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作是一件極其艱辛的事情,很多詩人甚至為了吟妥一句詩而廢寝忘食。他們經常在大自然中觸景生情、感物抒懷,從構思開始,物象就在腦際聯翩出現,并進行銜接、組合,又逐漸明晰,形成意境。
詩的境界始終有着現實的成分,盛唐詩人王昌齡曾說,神會于物,心偶照境,從而達到心與境交融。當詩人感覺可以寓情于境、神會于物之時,就能創作出一首佳作。
詩仙李白是深受廣大讀者敬仰的偉大詩人,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充滿想象,更給人以無盡的回味。太白經常可以神遊仙境,甚至描繪出玉女灑掃、麻姑搔背的畫面。下面介紹李白很浪漫的七古,首句氣勢非凡,最後14字造語更妙。
懷仙歌
唐代:李白
一鶴東飛過滄海,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來,應攀玉樹長相待。
堯舜之事不足驚,自餘嚣嚣直可輕。
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
詩的大意是:白鶴在茫茫大海上翺翔,我就像仙鶴那樣閑适,怎知心的歸宿?仙人們唱着歌,盼望着我歸來;還爬上玉樹,翹首等待。
堯舜所做之事根本不足為怪,如今隻讓人覺得紛紛擾擾。巨鳌不要馱着三座仙山遠離,我即将去蓬萊之巅行走。
李白生活在現實世界裡,根本沒有見過仙人,但當他迷狂于神仙的時候,腦海裡就會出現幻覺,心中也造出一些仙人,而且賦予他們自己的願望,讓仙人攀玉樹、并且浩歌相待。
這種幻覺雖然違背生活邏輯,卻被作者誠心誠意地當成生活的真實加以描寫,也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李白有一位道友叫元丹丘,他過着恬淡的隐居生活。李白一生中寫過很多有關元丹丘的詩,并深受其影響,所以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也充滿了道家的思想。雖然他們都是幻想成仙的凡人,有時還在夢中騎龍跨海,但純系虛構的幻境,不過這些幻境都是李白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
他接受了神仙傳說的無稽之談,誠心誠意地沉浸在幻境裡,還為自己虛構了一個美妙無比的理想天地,作為精神的寄托。當這些夢想受到觸發,他為自己虛構的幻境,就會以千變萬化的面貌,構造出詩的境界。
首句就氣勢非凡,作者先展現出一幅仙鶴自由翺翔的畫面,然後又将自己比作這悠閑的仙物。李白年輕時幻想成為一隻大鵬鳥,這種想法前後都是一脈相承的,反映出詩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作者用“散漫”二字,描寫仙鶴飛翔的神态,彰顯出詩人超凡脫俗,心中沒有任何牽挂,完全醉心于夢幻的世界中。
接下來兩句更加浪漫,“仙人浩歌望我來,應攀玉樹長相待。”作者好像早已成為仙界的老朋友,那些仙人都踏歌相望,急切地等待着詩人的到來。
“玉樹”二字,更形象地展現出一種仙境,仿佛煞有其事,讓虛拟的場景變得觸手可及,可見詩人不凡的詩歌造詣。
如此虛實結合的手法,已經讓讀者目不暇接,詩人又跨越時空、思接千古,回到了堯舜時代,“堯舜之事不足驚,自餘嚣嚣直可輕。”面對上古時代的先賢,詩人不僅沒有一句誇贊,而且認為在别人眼裡的那些豐功偉績,都是“不足驚”。言下之意,若是自己可以穿越到那個時代,必然一鳴驚人。
最後14字造語更妙,作者借助巨鳌馱山的傳說,抒寫了自己希望成仙的願望。作者用“莫、欲”兩個助詞,抒寫流暢,表達委婉,讓人可以想象出詩仙衣袂飄飄、步履舒緩,周圍白雲環繞、遠處飛鶴盤旋,詩人則低吟妙詩,内心更是沉醉不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