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風化腐蝕沁,是一種鑒定古玉很重要卻又很少有人提及的一門古玉鑒定學術門類,其涵蓋了古玉的内體變化與外體變化的同步,即使是地域(北方幹燥多黃土沁,南方多雨白色沁)或空間(埋藏位置或者深度)的不同,但是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那邊是一件玉器久埋地下,長期受到周圍地層運動的擠壓或殉葬品以及土壤本身微量元素的侵蝕,絕大部分的透閃石 ( 和田玉或地方玉總稱)他的内部結構一定會産生脫水以及慢慢流失,玉器内部以及表面會因以上原因發生玉質酥松(古玉鈣化),而玉器表面的老化也會同步因微量元素幾千年的腐蝕發生了腐蝕沁,兩者相結合使玉器本身發生本質蛻變,這種變化屬于玉體本身的變化,不會因紋飾,紋樣,刀工的不同而發生改變,屬于古玉鑒定摸骨科。
國家博物館藏紅山C龍
同學們,請注意看,如上圖的紅山C龍,我們先來看圖一,遠看流光溢彩非常的漂亮與精美幾乎完美無瑕的,但是我們随着進一步細節的觀察,便看到了玉器表面是存在不規則的凹點,這不規則的凹點便是腐蝕沁(這不是解玉砂殘留),腐蝕沁是一種存在于玉器表面的土壤種酸性微量元素侵蝕玉器行為。
腐蝕痕迹并不受砣工影響
這種腐蝕的孔洞痕迹,包括但不限于土腐蝕斑,整體或部分爛斑,土隔空洞,蛀孔空洞,土腐蝕細砂坑等等表現,在中高玉時期,這種表現也并不受刀工以及紋飾的限制,屬于玉器本身老化以及與土壤微量元素老化的一種痕迹,也是很多行内極少數高手才會掌握的一門鑒定學科,新手看工痕,老手看骨齡便是原因在此。
同學們,以上便是我們今天談論的古玉表面的土壤微量元素對于古玉玉體本身的一種腐蝕變化,要認真的學習,汲取與體悟,做到舉一反三,講完了外表腐蝕我們再來學習古玉的内部風化。
古玉内部腐蝕風化
古玉的内部腐蝕多來自于地殼運動所産生的土壤擠壓,對于透閃石本身就存在的油性不足的内部棉絮結構進一步加重脫油,使其内部裂縫或真空增大,經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沁入,形成了層層疊壓的腐蝕風化痕迹,這種痕迹不受工痕以及紋飾等影響,屬于古玉本身老化的一種内部特征。
古玉内部鈣化風化老化痕迹
如上圖所見,對于很多古玉收藏的人來說,很多人以為這種玉器出現這種内部猶如酥麻餅一般的風化特征,是古玉收藏的一種品相次的問題,其實大錯特錯,這其實是古玉經過幾千年地殼運動的壓力與土壤微量元素侵蝕下才産生的特殊文化符号,這不是毛病,同學們,這是曆史饋贈的文化,因為這些都不是人為形成的,人為外力造成的才是毛病,曆史侵蝕的痕迹怎麼能是毛病呢,多麼美的文化符号呀,鈣化的猶如波濤洶湧。
斷裂與鈣化并存體
如上圖所見,玉牛熟透的整體猶如秋葵黃,黃色箭頭為斷裂,可稱為毛病,但是區别于紅色箭頭的風化,隻是玉器本身的一種脫油經地殼運動壓力而形成一種玉體本身的鈣化運動,是玉器内部的一種風化運動,這是鑒定玉器真僞的要點,而不是毛病,是曆史賜予玉器的一種美。
灰皮奶油沁内外風化同步
古玉内部鈣化鬼斧神工
我們研究在研究古玉雖然,開料工藝,切痕,單雙陰線,淺高浮雕,包漿,孔道,紋飾,沁都很重要,但是玉體的腐蝕風化以及鈣化也非常重要,屬于鑒定古玉真僞學科的立本之科,因為這個學科可以抛開前面所有的學科單獨進行,也可以輔助進行,所以這一章節相當重要,對于古玉真正熱愛的同學,我希望你們能夠認真的,靜下來心來好好的學習,人生長短不過百年,錢财名利不過身外之物,非常榮幸也非常感謝古玉文化選擇了我,我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不辜負古玉文化的選擇,盡我所能的去寫一本讓我或後輩覺得光榮的參考級古玉書籍,因為對于我來說,沒有什麼比祖國未來的古玉文化傳承更重要。
其實古玉收藏的價值并非是束之高閣,我覺得更多的是進行研究,汲取古玉所攜帶的文化以此來滋養我們偏愛的靈魂,聖人雲“心無外物,心無外理”所有的古董藝術品的認知皆發自于内心對于文化與曆史認知的深度,所有内心深度的喜悅皆來自于靈魂深處對于古物的理解程度,認知的高度決定了喜悅的深度。
首先,收藏古董藝術品要明白為什麼收藏,源祖來說,藝術品收藏盛行于宋,宋人喜歡古董藝術品的主要作用為用于居室的營造,所以從古至今文人雅士對于古物共同的認知便是,審美的情趣還是要紮根進生活當中去,慢慢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了人們對于居室的營造,對于文化曆史的探索,對于器用的緻知,宋代文人提倡的格物,便來自于此,以物養情養性,以物悟道,達到精神層次的升華。
儒家思想的格物悟道與佛家頓悟是相同的,而代表儒家思想的古董藝術品與代表佛家思想的佛造像在我看來皆是表象,很多人附庸風雅,隻看到表面的那一層,為金錢計疲于奔命,可笑至極,撿了芝麻丢了西瓜,愚昧至極,古董藝術品與佛像的最初目的并非用于盈利,而是幫助有慧根的人開悟,那麼從理學的角度來說古董藝術品與佛像都是道具,幫助人升華内心精神世界的契子。
