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02 19:38:33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1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大家好,我是劉桦

14歲的小琳,是一個比較文靜、内向的,不善表達的女孩。

由于父母的工作都很繁忙,她每天放學回家都是一個人點外賣當作晚飯。

小琳的爸爸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半年才回一次家,而且停留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星期。

雖然每次回家,爸爸都會買許多禮物給小琳,但是小琳卻覺得這個爸爸非常的陌生。

小琳的媽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女強人,商業女精英。

幾乎天天在公司加班,即使某一天回家比較早,也都用在工作上,不是在電腦上敲敲打打,就是打電話交代工作細節。

小琳總想跟媽媽說點什麼,但是看到媽媽這麼忙碌,就不好意思打擾她。

小琳從小到大,就是上的私立學校,父母認為花了這麼多錢上的學校,學校老師在學習上肯定抓的比較嚴格,孩子也不容易學壞,一切交給老師,就穩妥了。

小琳的父母各忙各的工作,彼此之間的交流也非常的少,加上媽媽懷疑丈夫在外面有了小三。

所以,爸爸每次回家,媽媽都要和他大吵大鬧,吵完後,兩個人就陷入冷戰,誰也不多說一句話。

家裡的氣氛總是讓人感覺胸悶和壓抑,常常讓小琳感覺煩躁不已。

有一次,小琳的父母又因為爸爸有外遇的事情大吵大鬧,她在房間聽到兩個人有離婚的打算。

小琳心裡頓時感到非常煩悶,但又是在半夜,找不到朋友可以傾訴。

情緒非常的焦躁,不知不覺從美術袋裡拿出了美工刀,她猶豫了片刻,然後朝自己的大腿内側劃了幾刀,頓時壓抑在心中的煩悶與苦悶得到了宣洩,心情即刻平靜了下來。

有了這次經曆之後,小琳隻要遇到心煩的事情,就會拿刀割自己,來獲得情緒上的安撫。

直到有一天,媽媽在洗衣服時,發現了小琳褲子内側沾上了血迹,她覺得很奇怪,便詢問她是不是在學校受欺負了。

小琳剛開始想編個理由瞞過去,但抵擋不住媽媽的逼攻式詢問,說出了實情。

媽媽聽完後非常震驚,沒想到女兒會自殘,同時也非常擔心小琳會不會繼續做出什麼傻事,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2

近幾年,我也接到過好幾例關于青少年自殘問題的咨詢。

為什麼孩子會有自殘的行為?主要來自于這三個方面一、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是每一個人成長學習最基本的環境,孩子的行為和生活規範主要建立于家庭之中。

就算孩子周邊同學的影響力在慢慢的增強,父母仍然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

所以說,家庭因素是孩子成長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

也有研究發現,孩子自殘行為與家庭因素密切相關。

1、不良的親子關系

緊張的親子關系會給孩子造成生活上的壓力,讓孩子感覺到不被愛或者被放棄,随之而來的情緒反應可能就是憤怒、委屈、壓抑、無助。

然後,通過自殘引發身體上的疼痛,來宣洩内心的傷痛。

孩子無力改變父母,也沒有能力改變親子關系,唯有自殘可以讓他們感到那麼一點點的自控感。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3

2、不和諧的夫妻關系

家庭的暴力或沖突往往也是孩子生活壓力的來源。

父母關系不和諧,經常吵架發生沖突,通常也無暇照顧到子女的需求問題,

更别說關心孩子的情緒了,甚至有些父母還會把沖突遷怒于子女。

這種生活環境很容易讓孩子産生無力或無助感。

他們會因為無法改善父母的關系而感到挫折、沮喪。

有些孩子還會認為,父母的争吵是因為自己造成的,從而産生自責和内疚感。

此外,生長在沖突與暴力環境中的孩子,無形中也學會了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除了對他人可能會用暴力傷害以外,而對自己的困難和痛苦時,也可能以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處理。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教育專家倡導夫妻關系第一,親子關系第二的原因。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4

二、學校環境的影響

家庭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基礎,那麼學校則是孩子社會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學校的同學和老師,對于孩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1、同學關系

學校是孩子主要的社交場所,一般,孩子到了青春期會認為,他們能夠從同學身上得到尊重與情緒上的支持。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家長反映,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有心事隻跟同學說,不跟父母說。

