它們的肉大多是‘可以吃的’。但在人類的生産實踐中,已經馴化了若幹種家養動物,為人類提供了既營養又安全的肉食資源,現代的屠宰加工過程中,還經過較為嚴格的檢疫。在這種情況下,再去吃珍稀的野生動物,就不是可不可以吃的問題,而是應不應該吃的問題了!世界上有些事‘可以做’,但并不意味着應該做,比如近親婚配等。難道這些不正是科普書籍應該向公衆、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的知識嗎?怎麼竟會出現《動物小百科》中這樣的烏龍呢?”
科普作者還應該在作品中傳遞科學倫理,苗德歲舉了很多例子。“比如基因編輯目前在技術上是不難做的,那麼是否就可以随便做呢?當然不是!同樣,在使用實驗動物時,必須考慮動物福祉問題;還有雜技團馴獸中虐待動物的問題等,都涉及科學倫理。我們在科普童書的創作過程中,都不能忽視這方面的問題,否則也會出問題的。”
如何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烏龍事件?
《動物小百科》事件提示我們,科普創作中也有個生态道德問題要考慮。比如在生态攝影中,青蛙背蝸牛、鳄魚背青蛙、青蛙搭昆蟲便車等“造假傑作”時有所見,《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提及,這是對真正的自然關系的歪曲。類似的例子還有:某些拍鳥大爺為獲得動人畫面,居然将雛鳥捉住,黏住雙腳,待母鳥來喂食再行拍攝。
對此,科普作家郝夏甯強調了對自然的敬畏心,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創作者、科學家。因為大自然的很多東西,其實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它們,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敬畏和尊重。什麼動物能不能吃的問題比較複雜,比如有些野生魚類能不能吃,需要我們科學地對待,但食用野生動物都應該盡量避免,或者嚴格規範。雖然現在《野生動物保護法》已經有了一些規定,但依然不夠。
《叢林裡的貓頭鷹》,郝夏甯著,蒲蒲蘭丨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9年7月
比如,對于野生動物,非專業人員不能随便接觸它們,這就是一個基本原則。2007年開始,郝夏甯迷上了鳥類拍攝,漸漸投身到兒童科普的創作中。在他新近出版的《叢林裡的貓頭鷹》一書裡,他用攝影記錄了紅角鸮一家的真實生活過程。但隻要是拍攝,就會對動物造成一定打擾,所以他強調一定要恪守一些基本的原則,比如使用超遠攝鏡頭,僞裝拍攝;有時候需要使用預先設置的遙控拍攝設備,從而盡量避免人直接接近鳥巢;還有拍攝地點始終不對外公布,嚴格控制拍攝時間等等。所有的一切都以不過分幹擾鳥類的生活為前提。又比如拍攝水鳥時,常常需要加上僞裝網在水裡站一天來觀察記錄,但這是必要的。
對話
其實,上面談到的這些問題大多是老問題,隻是它們一次次被談起,又一次次被遮蔽。就像這本引發争議的《動物小百科》,出版于SARS之後,受關注于新冠肺炎疫情之時,但人們是否又會在傷口的慢慢平複中将這一問題抛諸腦後?
所以,雖然是老問題,我們依然需要不斷讨論它們、規避它們。否則疫情過後,我們依然會遺忘,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
目前國内兒童科普讀物在内容和觀念上有哪些尚待努力的地方?在創作、出版和閱讀上還存在哪些問題?平時在做兒童科普内容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具體問題?
