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上對人類早年締造符号有八個字的表述,叫“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就是近在身體上找符号,遠在物象上找字号,這就是象形文字最早期的來源。
有一些對漢字的解釋非常曲折、抽象和複雜,還夾雜着所謂高級的“玄學”“道德”因素在内,把漢字本義解釋得高深莫測,玄乎其玄,這是有很大問題的。如果我們用著名的“奧卡姆剃刀原理”來判别一下,立刻就會産生極大的懷疑。奧卡姆剃刀原理也稱“簡單有效原理”,簡述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早期的古人天真淳樸,所謂思無邪,締造符号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要符合當時的生活場景,并讓人一眼就能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就必須簡單、直接而明白。
怎樣來表示圓形的意思呢?這難不倒古人,本着“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辦法,身邊的鼎就可以用來說明。
鼎本來是古代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常見器具,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從用途來說,從最早的烹煮食物的炊具,變成了貴族祭祀神靈的重要禮器。
商周陶鼎
甲骨文“員(員)”其實是“圓”字的本字。畫一隻鼎(三足鼎),并在其上方畫一個圓形,說明此字要表達的是“像鼎口是圓的”這種意思:
有人要說,有的甲骨文“員”上部是方形的呀(見下圖第三字形)。那是因為用銳器在龜甲或牛骨上刻劃,要刻出圓形來實在不太容易,刻方形的較為方便,意思也還是要表達“像三足鼎的鼎口形狀”:
金文中,員(員)字接續甲骨文,上為圓形,下為鼎。由于是刻或鑄于青銅器上,沒有刻劃甲骨那麼犯難,因此上部用圓形來表示鼎口:
金文“員”
篆文将金文中鼎足邊上的筆畫去掉,并将鼎訛寫成“貝”,從而失去了造字原意,許慎的《說文解字》因此誤解“員”字為“物數也。從貝口聲。”
小篆“員”
後來,“員(員)”有本義圓形引申為周圍,如《詩經·商頌·玄烏》:“景員維河。”(景山外圍黃河繞)。
周圍有許多數量的事物,故又引申為物的數目。由物數又引申為人數。所以有“官員”一詞,再由一定數量的人引申為指某種職業和特定身人,如學員、成員、店員,等等。為了區别這些普遍使用的引申義,人們在“員”字外部加“囗”造出“圓”來表達“圓形”本義:
小篆“圓”
楷書“圓”
由此可知,“圓”字本義:像三足鼎之鼎口那樣的形狀,即圓形。
關于鼎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竈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竈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随着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征、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征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随着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戰國晚期鑄客大鼎(安徽博物館存)
方 、 東 、 南 、 西 、 北 、 中 、 夏 、 商 、 周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勇 、 嚴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