為何說古董藝術品與佛像皆是契子,為什麼說初見皆是相,首先我們去寺廟拜佛,我們看見穿着袈裟的和尚會發自内心的尊敬,那麼問題是,我們尊敬的剔着光頭的人嘛?還是穿着袈裟的光頭?袈裟乃是布所制,分解來說我們會對布發自内心的尊敬嘛?從本源的角度來說,我們會去仰慕走在路上穿着五顔六色的剔着光頭的人嘛?我想這個答案内心已經有了,不會的,那麼換個角度來說,我們并非尊敬的是穿着五顔六色的光頭,有人說,我們來寺廟拜的是佛。
很多會說,我不是崇拜與仰慕穿着五顔六色衣服的光頭,我來寺廟拜的是供着的佛,那麼又有了一個新的問題,佛是木頭或銅做的,作為一個正常人會去崇拜與祈求家裡的銅與路邊的樹木嘛?或者在樹上刻一個人,你會跪着去祈禱嘛?答案還是内心已經有了,不會的,那麼這裡就清晰了,我們來寺廟并非是拜和尚,我們也并非是拜着那些供着的銅木人像,讓我們着迷和信仰的是其銅木金銀人物背後的文化。
那麼這裡對于像的問題就比較清晰了,金剛經教義有一句聖言說的非常透徹了,若見所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你所見到的一切相如果不是局限于相,而是能透過相見過相背後的文化,那麼你就等于見到如來了,佛家常說一葉障目,很多人隻看到表面的相,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嘛?那麼換言之,很多人收藏藝術品隻為金錢計,不去學習與探索背後的文化,那是否也着了相了呢?
作為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去跪拜佛像,是否是祈求内心的平靜?那麼佛像也隻是佛教文化的道具,引領人向善的道具,因為一個相信佛教文化的人我不相信他會在佛像面前說一些惡毒的話或做一些殺生以及卑劣的事情,那麼說到這裡相是什麼?相是文化的載體與濃縮的契子,我相信所有有慧根的人都是認同的,我們跪拜着佛像,那麼我們内心必然就引發了向善的種子,初期我們需要相來引導,中期我們就會去行善,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慈善,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沒有跪拜佛像也沒有在寺廟裡,我們依然做着我們跪拜佛像時應該做的事,那換個角度思考,施舍的人在接受救助的眼裡是否也是活佛呢?在那一瞬間接受救助的人也會感受到人間的炙熱的愛意,我相信作為一個有道德底線的人,感受過世界溫暖的人必然會把這份善傳遞下去,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久而久之我們的靈魂與道德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的靈魂與道德底線也不允許我們去做不符合道德的事情,如此方為脫相而成為相,如此你便是佛,所謂活佛在世,我想也便是如此罷。
那麼儒家的文化與佛家的文化又有什麼關聯呢?儒家講究一日三省吾身,每天晚上睡覺前點上一炷香,手盤一塊美玉,正襟危坐,氣血渾身運轉,鼻腔吸入淡淡香味,讓思想與身體安靜的舒展開來,去反省自己一日來是否有說了過頭的話,是否有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如果有我們要發個訊息與對方說聲抱歉,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古人雲知恥近乎勇,這句話也就是說能感悟到自己今日所做所為内心有所恥辱感的,那麼你便是你自己的勇士,能感悟到說明思想境界就有上升了一個層次,認識到了所有你所遇見的人,這個世上的人不管好壞,哪怕刻薄的,欺辱你的人,那都是你的逆行菩薩,他們用自造業障來幫助你開悟,所有要學會感謝所有遇見,他的出現是督促你的修行,佛教講究坐佛,觀佛,吾亦喜觀佛,佛堂前端坐,心無所求,擡頭從佛相的底部雙眼慢慢向上觀,最後把雙眼與佛像雙眼對視,夜深人靜時,讓佛看看我的内心,自觀内心是否有所畏懼,膽怯,是否今日做了羞愧的事,一個人騙的了别人騙不了自己,如若做了對不起别人的事,就要去發個訊息祈求别人的原諒,并以此為戒,不斷完善内心的品德高度,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自己的氣質與待人接物,而儒學中也有一句話,吾一路走來從未遇見敵人,所見皆是良師益友,這都需要看透相脫離相,古董藝術品是相,佛堂是相,有時候人也是相,所以古董藝術品我覺得他隻是一枚至高無上的道具,他的最高審美是格物緻知,幫助人提高道德的修養,文化的修養與不斷升華。
試想一下,如若你的居室内擺着一尊佛像,你還會在佛堂前行兇作惡嘛?如若你收藏的一件古董藝術品價值很高,你是否會選擇輕拿輕放?是否性情在潛移默化中變的溫順?所有物皆是相,若有所悟皆是格物緻知的最高級别的契子,望諸君有所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