不能把兒童科普當作“小兒科”
古生物學家苗德歲:在内容上,不能把兒童科普讀物當作“小兒科”,以所謂“通俗易懂”為借口,忽視科學内容的準确性與嚴謹。由于編輯未必熟悉自己所編輯的書的科學内容,如果作者或譯者不是相關領域專家,應建立邀請相關專家嚴格審訂這一關;而“審訂”不應該走過場,為了确保這一點,必須給予審訂專家署名權以及較高的審訂費。
觀念上,不要把兒童科普讀物“愚笨化”,不要低估兒童的理解力、想象力與創造力。作者要提高講故事的能力,要做到深入淺出,要普及科學的探索精神、質疑精神與創新精神,而不隻是提供一些碎片化的所謂“知識點”。
兒童科普作家、攝影師郝夏甯:既然是科普讀物,當然要以科普知識為前提,首先就是展現真實性。這就要作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做研究觀察,收集真實的資料。隻是對一般作家來說,很難完成,尤其是野生動物類的,野外動物的記錄、收集資料都非常困難。
再就是趣味性。一本枯燥無味的科普讀本,孩子們是很難接受的。如果你長期仔細地觀察一個動物,你就會發現它們有趣的一面。比如貓頭鷹竟然晚上可以輕松看見獵物,飛起來幾乎沒有聲音,而它們的一家讓人聯想到人類家庭的生活。這時候給孩子們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貓頭鷹眼睛為什麼這麼大?那是因為要收集更多的光線。它們的貓臉形态有什麼好處?因為這有利于提高聽力、獵捕動物定位。科普一些知識,或許孩子們将來就會因為這些好奇心萌發學習的欲望。
遺憾的是,現在大部分作品,時間太短,急于求成,無論是趣味性還是真實性、專業性都還不夠。
做兒童科普尤其考驗編輯
接力出版社胡金環:目前的兒童科普讀物很多欠缺敬畏之心:對科學的敬畏,以及對兒童好奇心的敬畏。再者,欠缺工匠精神:國外一本《神奇校車》要創作一年,但現在有些童書,為了占領市場,趕熱點,出業績,不經反複推敲、打磨、審查,質量可想而知。還有就是欠缺創新精神:部分出版機構為了迎合市場,在創意策劃和編校階段就缺乏鼓勵創新和出版精品的機制,導緻各種重複出版、低質跟風。
作為編輯,碰到的困難主要在于好作家難找、好畫家難找、好創意要落實成書很不容易。
作家難找:兒童科普圖書的創作不僅要求作家專業過硬,也要有童心童趣,能掌握兒童語言。比如我們在做《物種起源(少兒彩繪版)》時,為了符合兒童的閱讀習慣,作家寫一部分,請孩子試讀一部分,讀不懂的就請作家改。
畫家難找:國内童書對畫家需求大,畫科普童書不能天馬星空,要科學性和藝術性結合,一個小錯誤就要返工,所以畫家和作家、編輯之間需要大量磨合。
好創意落實成書難:需要出版單位從政策上扶持,策劃團隊深入研究、不斷創新,還要能耐得住寂寞,因為好書的打磨往往需要很長的周期。
《遺憾的進化:别笑!這是真實的生物世界》,[日]今泉忠明著,王雪譯,新經典文化丨南海出版公司2019年7月
商務印書館肖誠梓:與主要受衆為成年人的普通圖書不同,童書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還有欠缺的青少年,所以這類圖書的内容其實更需要受到關注,把控、篩選的嚴格度甚至應該不亞于教材和工具書。然而實際上,大多數做童書的作者和編輯都并不具備專業的科學背景出身,也沒有足夠多的經驗積累,以至于他們本身所具備的科學審核、判斷能力比較弱,更别提拿出或根據第一手資料來撰寫了。正如有網友所說的,這次事件中的内容“九十年代以前的工具書都這麼寫。”市面上很多圖書的知識性内容都是抄來抄去,讓人無法追溯它們的來源,也就無從去判斷它們的真僞。
在科普書和童書方面,我一直覺得日本非常值得借鑒。日本有大量内容非常專業的科普童書和繪本,很多都是由專家與藝術家或出版者合作來完成一本書。雖然形式多樣,但即使是一本漫畫書,作者也會非常注意裡面的科學細節,不會因為是童書而放寬标準。這就類似于文學中的兒童文學,不能因為讀者是兒童就胡編亂造,即使是給孩子講故事,邏輯、劇情、内涵、道理、知識,同樣重要。
在我經曆過做兒童科普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在于,一本書中所包含的知識涉及的學科通常過于分散,在進行知識内容的核查時,很難依靠編輯一個人的力量全部搞定。在學校裡,每個學科都有專門的老師來負責,但是科普編輯所經手的稿件卻可能是天文地理什麼都有,即便是遇到自己不擅長的内容,有時也要硬着頭皮上。除了基礎的編輯校對,科普編輯還需要對其中出現的大量科學名詞進行核對,以保證科學事實的準确性。