孩子會比較看重同學之間的關系。

但如果孩子跟同學之間的關系不好,就會使他們面對問題時,無法得到同學情緒上的支持,而增加自殘的行為,來處理問題,緩解情緒。

所以說,與同學之間的關系,無論是正向還是負向,對孩子的行為都有一定的影響。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5

2、師生關系

我們大家都知道,如果一個孩子不喜歡某科的老師,那麼那一科的成績,孩子就不會太好。

有研究表明: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曾表示無法從老師那裡獲得鼓勵和認可,為了保持自尊,他們會以偏差或退縮的行為,來面對他們認為不友善、不友好的老師。

在西方國家有一些關于孩子辍學原因的研究也發現,得不到老師的支持,覺得老師故意找茬,以及無法符合老師的期待是他們離開學校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師生關系的好壞也是影響孩子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

師生關系越好,孩子偏差行為産生的幾率就越小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6

三、負面情緒的影響

自殘的行為通常都是由負面情緒引起的。

1、證明我是存在的,尋找存在感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一直被忽視,在情感上感到灰暗、麻木,那麼自殘的傷痛會讓孩子找到自我的存在感。

2、覺得自己是個壞人,應該受到懲罰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關愛,受到虐待,經常被挨罵或挨打,進入青少年自我認同的階段時,會将這些成長中獲得的經驗整合成為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最終可能發展出的自我認同是,“我很壞”,“我不值得被愛”,“沒有人愛我”,“我是一個很糟糕的人”等想法,所以,才會受到這些懲罰。

在這樣的内在信念下,孩子會輕視自己,除了自殘,還有可能會做出傷害生命的事情。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7

3、期待被關注、被關心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被人重視、被人關心、被人關愛的,孩子也不例外。

因此 ,孩子會通過自殘這樣的行為,來獲取父母或者周圍人的關心和關愛。

4、超負荷的情緒壓力

當負面的情緒和壓力不斷的增加,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化解時,孩子就會将自殘作為情緒宣洩的管道。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8

如何預防和化解孩子的自殘行為?

當孩子的自殘行為被發現時,有些父母可能會難過,有些父母可能會憤怒,有些父母可能會責罵,有些父母可能會管教。

但除了這些,父母更應該做的是,體諒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的無助,并引導孩子有勇氣面對世上的諸多不如意

1、主動關心孩子

相對于其它類型的青少年偏差行為,自殘的隐秘性較高,孩子往往不會主動露出身體上的傷口,等到父母發現,事情已經發生很久了,或者事态已經很嚴重了。

孩子就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

就像好幾年前,一位表面上看起來樂觀,善良的,積極的女孩,其實,得了好多年的強迫症,父母對此一概不知,最後在異國他鄉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我在其它文章中寫到過這個案例。

所以說,父母要主動地關心孩子,敞開心扉與孩子聊聊天,聊聊生活,聊聊學習,聊聊學校,

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什麼樣的事情困擾了他,這樣才能及時給到孩子必要的幫助。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9

2、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其實,孩子有自殘的行為,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當父母發現自家孩子有自殘行為,首先應該反思,反思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反思整個家庭的氛圍

不要讓孩子成為家中的“隐形人”,或成為直接面對父母沖突的“替罪羊”。

輕松、愉悅的家庭環境,才能降低青少年自殘行為的發生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10

3、提高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

除了家庭因素以外,學校生活是另一個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父母要多留意孩子與同學、老師之間的關系。

如果發生了争執、遭到排擠,要引孩子說出來,并協助他找到解決的方法。

在平時,父母也要多帶孩子去接觸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交流,鍛煉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11

總結:

不管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偏差行為,父母都要去理解孩子是經過一段時間才形成的錯誤價值觀。

而且,孩子進入青春期,心思細膩又敏感,情感一旦受到傷害,就容易顯現出脆弱逃避的情緒,

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會出現不知所措的情形。

所以,父母要及時關注孩子,多跟孩子交流溝通,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态,讓自己成為孩子能夠放心傾訴的對象。

用正面積極的能量去修複孩子受傷的心靈。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12

青少年自殘危害性(面對青少年的自殘行為)1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