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說到寫母愛的詩,誰能忘記《遊子吟》呢。母慈子孝,是我國幾千年宣揚的傳統美德。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寫一篇《三字經》的讀後感,就是把“昔孟母擇鄰處”和“香九齡能溫席”放在一起寫的。慈愛的母親,孝順的孩子,這樣故事才圓滿。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人 ,唐代著名詩人。
祖先世居洛陽(今河南洛陽),少時隐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迹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
唐憲宗元和九年,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阌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 。
以上是百度百科對孟郊的簡介。
孟郊跟前面一篇中的韋應物截然相反,他不僅不是出身世家大族,而且隻當過縣尉的父親還早早去世了,他是由母親撫養長大的。可以想象,孟郊與母親的感情一定很深。
《古詩課》裡說,孟郊早年隐居嵩山可能是想引起朝廷的注意。這很有可能,畢竟姜子牙和諸葛亮給後人做了個很好的榜樣;唐朝先當隐士再當官的人也很多,比如王維就是先去終南山隐居了一段時間。
很可惜,孟郊不夠有名。他并不像李白那樣,隻要一首詩就能驚豔四座。于是隻好一次又一次進京趕考,在46歲那年終于考中了進士。還寫了一首詩來表達欣喜若狂的心情:“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首詩我覺得不用一句一句來解釋了。實在是太容易讀懂了。
直接來看最後兩句的這個比喻。“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将孩子比作小草,春陽比作母親,乍一看覺得簡單樸實,再一想覺得無比貼切。“陽春布德澤”,陽光照耀澤被萬物,小草覺得自己這小小的感激之心無法報答春陽的德澤。母親無私的撫育可不就像無私的太陽嗎?
自從孟郊這樣比喻母愛和孝心之後,後人們沿用至今。
詩的前面的四句描寫了一個特定的母愛場景。這是為了事業不停四處奔走的孟郊印象最深的場景,母親在給他做衣服,以至于後來他每一次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都會想起慈愛的母親。
史傑鵬老師在最後講了一點小學生寫作技巧:在寫作文時,若要表達父母的愛,可以學習孟郊,挑選典型的生活場景。
越是不起眼的細節,有時候越飽含深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