實在解決不了的時候,這種工作就會請專業的人來進行外審,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書上會出現“XX專家審定”這樣的标語。越是在這種細節的地方越不能放松警惕,不要認為反正都是給孩子看的簡單基礎知識,怎麼會出錯呢,殊不知,這種時候一旦出錯就是大錯。
《少年時》總編祝偉中:我們現在的信息“産量”是以幾何倍數逐年增長,這反而對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要求。我們要搜索出需要的信息,也要有甄别和篩選的能力。這對一般人來說是這樣,對科普圖書的編輯,這種素養就更重要。
以我們做的“少年時”系列叢書為例。它是原創叢書,主題跨度很大,每個主題都和一些最新的發現有關。我們做的工作是從專家那裡把幹貨“搬運”給讀者,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做到深入淺出和有趣,當然最重要的是準确。從文章到全書,我們不持任何主觀立場,隻是去組織、“建構”和核實。而對于每一個主題,我們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并找到合适的作者,這其實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蒲蒲蘭繪本館李波:科普童書真的非常難做。不是說它非常複雜,而是我們的編輯本身并不是各行各業的專家,如何保證科普的準确性呢?我們可能需要借助專家團隊或是學者的力量,但是僅僅靠它依然不夠,我們更多還是需要有一個嚴謹的态度,還應該有去質疑和探究的精神。比如說你把稿子交給某個人,然後你讓很放心的人去審校,但是他審校完的東西真的就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嗎?誰都不敢這樣說。
在做的過程中也往往會遇到一些想象不到的困難。但是如果能真誠和作者讨論,能一起去走進大自然了解背後的東西,更容易建立起來一種彼此間的信任,能夠在發生問題的時候及時進行交流。而且當你真正親身走進大自然的時候,你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這和你看照片是完全不一樣的,帶着這樣的情感做出來的書,它就不是冷冰冰的東西,而是有溫度的。
《穿山甲的奇妙飛行之旅》,(英)海蒂·霍沃斯著,新華先鋒丨花山文藝出版社2019年9月
從創作的角度看,一本好的兒童科普讀物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從編輯的角度說,如何為孩子制作合适的科普内容?
好的兒童科普應該有益、有趣、有愛
苗德歲:個人的創作體會,一本好的兒童科普讀物至少應該具備以下三要素:科學性、文藝性、趣味性。科學性除了科學内容的準确與嚴謹之外,還有科學倫理、教育意義與社會功能等方面的考量。文藝性就是語言要美,使兒童讀者在學習科學的同時,也能提高對文字的欣賞能力,進而提高寫作水平。趣味性就是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性,不隻是羅列一些幹巴巴的知識點,而是用人類文化起源以來所長期積累的“史詩般的叙事”傳統,把科學叙述當作其中一個組成部分。
“少兒萬有經典文庫”三種,《物種起源》《天演論》《自然史》(少兒彩繪版),苗德歲著,接力出版社2012-2019年
郝夏甯:就自然屬性的繪本而言,應該具有如下一些特征:首先是真實性。用野外真實照片等形式,直觀真實地展現,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第二是科普性,要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第三是自然性。展現神秘的自然界現象,更容易激發兒童的好奇心。第四是趣味和故事性。完成這些特征還是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自然界裡的真實故事情節,它是不可控的因素,需要我們在現有的條件下,仔細挖掘題材,并不斷完善。
《觀鳥:荷蘭皇家圖書館珍藏鳥類觀察筆記》,(荷)比比·多姆·塔克著,天地出版社2019年6月
做兒童科普,
深入淺出不等于簡化
《少年時》主編祝偉中:除了篩選作者,對于兒童或者對于沒有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内容組織是很重要的。
“少年時”的很多作者都是專家,他們往往願意挑戰一些難度比較高的内容,這很有趣,但是在表達過程中,需要讀者理解某個領域的基礎知識,有這樣的鋪墊才能讓讀者理解。編輯需要進入作者的領域,提出合适的問題給作者,将這些鋪墊、解釋以及更深層的原理補充到文章中。但深入淺出不等于簡化,簡化就容易失去了解一個事物或過程最關鍵的地方。
此外,科學書離不開圖片。為内容找到合适的圖片也是編輯的挑戰。
《少年時》内頁。這張圖片将線性文字以畫面的形式組織起來,便于理解。
再次,有些科學内容是需要視頻來幫助理解的,我們也花費了一些時間在視頻制作上。比如我們在做《恒星大家族》這一本書時,有一篇文章介紹我們為什麼身處銀河系中也能認識銀河。這是一個帶有四維屬性的問題(三維空間屬性加上時間)。視頻能很好地幫助理解,三維的立體空間配合時間的推移而轉動,地球和太陽在相互運動、地球公轉平面和太陽公轉平面的關系如何影響我們的視角,它們如何在3000光年厚的銀河系圓盤中運動……當我們看待銀河系的角度從盤面轉到側面的時候,我們知道了為什麼地球上的我們看到的一條疏密相間的“河”,也知道了科學家如何模拟出銀河系結構、用其他星系作為參照物修正,最後确定地球的位置:在銀河系的一條小旋臂——獵戶旋臂上。
它要重視文章之間的連接,還有文章、圖片和視頻的連接,這裡面每一個内容都不是在重複之前的内容,而是用每一種形式的特點,把原本複雜的知識表述的更清楚和透徹,再将這些知識相互關聯、拓展,為小讀者提供新的角度,幫助他們更好理解。
很多東西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蒲蒲蘭繪本館李波:市場上有一部分書籍會有習慣性的“知識先行”,更強調知識性,書裡放了特别多的知識,但是它的趣味性和人文精神是不足的。因為知識是學不完的,如果書裡隻是幹巴巴的知識,它會讓孩子望而卻步,失去興趣。隻有知識裡面有一些生動的、有感情的、神秘的、精彩的東西,才能真正啟發和提高孩子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這種自我求知和探索的能力對于孩子來說,可能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再者,很多書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似的,尤其是我們國内的原創作品。真正貼近生活和富有情感的内容也不夠豐富。我們習慣去做一些宏大的、常見的主題,但有時候,我們會缺少對身邊事物、對生命的細緻觀察。比如我熟悉的一位日本自然科學繪本作者松岡達英,他從小就非常熱愛大自然,喜歡觀察,同時因為自己很喜歡畫畫,經常帶着畫筆和速寫本,到附近的山林裡面去觀察,看到自己喜歡的花鳥蟲魚就随手畫在自己的本子上。他對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兩年前他受邀來到中國時,看到一種跟日本不一樣的甲蟲,頓時眼睛就發亮了。我覺得,不管是作者還是編輯,當你更多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更用心地去傾聽他們的聲音的時候,你做出來的東西會更有情感,更能吸引人。
《變成了青蛙》,(日)松岡達英著,蒲蒲蘭丨連環畫出版社2018年6月
如今市場上的兒童科普書籍數量衆多,不同類别、不同形式、不同年齡層的書籍讓人眼花缭亂,對于家長們選書,有什麼好的建議?
天地出版社郭漢偉:首先建議給孩子選書不要太過功利,可以更多地根據孩子的興趣進行引導,順勢而為地進行教育。比如說“死亡”,家長不太願意談,雖然“死亡”一直是傳統文化中比較禁忌的話題,但是對生命的認識卻是孩子形成世界觀的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尤其是3-6歲的兒童,處于死亡敏感期,對生死特别感興趣。建議家長尊重孩子的成長特點,而非因為不願意談,而不讓孩子接觸。
推薦一本《我發現一隻死鳥》。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科普童書,适合5-10歲兒童。說它特别,是因為它以死亡的角度去觀察生命,讓孩子通過觀察身邊死去的小鳥、蟲子、枯萎的花草,來總結“活着”和“死掉”的區别,讓孩子了解生命,正視死亡,理解生命的意義。
《我發現一隻死鳥》,簡·桑希爾著,天地出版社2019年10月
其次,孩子對于遊戲是很感興趣的。“玩中學”的體驗式學習,比枯燥單調的學習效果更加好。推薦《全景探秘3D立體書》。這是書,也是玩具,是關于軍事航空知識的百科,也是培養孩子科學興趣的寶典,更是培養親子感情的神器。書裡有各種紙藝機關,而且機關都可以動,就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做着各種機動一樣。還可以用它讀詳細戰機百科,看真實的戰機照片和視頻,聽專業的語音講解,玩AR空戰遊戲,豐富孩子的知識面。如果說飛上藍天是人類的夢想,那麼飛機就是人類的夢想與現實結合的産物,而戰鬥機則是集合人類工業與科技最高水平的富有美感的“藝術品”。這套書就是讓孩子在玩耍中對科技産生興趣,對藍天産生夢想。
《全景探秘3D立體書》,天地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商務印書館肖誠梓:比起單純給孩子選擇知識豐富、無所不包的書籍,我更希望家長能關注知識背後的東西。是不是有趣味性?是不是有真情感?是不是在關心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不是在關心生命本身的美好和神奇?有沒有在傳遞知識的同時挖掘背後的一些秘密?我覺得這些可能是家長更應該關注的内容。在此給家長提出幾點建議:
①一定要根據孩子自身的學習發展階段選擇适齡圖書,不要選擇過于超齡的圖書。紙質圖書一旦出版後就無法随意變更,很多年之後再看裡面的内容,可能就會發現有些知識已經過時了甚至變成了“錯的内容”。但其實所有書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如同我們回顧曆史總會發現一些與現時代不同的觀點一樣。所以買知識性的書時一定要注意時效。
②學會選擇好的出版品牌和出版社。這就好比《新華字典》要認商務印書館的,好的出版社和出版品牌能夠有效保證出版物的質量。不要貪圖便宜購買過于便宜或來路不明的圖書,優質的知識是由我們付費獲得的。推薦天天出版社、蒲公英童書館、未小讀等。
③不要過于依賴推薦語。推薦語或宣傳語對于圖書銷售的引導作用很強,但家長要學會辨識核心内容的來源是否專業。有專業機構或專家的“審定”絕對比某某明星或網紅“推薦”要靠譜得多。如果實在沒有能力,那就還是認準出版社和出版品牌吧。
④學會區分文學虛構内容與真實科學内容。有很多兒童文學作品也會涉及自然科學知識,但不要誤把這種作品也當做科普書。哪怕寫得再真實,也不能把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或《地心遊記》當做地球知識科普書來看,不能把劉慈欣的《三體》當做宇宙科普來看。
⑤涉及生物、文化方面的科普書,優先選擇本土内容的圖書。引進的圖書多多少少會存在物種與國内不同、文化與國内有差異等問題,這些問題在生物圖鑒、野外探索類的圖書中會比較常見,選擇這類圖書時應予以注意。
《自然怪咖生活周記》,黃一峰著,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6月版
⑥家長要有提升自己的意識。買來的書不要直接扔給孩子就完事了,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進行内容的初步鑒别。科普圖書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增進親子互動的途徑,家長可以跟着孩子一同分享知識。比如商務印書館的博物圖書《發現之旅·博物之旅·探險之旅》講述的是過去300年來人類探索自然的探險故事,乍一看這樣的内容更适合成年人閱讀,但實際上看評論發現,這套書有非常多的青少年讀者。
⑦不要期望科普讀物代替學習。科普讀物終歸隻是課外休閑的讀物,不能代替學校知識體系系統的學習。
⑧給孩子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不要小看普通科普書對孩子的吸引力。在我經曆過的很多科普書的活動中,活躍的參與者和購買者有很多是青少年。比如我們最新出版的一本講述博物學家去野外觀察貓頭鷹的書《貓頭鷹的秘密生活》,現場來參加講座的讀者有一半以上都是親子。孩子自己的選擇真正體現了他們的興趣。
《貓頭鷹的秘密生活》,利·卡爾韋著,任晴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2月版
《少年時》總編祝偉中:不論是童書還是成人讀物,閱讀科學類書籍的目的是擴充基本的知識結構、開闊視野、探索問題、解答疑問等等,最終養成邏輯思維和理性思考的習慣。我覺得,孩子讀科學書應該是培養對問題的敏感和對解決方法的積極思考,好的科普書往往能引發好奇心、對事物進行探索,而不是知識點的堆砌。
此外,小一點兒的孩子一般是家長在選書。想提醒的是,家長對這些内容也應該主動學習和了解。如果一本書可以吸引家長,家長也就更有意願講述給孩子聽,親子共讀的過程是大人和孩子一起發現真知的過程,是美好的過程。
采寫丨楊司奇
編輯丨走走、李永博
校對丨何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